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弗所的事工】 (18:23-19:41)

2024-07-06 14:53:31 温州陈达长老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
以弗所

 
 
第三阶段: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回访并坚固了先前建立的教会。1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等)。2亚细亚省的以弗所,是保罗这次宣教的主要地点(约三年)。3去马其顿(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等)和4希腊(哥林多和雅典等)。因犹太人要用计谋害保罗,取道5马其顿回去;一些同工先起行,在6特罗亚等候我们。保罗在7亚朔与我们会合;上船往8米推利尼去。 来到9基阿的对岸,在10撒摩靠岸。来到11米利都,保罗约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在这见面。然后啓航,直达12哥士,13罗底,又来到14帕大喇。找到一艘开往腓尼基的船,从塞浦路斯的南边开往叙利亚,然后在15推罗登岸。推罗出发的航程,到16多利买。来到17凯撒利亚,进了传福音者腓利的家。到了18耶路撒冷。
 
 
 
【在以弗所的事工】
(18:23-19:41)
 
读经:
徒 18:23-19:41
 
引言:
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结束后,不久就进行第三次的宣教程结,大部分都在以弗所活动。约有3年之久(约主后53-57,20:31)。在这期间,他写成了哥林多前书(在以弗所),哥林多后书(在马其顿)和罗马书(在哥林多)等。
以弗所是一个以拜偶像著称的城市;她可以说是一个拜偶像的大本营。城中有亚底米女神(Diana或称戴安娜,罗马神话里的处女守护神)之庙宇。城里的商业和宗教牢不可分,因为许多大商人以亚底米庙作为他们的银行;如此希腊崇拜女神的基本理想(美德或纯洁)都已瓦解丧失了,因为接受了商人的资助。更甚者,这个城市在当时非常盛行交鬼,巫术,魔法。
使徒保罗和亚波罗就在这样的以弗所为神国争战。在新约里,以弗所教会也是一个杰出、具代表性的教会。新约记录中有两卷书信是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一封是《以弗所书》,另外《启示录》中也记载主给以弗所的信,那是主给七个教会书信的第一封。
 
一、保罗开展第三次宣教旅程(18:23)
 
徒 18:23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住了些日子”,保罗在回到安提阿住了约一年之久,保罗约主后52年结束第二次宣教旅程,之后53年再次出发。“又离开那里”,保罗离开叙利亚的安提阿,开始他第三次宣教旅程。(保罗三次宣教旅程,都以安提阿为起点。参徒13:1-3;15:35、40;18:22)。
“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拜访以前建立的众教会、“坚固众门徒”。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有“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等教会。
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有许多同工,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支持和帮助他。根据本卷记载,以下是他在这次旅程中的同工:
 
1.主要同工:
 
1)“提摩太”:是保罗的得力助手和忠实同工,他在保罗的多次旅程中都陪伴左右(19:22)。
2)“以拉都”:是保罗的重要同工,与提摩太一起被派往马其顿(19:22)。
3)“亚居拉”:因保罗的吩咐,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一直留在以弗所教会(18:18-19、26)。
4)“百基拉”(姊妹):他们夫妻在以弗所帮助保罗,并在各地的传道工作中一直支持他(18:18-19、26)。
5)“该犹”:马其顿人,与保罗同行,与保罗经历了以弗所的扰乱(19:29)。
6)“亚里达古”:帖撒罗尼迦人,他和该犹一起与保罗同行,与保罗经历了以弗所的扰乱(19:29,20:4)。
 
2.其他同工:
 
7)“所巴特”: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他和“亚里达古”、“该犹”、“提摩太”以及以下的几个人与保罗同到亚细亚去的(20:4)。
8)“西公都”:帖撒罗尼迦人,与保罗同到亚细亚去的(20:4)。
9)“该犹”:特庇人(20:4),和马其顿人“该犹”,同名不同人。
10)“提基古”:亚细亚人,与保罗同到亚细亚去的(20:4)。
11)“特罗非摩”:亚细亚人,与保罗同到亚细亚去的(20:4)。
12)“腓利”:在凯撒利亚居住,是那七个“传福音的”之一(21:8)。
13)“亚迦布”:从犹大来到凯撒利亚的先知(21:10)。
14)“拿孙”:塞浦路斯人,老门徒,在凯撒利亚接待保罗(21:16)。
 
