【从马耳他岛到罗马】 (28:1-31) ?

2024-10-08 06:49:22 温州陈达长老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本卷修订完毕
?

【从马耳他岛到罗马】
(28:1-31)
 
读经:
徒 28:1-31
 
引言:
保罗知道罗马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他有心要去罗马,借着罗马大大扩张神的国。于是保罗祷告神,祈求神能得平坦的道路往罗马去。
罗 1:10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 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
保罗去罗马,这是神喜悦的,也合乎神旨意的。神应允他祷告了,以神以为平坦的的方式成就保罗的祷告。
他在耶路撒冷的时候,四十多人起誓埋伏要杀保罗,好危险。神的意思是很平安,神差派世上最厉害的罗马军队(470人)来护送他出耶路撒冷。中途行船又好危险,但神就是借着风浪将百夫长和一船的人赐给保罗。后来为什么船撞在马耳他岛,保罗还被毒蛇所咬呢?神设立保罗不是外邦使徒吗,这马耳他岛上有神的百姓,保罗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于是神用狂风将船吹到这。要传福音不是也难吗,保罗被蛇咬一口又没事,这不是更好传福音吗?这一切都是神应允保罗的祷告--“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到罗马”。这样,保罗一行平平安安到达罗马,在罗马继续扩张神的国。
 
一、保罗在马耳他岛(28:1-10)
 
1.保罗被毒蛇咬住,却不受害(1-6)
 
徒 28:1我们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岛名叫马耳他。
“我们既已得救”,“得救”指性命得以保全(参阅徒27:44讲解)。
“才知道那岛名叫马耳他”,“马耳他”是距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方约80公里外的一个小岛,这岛长28公里,宽15公里,以前圣经称为“米利大”(Melita)(原文字义)避难所,蜜。当时是罗马的领土,是隶属西西里省。今名“马耳他”(Malta),现为一独立国家。在这圣保罗湾的码头上,已经立了巨大的保罗的铜像。
从这岛要往非洲,还有320公里的距离,岛岸都是岩石,保罗上岸的地方却多为泥沙。这真是神的保护。
诗 18:2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 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徒 28: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土人”(barbarian)一词有二意:A.指野蛮未开化的人;B.指未受过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薰陶,不懂说希腊语或拉丁语的人。此处“土人”的意思以后者较为合理,故有些英译本改以“原住民”或“土著”(natives)称之。岛上的居民属腓尼基族,本土语言是迦太基(布匿Punic)方言,人们多用这本地语言,不用希腊语。生活方式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开明进步,并非完全未受教化的蛮族。保罗是学者,所以能跟他们沟通。
“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情分”(原文字义)待人以慈爱,十足人情味。有希腊作者印证,土人多半仇视陌生人,但这一回他们却对落难的海客,表示十分的情谊。这是神的恩典。
“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那时大概是10月底或11月初,正值冬天寒冷季节,又适逢暴风雨刚过;船客遭难后,自然又湿又冷。土人亲切地接待这么多的人,生火欢迎他们;是神的恩典。神当然知道保罗需要温暖,神便透过土人的手来照顾自己的仆人。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欲置保罗于死地,可是马耳他的土人却热情接待,可见一种僵化的正统宗教比落后的文明更可怕、更可悲。
 
徒 28: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从保罗拾柴助火的事可见,一个真正的属灵人,并非不屑去作小事,或者坐着不动,让身边的人来服事他。勤劳作工,是每一个人生存在世应尽的本份。若有正常的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3:10)。
保罗在船上也服事过众人,现在为了生火,他把一捆木柴放在火上,结果被毒蛇咬住了。“有一条毒蛇”,据说如今马耳他岛上并没有毒蛇,因此许多解经家无法确定这蛇是否真正有毒。其实从岛上土人的反应看来(参4-6节),那条蛇确实是毒蛇,“毒蛇”(原文字义)有毒的蛇(viper);因为土人若明知岛上没有毒蛇,就不会有那样惊奇的反应。故此可能在这之前,曾有毒蛇藏身在船上货物中或蛰伏在浮木树枝间潜入岛上,但因数目不多,后来被岛民除灭而绝迹了。所以圣经是实际的记载,乃是正确无误的。何况路加是一位医师,不会随便说话。
“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保罗被毒蛇咬住,相信是出于神的旨意,叫保罗在踏上马耳他岛上的第一个时刻,就引起所有岛人的注意。
基督徒在世界上,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焦点。
 