3. 其他支持者:
 
以弗所的众长老(20:17)。
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他们与保罗一起去耶路撒冷(21:16)。
 
这些同工和支持者在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了早期神国的扩张。
 
二、亚波罗的事工(24-28)
 
1.亚波罗在以弗所的事工(24-26)
 
徒 18:24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或作“口才”)的,最能讲解圣经。
亚波罗有些像保罗。保罗是一个“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同时也是大数的扫罗;他是希伯来人,也是希腊人。这两个伟大的学问融合在保罗身上,使他有能力在希腊诸城中事奉。同样的,“亚波罗”是“一个犹太人”,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亚波罗也揉合了这两个伟大的学问。
“亚历山大”位于埃及三角洲的西北岸,是罗马帝国第二个最重要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当时希腊知识与文化的中心。埃及王多利卖(pto1emy)邀请犹太人学者来把希伯来文圣经翻成希腊文圣经(Septuagint)的地方就是这城。该城所分五区之中,有两区属犹太人,约有犹太人百万之众。亚波罗家是其中之一。他们研读希伯来的圣经和作品之方法,也受到希腊文化和方法的影响。
“是有学问(或作口才)的”,原文意为学者,或雄辩者;指生来具有这种特殊的口才。“亚波罗”精通圣经,他有别人所没有的口才。“最能讲解圣经”,表示他对旧约圣经的讲解有强大的能力。“圣经”指旧约圣经;那时新约圣经尚未写成。亚波罗对圣经的熟悉使他能够将所知的讲给别人听。因此,亚波罗像保罗适合在这些希腊城市中工作。
“来到以弗所”,亚波罗--来到以弗所,时间上正隔在保罗首次与第二次到以弗所之间。保罗在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了以弗所教会(参18:20的讲解)
 
徒 18:25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心里火热”,“心”字原文是“灵”,亚波罗此时不但已经重生领受了圣灵,而且“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主的道”是指主的道路,是要把所信的付诸实践。
“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亚波罗既然熟悉旧约圣经(参24节),他将耶稣的生平和旧约的预言作一比较,结果使他深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他所讲论教训人的,是阐明耶稣为弥赛亚。
“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亚波罗受了“约翰的洗礼”,他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还“不明白”使徒的洗礼(参1:5,19:3-5的讲解)。
 
徒 18:26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亚波罗目前在犹太人的会堂有圣灵所赐的勇气放胆讲道。他可能还没有找到当地以弗所的教会。可能没有人推荐他到以弗所教会,后来他去哥林多时,弟兄们就写信推荐他给哥林多教会(参18:27)。
“百基拉、亚居拉听见”,百基拉姐妹的名字放在前面,表明她美好的灵性。也可能是她先建议接亚波罗来。“百基拉、亚居拉”是一年前被保罗留在以弗所的同工,他们对基督有切身的认识。
“就接他来”,百基拉和亚居拉移居哥林多时接待保罗(18:2-3),又与保罗同往以弗所(18:18-19节),以弗所教会初成立时很可能就在他们的家中聚会(林前16:19),现在他们又接待亚波罗来家中,并在属灵的事上帮助亚波罗。保罗和亚波罗两位被主重用的仆人,都从他们夫妻得着肉身和灵性双重的益处。
“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更加详细”(原文字义)更为正确,更加完美。亚波罗已经能把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18:25),“百基拉、亚居拉”却把神的道路讲解得更加详细;亚波罗在某些方面必须经过正规的指导,比如受洗加入教会这方面的知识。
注意:这里一位伟大的宣教士“亚波罗”,也受一位姊妹的教导,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说明姊妹虽然不可以在长老呼召的主日正式敬拜聚会中讲道,但可以在神学院给牧师授课。因为主日正式敬拜中的讲道是祭司性的侍奉,不可以是女人,只有受呼召的男人才可以如此侍奉。姊妹在主日下午,非正式敬拜的聚会中可以分享,主日(中午或)下午主日学中也可以分享;平时的小组等更可以分享,只是要注意,在有弟兄的情况下,弟兄优先带领聚会。
神预备了亚波罗,使他作为褔音的使者。一方面给他有特殊恩赐,另外他又能谦卑地学习自己所缺少的,因此可以被神大大使用。盼望我们都有亚波罗谦卑受教的心,被主塑造,成为他合用的器皿。
 
2.亚波罗在亚该亚省哥林多的事工(27-28)
 
徒 18:27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亚波罗火热的心(25),又受到“百基拉、亚居拉”的教导,更火热起来了,他带著更广的异象,更透彻的领悟,圣灵更丰盛的充满,想要往亚该亚去(从亚洲亚细亚省以弗所到欧洲亚该亚省哥林多)。
“弟兄们就勉励他”,“弟兄们”一词表明当时在以弗所教会有些信徒们。“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当时在以弗所的弟兄们顺便写信给亚该亚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有关亚波罗的接待事情。如此知道谦卑的宣教士很受弟兄姐妹们的欢迎。
“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受以弗所教会的推荐,他到了亚该亚省的哥林多,就接触了当地的教会。有关亚波罗他在哥林多的事工,圣经记载得不多。是因为亚波罗天生的才能,他的热诚,和单纯的性格(这表现在他甘心受教的态度上)。我们只读到,他在哥林多“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保罗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林前3:6)。“浇灌”一词表明了亚波罗有相当一段时期所从事的工作。亚波罗多哥林多教会帮助很大,影响也很大,以至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想要使亚波罗作一党的领袖与保罗竞争,可是保罗和亚波罗彼此之间显然并无党派之见(林前16:12)。
从哥林多後书看出,亚波罗後来离开哥林多,显然是因为这些分党的事;他想再回到以弗所。
 
徒 18:28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保罗从前在哥林多的时候,遭犹太人反对,毁谤(徒18:6)。但亚波罗是很有口才的人,他根据圣经有力地驳倒犹太人。于是后来的哥林多教会有些信徒跟佩服亚波罗,认同自己为属亚波罗的(林前1:12)。
 
三、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19:1-41)
 
在保罗到达以弗所之前,前面(18:24-28)分享了神带领亚波罗在以弗所的事工,接下来就分享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
 
1.保罗按手以弗所门徒受圣灵充满的洗(1-7)

 
徒 19:1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亚波罗是当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离开以弗所之后,他到了以弗所那里(徒18:21、24);又在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回到以弗所之前,亚波罗去了哥林多(徒18:27)。不过,他们两位后来毕竟还是会了面,并且彼此敬重(林前16:12)。
“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当亚波罗(18:27)在亚该亚的哥林多时。保罗经过“上边一带地方”,就是指加拉太省和弗吕家地方(徒16:6,18:23)。
“就来到以弗所”,“以弗所”(参18:19,引言部分)是小亚西亚省的省会。在这里有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庙,全庙用大理石筑成,有高达二十公尺的大理石柱一百二十七根,极其辉煌。以弗所城又称为守庙之城,拜偶像与行邪术之风非常兴盛。由于有许多外地人到以弗所来朝拜亚底米,因此不少人靠亚底米庙维生,尤其是制造女神银龛的生意十分发达。
“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保罗在以弗所遇见几个门徒,约有十二人。“门徒”(matetas,discp1es)这词在本卷用来指“基督徒”(徒6:1-2,9:1,11:26,13:52,14:20,15:10,16:1,18:23等)。这几个门徒大概是亚波罗早期当他还未充分认识真理时传道所结的果子,因此他们也只知道约翰的洗礼(参19:3,18:25-26)。
 