 
 
徒 28: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也可以说是缠住保罗的手,意即不仅咬了一口而已,还狠狠地连咬带缠。
“这人必是个凶手”,土人因看见保罗被兵丁看管,故知道他是囚犯之一,土人又看见那条毒蛇悬在保罗手上;推测保罗必是一个杀人犯,他们认为保罗被毒蛇咬住,是一种报应。
“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天理”(dike,justice)(Justice)一字是大写字母的,表示是希腊公义女神。土人对保罗的反应是很易理解的。凶手虽然免了葬身海上,还是逃不出报应。他们认为被蛇咬是天降的惩罚(遭天谴)。
 
徒 28:5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
徒 28: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保罗把悬在手上的毒蛇甩在火里。结果,并没有受伤,在保罗的身上都没有异状。保罗是在神的保证之下;这正好合乎了《马可福音》的应许。
可 16:17-18信的人必有 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被毒蛇咬住的保罗,按照土人的观念,或经验来说,“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肿起来”是医学上的用语;在新约里只有路加使用过这词。
“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人心善变,一会儿认定某人是罪大恶极的人(参4节),一会儿“就转念”以为他是神。似乎路加用意在讽刺人们的迷信程度,可以转眼间由一极端转为另一极端。
所有单凭外面的祸福顺逆来判断事情的,都是属灵方面的“土人”;他的眼光也是“属土”的眼光。今天在教会中也有人,一会儿将你捧上天,一会儿又将你摔下地,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论断,但愿我们有属灵超越的眼光,不凭着外貌认人了(林后5:16)。
保罗被毒蛇咬了却无事,是因为神藉着神迹保护保罗,使保罗趁机能传神的道,将荣耀归给神。
 
2.保罗医治岛长的父亲和其余的病人(7-10)
 
徒 28: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离那地方不远”,保罗登岸的地方,近岛长的产业园。“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田产”(choria,lands)为复数,表示庞大的土地,可能包括宽大的房子。
“岛长”(原文字义)该岛的第一人,岛上首要的人,意为首长。“部百流”(Poplios,publius)是罗马人名字。他可能是罗马帝国派驻该岛的行政长官。“岛长”这职位表示他是在西西里省巡抚手下的执政官。对“岛长”的称呼,在历史资料中几乎找不到。到目前,两个碑铭被发现。其一,是希腊文的,其二,是拉丁文的。后者在1747年问世。碑铭内容是“prwtos Me1itaiwn”,即是“马耳他首长”。这碑文充分证明路加的记载是正确的。
“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是不是全体遇难的船客(276人)都在款待之列,并不清楚,但保罗、路加和百夫长则必然在其内了。加尔文(Ca1Vin)说,岛长不会招待那么多的希腊人(指囚犯)三天。他认为岛长会招待百夫长,也会顺便招待保罗和他的同伴,因为藉着神的神迹,岛长相信保罗为神的仆人。
 
徒 28: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徒 28:9从此,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
“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热病”是该岛流行的一种肠胃炎病症症,称为米利大热症(Malta Fever)。“热病和痢疾”是医学用语,是复数,又“躺着”,表示他的病情是严重的。
“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治好”原文意“治愈”。这神迹故事,与福音书的相似,类似耶稣医治彼得岳母及一群病人的故事(路4:38-41)。我们一般基督徒虽然没有神医的恩赐,但对于一切患病(包括身体和灵性的病)痛苦的人,也要伸出同情之手,为他们祷告。
“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得了医治,”这里按照原文是医学名词,“医治”和“治好”不同字,医治含有藉着医术和药物得痊愈的意思;由此看来,本卷作者路加医生大概也有分于这项服事(参10节“我们”讲解)。
保罗、路加无论到那里,都能找到服事和传道的对象。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应当准备好自己,随时随地对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保罗在海上航程中,他成了全船上人的福分;现今在马耳他岛上,他更是成了全岛上人的福分。基督徒无论在何处,都应该是属天祝福的管道,给四围的人们带来福分。
 