徒 19:2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来。”
保罗就问在以弗所遇见的那几个门徒,“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保罗在此提问此问题的用意,不是要断定他们是否得救,保罗并没有纠正他们的信心,换句话说,他们的信心不成问题;他们信耶稣就已经得圣灵重生了,这里的“受了圣灵”乃是指降(浇灌)在他们“身上”的圣灵的恩赐,而不是指住在他们“里面”的圣灵;他们在相信时已经领受了圣灵的重生和内住,但尚未经历如初期信徒在五旬节时所经历的圣灵的浇灌(参6节)。
“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他们虽然曾经听见过主耶稣(包括他的降生、钉死、复活和升天),因此而相信了他,但对新约时代的圣灵恩赐不够了解。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保罗用问答式来造就信徒,“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保罗这个问话,并不表示“受洗”和“受圣灵””有绝对的关系,他乃是要从他们受洗的方式来查出他们对救恩的认识是否正确。
他们说:“是约翰的洗。”他们只知道“约翰的洗”也可能是亚波罗传道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只信施洗约翰,而不信主耶稣。因为亚波罗也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18:25)。
 
徒 19:4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此节就是圣经提到施洗约翰的最后一节。此节证明施洗约翰的传道信息,他说“当信......耶稣”。约翰在别的地方也传耶稣(太3:3、11-12;可1:7-8;路3:16-17;约1:29-34;徒1:5等)。如此看来,受过约翰洗礼的门徒对耶稣不是全然门外汉。
“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约翰所行的是属于预备性的,引领人相信那在他以后来的耶稣基督(太3:11);将人介绍给耶稣,使他们相信耶稣得救。
“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约翰给人施洗,是强调人有罪,乃因他们远离神、背向神。所以必须“悔改”--意即将心思转回归向神。受“约翰的洗”表明将那人对离弃神的罪行悔过,所以又称作“悔改的洗”(参19:4:;可 1:4-5)。
 
1)施洗约翰的洗礼和基督的洗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A.有同一个设立者,洗礼的设立者是神自己。以下经文中对此有明证约翰的洗礼是从神来的。
约 1:33a……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
太 21:25a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
洗礼的执行者就是施洗者,也就是由神差派来施洗的人。第一个接受神的差派来施行洗礼的人就是约翰(他的父亲是祭司);因此他被称为“施洗约翰”,他的洗礼也被称为约翰的洗(参太3:1,21:25)。后来,耶稣的门徒遵照基督的命令施洗。“……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约4:1-2)。基督复活之后,他命令他的门徒(因而是指所有的牧师)去施洗,而且应许他们,基督要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B.都有同样的记号,就是“水”(太3:11;可 1:8;路 3:16)。
C.都代表着同样的事情:由基督的血而来的赦罪(徒19:4)。
施洗约翰的洗礼和新约教会的洗礼。都表明悔改信耶稣,得到赦罪、得救了。约翰“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1:4)。外在的水洗表明内在圣灵的洗是一样的意思。“洗礼”原来有与耶稣一同死,与耶稣一同活的意思(罗6:3)。施洗约翰传讲已经来了(尽管还没有死)的基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D.记号和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洗去污秽。用水洗身体来表明灵魂上清洁。
E.有同样的目的:印证罪得赦免(徒19:4),悔改信主(太3:11)。
所有这些都是一样的。因此,施洗约翰的洗礼和基督的洗礼是同一个洗礼。
 
2)基督和信徒所受的洗礼必定是同一个洗礼
 
弗 4:4-6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整个新约只有一个洗礼,称为“一洗”。耶稣是受“约翰的洗”(太 3:13-17;可 1:9-11;路 3:21-22),使徒们应当也都是受“约翰的洗”(约 1:35-40;太 3:5-6)。我们和耶稣以及使徒都是新约的同一个本质的洗礼。
林前12:12-13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
基督作为“头”和我们作为“肢体”,一样的方式受洗,用水洗表明圣灵的洗。因此,施洗约翰和基督的洗礼是同一个洗礼。
 
3)当然“约翰的洗礼”和新约教会的洗礼也有些差异
 
A.因此清晰度稍差;约翰作为基督的先行者施洗,印证了基督的赦罪--那时基督已经来了,并且正在从事救赎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完成所有的事情。
B.约翰的洗礼还无法加入教会。因约翰那时,还没有设立新约教会。
有人反对说:《马太福音》3章11节中做了很清楚的区分:约翰是用水施洗,而基督是用圣灵与火施洗。
我们的回答是:众使徒当初为人施洗一直是用水,直到今天教会仍然用水为人施洗。若按照这种意见,约翰的洗礼和基督的洗礼是完全不一样的。显而易见这反对是错误的。
还有人会反对说:约翰没有奉三一神的名施洗,而使徒则是按照基督的命令这样做的。因此,它们不是同一个洗礼。
我们的回答是:有关三一神的教义,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有许多反对者,因此不必每次都明确地提及。约翰所说的一切并没有都记录下来,不能因为没有记录,就断言不曾出现。
约翰是由三一真神差派来的,约翰也知道是谁派他来的。因为知道三一神,所以约翰就传讲他,也奉他的名给人施洗。
在基督受洗的时候,三一神显明了自己(太3:16-17)。圣父从天上对正在受洗的圣子讲话,神的灵也降了下来。
约翰的洗礼没有任何不合理之处。假如约翰没有以三一神的名施洗,那就不合理了。
假如说约翰的洗礼不合理,那么基督和当时其他所有人就都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受洗。
 
徒 19:5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徒 19:6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
有些人根据此节(19:5)成立了重洗派(Anabaptist)。此节似乎是在新约圣经提到是“再洗礼”的唯一记载。误以为那些经约翰受洗的人后来又重新受水洗。
我们可以这么分析:这种误解是把第4节和第5节分开导致的。如果把第4和第5节放在一起,那么这些话的整体性非常好:“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
简单的说,“洗”字表示罪人的重生和洁净(约3:5,多3:5,林前6:11)。同时“洗”字也表示充满的意思(2:4)。
“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根据上下文这里是指借着保罗按手,他们受圣灵充满的洗。因这些“门徒”(参19:1的讲解)以前已经是圣灵重生内住的基督徒。他们现在是“奉主耶稣的名”受圣灵充满的洗。
若说约翰的“少许门徒”受了两次洗,这种看法也并没有得到认可。“人是否要受洗两次”,一般说来这种情况不应当发生,没有必要重复,因为洗礼是重生和加入教会的圣礼,事实上只发生一次。而且,圣经上也没有这种重复受洗的例子。
如果有人认为恩典就在洗礼之中,这种内在的恩典会有效地使受洗的人得重生。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重复受洗,因为不管是谁,只要重生了,就一直是重生的。然而,既然洗礼只是重生的印记,就没有必要印证两次。
五旬节那一天使徒们也并没有重新受洗,以后也没有这样。约翰的洗礼与新约教会的洗礼本质上是一样的,施洗约翰和基督的洗礼是同一个洗礼。因此没有必要在用水再洗一次。但重生的人可以再次受圣灵充满的洗。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我们要主张的是,圣灵降临节只有一次,而不是多次,因为圣灵降临是史上单回的事。在五旬节的时候降临的圣灵,在别的地方继续的工作而已。无所不在的圣灵一但降临,就与他的教会永远同在(约14:16)。
本卷记述了四次圣灵的降临:一次是五旬节降在“纯犹太人”身上(徒2:1-4),一次是降在“半犹太人、半外邦人身上”(徒8:16-17),另一次是降在“纯外邦人”身上(徒10:44-48)。再一次就是本章,使徒保罗按手在以弗所十二个门徒们的身上(徒19:1-7)。除此四次之外,圣经并未再提及圣灵降临的实例,甚至在记述五旬节那天有三千人受洗归主,以及另一天信主的达五千人时,均没有记述圣灵降临之事(徒2:41,4:4)。由此可见,这四次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前三次圣灵降临是印证使徒彼得用“天国钥匙”开启了天国大门,就是开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徒1:8)”教会的大门。本章特别记载使徒保罗按手,圣灵便降在以弗所门徒的身上;这是特别印证保罗的工作,因保罗为“使徒”是最受人质疑的。保罗按手圣灵降下,印证保罗和彼得有一样的使徒权柄。
“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不但印证保罗的使徒权柄,同时证明十二个人的信心是正确的。这里的圣灵降临,不是指圣灵的内住,而是指圣灵的浇灌。说方言的事,他们的讲方言是清清楚楚的,并且讲道。这和灵恩派的方言有本质上的不同。
 