徒 28:10他们又多方的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多方的尊敬”原文(pollais timais etimesan,With many honours honoured)有两次的“尊敬”。“pollais”表示“许多的”或“多方的”。“timais”意为“尊敬、价值”,与“敬奉”(提前5:17)同字,原用为医师的治疗费。“etimesan”表示“给予荣誉”或“尊敬”。
“多方的尊敬”除了多方表达敬意以外,可能还包括致送许多礼物和生活所需的物品。
“我们”无疑的包括作者路加在内,他是一位医生,他的医疗技术在医治病人的事上必然派上了用场。但路加只一心关注神借着保罗所作的。
“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这里没提及保罗传讲福音,只说他们对所领受的表示感激。主命定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配受信徒加倍的敬奉(提前5:17)。
此节证明保罗在马耳他岛的传道是大大的成功了。神国福音在岛上已经兴旺起来。
 
二、从马耳他岛到罗马(28:11-16)
 
1.从马耳他到叙拉古(11-12)
 
徒 28: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三个月”代表航海封停的时期,须等到二2月下旬或3月初才又开始航行,所以他们被迫在岛上停留那么长的时间。只是神也就是借此让保罗在马耳他岛上传道三个月。
“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保罗出港的时期约为主后61年2月以后。
他们一行要上也是亚历山大的另外一只船(27:6),也是前往意大利的。这船“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当时在地中海航行的船只,喜欢在船头装饰人像,视作“破浪神”。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航行的保护神。“宙斯双子”(Dioskouroi)是“Dios”(宙斯)+“kouroi”(儿子们)的复合名称。在希腊神话中指宙斯的两个儿子:卡斯托尔 (Castor) 和波鲁克斯 (Pollux)。他们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神。古代人和现代的人都是一样的迷信。
 
徒 28:12到了叙拉古,我们停泊三日。
 “叙拉古”(Syracuse)(原文字义)声闻叙利亚;是西西里省的首府,位于西西里岛东部,是往罗马的船只所经过的重要港口(参27:2的地图)。保罗从马耳他出港之后,航海了约130公里的航程,平安的来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港,停泊了三天。
 
2.从叙拉古到部丢利(13-14)
 
徒 28: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绕行”(原文字义)转了一圈;这词可能是航海上的专有技术名词,因为从叙拉古到利基翁乃是直线北上,无需绕行,故它可能指:A.船在出港或进港时转换了方向;B.有的版本将“绕行”写成“放松”,意指“抛开缆索”。
利基翁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南尖端,中间仅隔非常狭窄的海峡;有人说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形状有如一只长筒鞋,利基翁就是鞋尖脚趾所在处。于1783年被地震破坏了,但现今仍有二万左右的人口。他在这城“过了一天”。
“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从利基翁起行北上,遇着南风,就顺丰来到部丢利。部丢利(puteo1i)就是今天意大利的波佐利 (Pozzuoli),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北岸,离罗马城南方约200公里,是罗马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从埃及方面运过来的货物,大部分都在此卸货,然后经陆路运到罗马。
保罗在利基翁过了一天,第二到就来到部丢利,而结束了约2800公里的航海。保罗已经到达罗马区域的本土了。
 
徒 28: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弟兄们”指在主里的信徒,与肉身的弟兄们(参17节)有别。部丢利这样大的都巿,当然有信徒在那里居住,在部丢利的弟兄们迎接保罗一行。
“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必是百夫长准许保罗能自由地在那里与信徒同住了七天,这是一个充满喜乐的时间。
“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这样”一词,是在描述他们一路经历过的风浪、饥饿、黑暗、沉船、蛇咬事件等许多的艰险(徒27:1-28:14);就在“这样”困难重重、险象丛生的行程中,终于到达罗马。主耶稣亲自应许保罗,他必在罗马为主作见证(徒23:11);他怎样对保罗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徒27:25)。“这样”,保罗终于到了罗马。从部丢利前行是陆路,没有海途之险。
“我们来到罗马”,表示他们已经在罗马的范围之内,还没有进入罗马城。但部丢利是罗马的外港。
 
3.从部丢利到三馆(15)
 