徒 19:7一共约有十二个人。
“约”意为“大约、好像、仿佛、如同、以为”,这是路加惯用的词汇(路1:56,3:22-23,9:14、28,22:41、44、59,23:44,24:11;徒2:3、41,4:4,5:36,6:15,9:1,10:3)。藉着这十二位的门徒,以弗所教会就兴旺了。
 
2.保罗在以弗所传道(8-20)
 
1)保罗从以弗所会堂转到推喇奴学房8-9

徒 19:8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神国的事,劝化众人。
“保罗进会堂”保罗还是利用会堂传神国福音。并且“一连三个月”。“放胆讲道”原文只用一个字,意思是“毫不保留地畅所欲言”。
“辩论神国的事”,“辩论”不是台上对台下单方面权威式的传讲,而是面对面交流式的辨正。
“神国”指神所统治的领域,这个领域彰显出神的属性(公义、怜悯、圣洁……),蕴含神的特质(永恒、无限量、不变……)。神国的统治由耶稣基督作王成就设立,旧约应许,新约是应验(已然、未全然)。耶稣王的名源于女人的后裔的应许,神拣选一族逐步应验应许:亚伯,赛特、以挪士......挪亚......亚伯兰罕、以撒、雅各(以色列)......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国民)出埃及,西奈山颁布的律法(国法)。代表神救赎的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领受神应许的产业迦南地(国土)......进入士师时代:悖约、警告、审判、盼望、拯救不断循环......神国有了雏形。后来民选的扫罗王被废,大卫王合神心意的,之后的北国以色列王,南国犹大王......预表着那真正神国的王“耶稣基督”。他道成肉身进入世界,完全律法,死而复活的作王了,升天得荣耀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国王)。
基督赐下父神所应许的圣灵,内住我们信徒心里,在基督里神藉着恩典统治圣徒。神藉着耶稣基督在信徒生命中作王(罗5:17),使里面有基督作生命的人顺服神的管治,而表现在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上(罗14:17)。神国的运动是藉着耶稣的初临开始(太4:17),藉着他的再临而完成的(林前15:24)(参徒1:3的讲解)。
加尔文(Calvin)说,神的国有两方面的运动。其一,把我们接纳为神子民的赦罪运动。其二,使我们继续的维持神形像的成圣运动。
“劝化众人”,“劝化”意即“说服”,陈明道理,折服对方的心思。
本节说出传福音的要领:A.“放胆讲道”,无所顾忌;B.“一连三个月”,锲而不舍;C.“辩论”,解疑辩正;D.“神国的事”,不离中心题目;E.“劝化众人”,真诚善意。
 
徒 19:9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有解经家认为“心里刚硬”是指理性上的的拒绝;“不信”原文又作“不顺服”,是指意志上的顽强固执。
“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这道”即指福音。
“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因为信仰不同。那毁谤主道的人,和信主的门徒,是不同的两团,要有明显的分离线(多3:10)。当他们知道福音而反对时,最好的办法是“从他们中间出来”(赛52:11)。
保罗在以弗所的会堂里传道三个月之后,因反对,就结束了在会堂里向犹太人的工作。从此后,“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推喇奴的学房”是一位名叫“推喇奴”的希腊哲学家或修辞学家讲学授徒的地方。“学房”的原文(schole)是英文school(学校)的语根,意思是学习休闲的地方。通常讲学是在晨间凉爽的时候进行。有的抄本(D)说,保罗在这学房讲议的时间是“从5时到10时”,就是上午11时到下午4时。如此看来,在早晚凉爽的时间,那些哲学徒专用那学房,保罗只好在闷热的时间借用这学房。
保罗当时在以弗所,一面制帐棚谋生,一面为基督教会作辩护人,此外他也担起牧者的责任,日日流泪劝戒羊群;但另一方面,他也在以弗所一带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宣教事工。
 