徒 28: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保罗一行人在部丢利住了七天,这期间,有部丢利的弟兄们将保罗到来的消息,传给在罗马城的弟兄们知道。“那里的弟兄们”是住在罗马城的弟兄们。
“亚比乌”(Appiou)是有一位罗马的执政官亚比乌(Appius C1audius Caecus,主前4世纪的人)所建造的路名,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市”(phorou)意为市场。这市场位在亚比乌路旁,所以当代人称它为亚比乌市场。从罗马到亚比乌市场约69公里的路程。“三馆”(triwn tabernwn,Three Taverns)意为三个酒店,三个旅店,表示在那里有许多的旅馆,距离罗马约53公里。“三馆”是一个交通要站。亚比乌市和三馆两地都是从意大利南端经部丢利到罗马大道上必经要站。
“就出来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罗马的弟兄们分两批到这两处迎接主的使徒保罗。
“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保罗见了这两批弟兄们,对神充满感恩。首先,大约是三年之前,保罗曾写了《罗马书》(参徒20:3讲解)给在罗马的圣徒们,但他从未到过罗马,在信中表达了保罗切切的想见罗马的弟兄们(罗1:8-15)。其次,两批的弟兄证明罗马的教会欢迎等候保罗来。第三,保罗经过千辛万苦的海路,平安的到达他所宿愿的罗马(19:21,23:11)。保罗就“放心壮胆”。
 
4.保罗到达罗马城(16)
 
徒 28: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在此有“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进了罗马城”,保罗终于到达他的目的地了。“进了”的原文为复数动词,意思是“我们进了”。这“我们”是本卷“我们部分”的最后一次。
保罗从亚比乌路(Via Appia)进城。这大马路原来是那些凯旋将军进城的道路。一位无辜的囚犯保罗率领将近300人,包括两批罗马教会的代表,经过亚比乌大路,进当代的大首都罗马城,实在是属灵而真正的凯旋将军。
“罗马”是当时已经拥有将近100万人口的罗马大帝国的首都,又是当代世界的首都,因为是交通、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中心点。
“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这句话仅见于少数古抄本。“御营的统领”即指京畿地区守卫部队的指挥。
“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可能是因为巡抚非斯都在解送保罗的奏书上,陈明他并没有犯下什么该死的罪(参徒25:25-27;26:31-32),因此得到特别的优待。保罗获准有自己的住所,不是坐监牢,是个私人住户,有看守的兵同住(30节)。这与罗马的做法相符合,至少后来的文献如此。
 
三保罗在罗马(28:17-31)
 
1.邀请在罗马的犹太人首领(17-31)
 
徒 28: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作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三天”是保罗预备日子,他将新的居所安顿好就邀请那些犹太人。
“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犹太人从马加比时代开始移民到罗马去定居。当保罗时代,他们已经成为了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例如,巡抚排力斯被撤销职位的主要原因,就是被罗马的犹太人控告(24:27)。不但如此,于主前6年,犹太人差遣50人代表到罗马去控告希律亚基老(太2:22)的时候,在罗马当地的犹太人中有8,000人支持他们。而且百基拉和亚居拉被赶出来的事(18:2),也证明罗马人怎样害怕犹太人。但罗马皇帝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的命令,在保罗来罗马之前已经取消,所以有许多犹太人又回到罗马居住。
“犹太人的首领”指犹太公会和民间的领袖人物。可能包括犹太人会堂的负责人,社会有地位的一些人。保罗每到一处地方,往往先向犹太人作见证(徒13:14-16,14:1,17:1-2、10,18:5、19,19:8)。现在保罗处身于室内监禁中,自己不能出去访问他们,就请他们来自己住处。
他们来了,保罗简略地解释他来罗马的因由,乃是以色列地犹太人对他提出的控告。“弟兄们,我虽没有作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徒 28: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徒 28: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这两节说三顶事件。其一,保罗没有该死的罪。其二,罗马人愿意释放保罗,犹太人却反对(23:29,25:25,26:32)。其三,保罗上告于凯撒,而不是控告本国人。
“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向凯撒上诉是被犹太人认为不爱国的行为,所以保罗必须解释其原由,这是出于不得已的自卫手段。
“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表明他是被动站在为自己辩护的立场,而非原告控方“控告”人。保罗如此表示他对本国人没有报复的心。
 
徒 28: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保罗如此对他们解释因由,为了消除误会。更为在罗马扩张神国有个好开端。
“以色列人所指望的”,就是弥赛亚的来临,给以色列人带来拯救(参徒23:6,24:14-15,26:6-7)。
保罗说,这位耶稣就是摩西和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26:22),且是以色列人的盼望(23:6,24:15,26:6-7)。甚至连法利赛人也承认了(23:8)。
“被这链子捆锁”,“链子”的原文(halusis,chain)铁链或囚禁。保罗刚到达罗马时,或许手上有链子。但后来可能没有,证据乃是他在罗马写成的四本狱中书信。当时罗马人的捆锁法,就是囚犯的右手和看守人的左手绑在一起,而人们写书往往需要右手。
世人能捆锁基督的仆人,但不能捆绑基督的道。
提后 2:9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象犯人一样;然而 神的道却不被捆绑。
 