2)两年之久广传主道,行奇事(10-12

徒 19:10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
“这样有两年之久”,这里的“两年”,加上在会堂“三个月”(19:8)和“暂时”(19:22),保罗此次在以弗所停留了至少两年多或“三年之久”(徒20:31):,因犹太人的习惯,凡不到一年的时间均以一年计算。
“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结果,在亚西亚省的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听见了主的道。保罗这次出外旅行布道的后期,改采在一个中心地点停留较长的时间,以该地点为根据地,将福音向周边四围的地区广传(参徒18:11)。
根据保罗自己叙述,他留在以弗所这段期间,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他开了,但是反对的人也多(林前16:9)。
在这期间,以上次宣教旅程建立的以弗所教会为根据地,藉着保罗的传道,好像亚西亚省的几个教会被建立起来了:歌罗西教会(西1:7,4:12;门1-2),老底迦教会(西4:15-16),希拉波立教会(现名为pamukka1e,石灰石温泉,使徒腓力的墓在此)(西4:13)等。保罗好像没有访问歌罗西和老底迦地方(西2:1)。
“都听见主的道”,保罗使那一带地方的人“都”听见福音,可能用两种方法:A.不但是保罗自己,还有那些他所教导的人也出去,到处去传福音;B.各地都有人前来以弗所听保罗讲道,然后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传福音、设立教会。很可能歌罗西的“腓利门”就是在以弗所认识基督,而后被保罗打发到歌罗西建立教会。
主的牧者不但要自己殷勤传道,并且也要训练一些门徒,使他们也都加入传道的行列。
 
徒 19:11神借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徒 19:12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当时以弗所人特别迷信假神偶像(参35节),容易受外面神迹奇事的影响;因此神在此特别藉保罗的手施行神迹奇事,有其时代的背景和用意。
注意,是“神借保罗的手”施行神迹奇事,并不是保罗随心所欲地施行神迹奇事。后来即使是保罗的同工生病了,神并没有让保罗用神迹治病(腓2:27;提前5:23;提后4:20)。由此可见,神迹不是有恩赐的人就可以随意施行,而须出于神才能行出来。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身上”(integument医学用语)(原文字义)外皮或外壳。(“身上”原文仅用于保罗,至于病人“身上”则无此字,是中文加上去的)。
“手巾”很可能是保罗作工时擦汗用的布,平时系在手腕上;“围裙”则是织造帐棚时系在身前的皮质工作裙。
神与他的仆人保罗同在,结果保罗的使徒权越发明显。甚至用他的手巾、围裙来医病(参可5:28;徒5:15)。这与使徒彼得的工作相似(5:15-16)。但是现在不要迷信牧者的手巾、围裙等物。
 
3)擅用主耶稣的名赶鬼,反被鬼制伏13-17

徒 19:13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即指到处旅行,靠邪术赚取金钱的犹太人。旧约圣经虽然严格地禁止人行邪术(利20:27),但住在外地的犹太人仍有不少人行之(徒13:6-12)。  
使徒时代,行邪术的人中有人应用耶稣的名驱鬼。在一卷所谓巴黎的纸草纸咒语当中,有一句说:“我以希伯来人的神耶稣令你……”的语句。其实从福音书耶稣的时代起就有人奉祂的名医病赶鬼了(可9:38-39)。
“擅自称主耶稣的名”,“擅自”意即未经许可,自作主张滥加利用。主耶稣的名并不是可以随便称呼取用的,若是我们不是圣洁地使用主的名,即使是奉主的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也要被主的审判(太7:22-23)。
“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敕令”(原文字义)用咒诅胁迫方式来命令。那些念咒赶鬼的人,没有自己的真实信仰,从前,他们用“亚伯拉罕”,或“耶和华”等的名字来念咒。现在他们要借用保罗所信的耶稣的名来念咒。
 
徒 19:14作这事的,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擅自称主耶稣的名念咒赶鬼”的犹太人中,有“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士基瓦的儿子们被保罗的工作深深吸引,但保罗赶鬼的能力来自圣灵,士基瓦的儿子们是行邪术。
祭司长的原文(archiereus,chief priest)表示大祭司或首席祭司。祭司长是圣殿中担任重要职位的祭司,他们通常是大祭司的助手或顾问。圣经对“祭司长士基瓦”没有讲其他的资料,可能是主持二十四班次的祭司。
据说当时人们相信,犹太祭司长可以使用一般人所不敢称呼的耶和华神的名字,因此握有一种特别的权能,可以赶鬼。
 