徒 28: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徒 28: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在耶路撒冷公会都没有写信给他们(在罗马的的犹太人),也没有其他犹太人来对他们说保罗的坏话。“不好”(原文字义)邪恶。
在罗马的犹太人告诉保罗说“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教门”(hairesis,sect)(原文字义)教派,异端。“毁谤”(原文字义)顶撞,反对,弃绝。
犹太人认为犹太教是正统,基督教是背叛犹太教而分离的异端。因此他们想听保罗的“意见如何”。
 
2.约好时间对许多犹太领袖传道(23-29)
 
徒 28: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他们”就是在罗马的犹太人的首领。“约定了日子”表示他们想再来,所以向保罗定下日子。
“有许多人”的原文(pleiones,more),意为更多。除了原先的首领以外,还有更多的人。“他的寓处”就是保罗的所租下来的房子(28:30)。
“从早到晚”,表示保罗不顾劳累且辛苦奋斗的勤劳精神,换句话说,“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18:5)。
“讲论”(原文字义)讲解,引出来,揭穿;“证明”(原文字义)详细证明。
 “神国”是保罗的宣教主题。“耶稣的事”就是神国的道。加尔文(Ca1Vin)说,保罗不区别这两大主题为不同的事。后者为前者的注解,其实是同样的(参8:12,20:24,28:31)。神国是耶稣所统治的领域,耶稣是神国国王。耶稣藉着他十字架的救赎功劳,建立“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所预言之神国。
“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保罗引用旧约圣经来劝勉罗马的犹太人说,耶稣就是基督,就是弥赛亚。
 
徒 28:24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
神国的福音要把世人分成两半(13:43-45,14:1-2,17:4-5,18:4-6,8,12,19:8-9,23:7等)。“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13:48)。“不信”比单单不接受福音的话更强烈,含有正面拒绝的意思。不信主,反而逼迫主和他的教会。
像使徒保罗这样大有能力的属灵人,人们对他所传的福音,反应两极,主耶稣在他自己的家乡传道,也不被尊敬(太13:58)。既知道会有人拒绝我们,我们就不该丧志。我们的责任是尽力传福音,结果也会生发这两方面的效果。
林后 2:15-16a因为我们在 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
 
徒 28: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徒 28:26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徒 28: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他们彼此不合”,指“有信的和有不信的”,显然地,不信的居大多数。在他们“未散以先”,保罗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责备他们“油蒙了心”,并向他们宣称“救恩转向外邦人”。
先知以赛亚的话(赛6:9-10)在新约,共引用这话有6次(太13:14-15;可4:12;路8:10和12:40;徒28:26-27;罗11:8)有三次的是耶稣亲自所引用的。表示这话的重要性。保罗说,这话是“圣灵”藉着以赛亚所说的话。
“油蒙的心”,是刚硬的心,盲目顽梗;“耳朵发沉”是迟钝的耳朵,不肯听福音;“眼睛闭着”是属灵方面的瞎子。这是在老亚当里之人的本性。
“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恐怕”指不信之人的硬心,不肯听神的话,恐怕受感动。他们自己愿意心硬到底。
林前 2:14a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 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
“回转过来”表示悔改(9:35,11:21)。不信的人像亚基帕王,恐怕自己回转过来信了耶稣。除非圣灵使他们回转,不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回转。
 
徒 28:28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徒 28:29(有古卷在此有“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的就走了。”
救恩的次序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13:46,18:6,22:21,26:20)。保罗在罗马也不例外。就是保罗一向事奉的心意,都是先向犹太人尽上责任,他们拒绝了,才走向外邦人。在罗马的犹太人要知道,如今福音传给外邦人,因为犹太人不肯接受。
 
3.传神国的道,没有人禁止(30-31)
 
徒 28: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极可能是靠各地教会给保罗的馈送和帮助予以维生(参腓2:25,4:18)。
总之,保罗不是被关在监狱里,而是自己出钱另租一间房子,与看守他的兵丁同住(参16节)。与保罗一起住的同伴有:提摩太(腓2:19),路加(西4:14),推基古(弗6:21;西4:7),以巴弗提(腓2:25),亚里达古,马可(西4:10),以巴弗(西1:12),阿尼西母(门10)等人住在一处,这真是神的恩待。
“住了足足两年”,表示保罗等了两年,案件仍未解决。耗费这么长的时间。以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但在神的安排中,保罗不用到处跑,他在这两年期间,写了四本所谓的“监狱书信”,即:《以弗所书》(参弗3:1,4:1,6:20)、《歌罗西书》(参西4:3、10、18)、《腓利门书》(参门1、9) 、《腓立比书》(参腓1:7、14、17)。前三本可能是同时写成的,然后叫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传达给收信者(弗6:21;西4:7,9)。当保罗坐监未期所写成的《腓立比书》,好像是他的狱中日记一般,因为对他的狱中生活所说的,比其他书信更详细(腓2:26-27,4:11-12)。他用“喜乐”一词来代表他两年的被囚生活。他表示喜乐的地方共有16处,可证明他的工作何等活泼,何等成功。
保罗无论是口传也好,文传也好,都忠心地完成主耶所托付他的使命。
“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接待”(原文字义)欢迎,接纳。根据保罗在罗马监狱所写的书信,他曾接待过:A.各地教会差遣来供给他需用的圣徒(参腓2:25)。B.各方来听他讲道的人,甚至连凯撒家里的人也因此信了主(参腓4:22)。C.在罗马和他同囚的犯人,包括潜逃到罗马的奴隶阿尼西母,也因此归正(参门10)。
 
徒 28:31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这是本卷最后的一节,不像是结论,乃像是继续进行。
“放胆”(原文字义)存着勇气,本着胆量,说话坦率。“传讲”的原文 (kerusswn,proclaiming)是现在分词,又是此节的开头,可证明保罗不断的、继续的工作。
“放胆传讲神国的道”,神国乃是本卷的重点;本卷开始于神的国(徒1:3、8),又结束于神的国。
 “神国的道”和“主耶稣基督的事”,是相同的宣教主题(参28:23的解释)。这两大主题,不但是保罗的主题,且是历代基督教的主题。本章两次提到保罗传讲“神的国”,接着都说他将“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或劝勉人(参23节)。可见,神国的道必须藉着耶稣基督的事来阐明。神国度的真实意义,乃是耶稣基督在各样的事上,丰满的表显出来。
 “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教导”与“传讲”不同;传讲是重在宣告、传扬,教导是重在门徒训练。对于世人,保罗传讲神国的道;对于门徒,他就将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他们。
“并没有人禁止”, 原文乃是一个字,又可译作“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或“完全自由无阻”。福音丝毫也不能受到拦阻,因为传道的门是神所敞开的(参西4:3),而他所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3:8)。
“并没有人禁止”,本卷就是如此在胜利的呼声中让人继续前进。
 
结论:
我们非常关心的保罗向该撒上诉的结果,以及保罗与罗马已有的基督教会的关系。路加都没有提及;路加这里的记述全集中于保罗在神国的事工上。

保罗在罗马“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是本段的结论,也成为全书的高峰。这是神国扩张大计(徒1:8:)来到一个决定性的关键:神国已经从耶路撒冷、犹大全地,撒玛利亚,一直扩张到世上帝国的首都罗马,且要毫无阻拦地扩张到地极。神国面对新的扩张边缘,保罗有向西班牙开拓的心愿(罗15:24、28),意味着更广远的进程。因此,教会有了新的扩张领域:罗马城只是神国扩张路上的一站,并非终点。
像某些世上的国家,已经建立,也已在执掌王权;但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神的国也是如此。神的国已经在使徒时代建立,借着使徒们和神的众仆人已经扩张到外邦罗马。但神的国还没有完全的成就。到基督再来的时候,是神国完全的时刻。
神国要扩张到地极,这是基督的计划,也是神国福音的大使命。因此神国的众将领被基督差派,走遍全球,将神国教会建立与西方和东方,中国、朝鲜、甚至伊斯兰国家也有神国教会的建立,神的国要扩张到全球。现在神国的道还在传扬,神国还在扩张,直到基督再来的日子。
所以本卷《使徒行传》并没有结束,而是在胜利的欢呼中继续前进,要直到荣耀的主耶稣基督再临。到那时:
启 11:15第七位天使吹号,天上就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愿神的旨意成就;
愿神的国降临;
愿将一切荣耀归与神。
阿们。
 
 
2024.10月7日 修订於 寄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