徒 19:15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徒 19:16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
“恶鬼”,“恶”(原义)邪恶的、堕落的,表明鬼魔的本质。鬼对一些事情所知道的比人更清楚。鬼虽然认识耶稣,却不爱耶稣,也不敬拜耶稣。恶鬼是借着“所附的人”(16)说话的。
“保罗我也知道”,这表示黑暗的权势也知道谁是真正属主耶稣的人。鬼魔也知道保罗是神国的一名大将。神借着保罗摧毁了鬼魔许多的堡垒,将鬼魔手下的许多人解救出来。并建立神国许多堡垒。
“你们却是谁呢?”鬼魔也能看穿属灵的假冒。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当时七人之中,“其中二人”有受伤。“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鬼魔胜过行邪术的人。
恶鬼虽然厉害,但对基督徒却是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里面住着那超越一切权势的圣灵。
启 12:11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
 
徒 19:17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
这事件,在以弗所是轰动的新闻,“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大家“都知道这事”。
“也都惧怕”,撒但势力落败的消息传遍四周,百姓都深深惧怕主耶稣。
“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尊大”(原文字义)显为大。不是“保罗的名”(参15节)得着荣耀,乃是保罗的救主“耶稣的名”得人尊崇。
 
4)信徒中多人认罪、焚烧邪书18-20节
 
徒 19:18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
徒 19:19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那已经信的”,表明他们是已经信而得救的人。“多有人来”,表明并不是所有信的人,乃是其中有许多人。可见公开认罪并不是每一个信徒都要作的例行公事。“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他们作公开的认罪。“承认”的原文是认罪,向神认罪。“诉说”意为彻底的发表,向人述说。表明公开作见证。“自己所行的事”,表明只涉及自己,与别人无关。“所行的事”意指“素常所行”(practice),原文含有“念咒行为”的专门意义,亦即指“平素所行的邪术”(19a)。表示那些人好像有与迷信(念咒)有关的罪。
“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书”是指写有咒语、符录的草纸和皮卷。这些书是属于教会里的人。他们前来承认,他们平素仍行邪术,仍热衷于黑暗的巫法。现在他们把书拿出来,投入熊熊烈火,尽付诸一炬。教会因此得到洁净,基督的名因此得到彰显。
“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五万块钱”原文是“五万个银钱”或“五万钱银子”,在当时是一个相当高的价值,约合五万个工作天的工资(参太20:2)。这书价也证明他们痛恨罪的态度,而且证明当时迷信的严重。
我们有时也有必要,在众人面前公开“认罪”,并且付代价“对付罪”。对已往所犯的罪,应当有一个了结和对付;光“认罪”而不“对付罪”,罪仍有可能会回头来缠累住人。
 
徒 19:20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
(原文直译)“这样,主的话带有能力地增长,并且得胜。”或译为“主的话是这样照着他的权能而扩张,而且刚强。”
“就是这样”,本节以前面的实例来说明神国在以弗所扩张的情形,神藉着他大能的福音,打破了在以弗所的撒但权势,神国大大得胜。
神国在你的心中,在你的家中,在你的社区也“就是这样”得胜吗?
 
3.保罗未来的计划:去马其顿、亚该亚,往耶路撒冷,再去罗马(21-22)
 
徒 19:21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
“这些事完了”,表示他在以弗所,已经完成2年3个月的传道工作。
“保罗心里定意”,“心里”(原文)灵里;“定意”(原文)安放,立定。
“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那里有神借着保罗建立的各教会,保罗要探访他们(参林前16:1-8)。
“就往耶路撒冷去”,保罗此番去耶路撒冷的目的,主要是为着帮助那里的贫乏圣徒,要把马其顿和亚该亚等地教会的捐款带到耶城(罗15:25-26)。保罗对于教会的看法相当“宏观”,一地教会遇有困难与需要时,他就鼓励别地教会伸出援手。各地教会虽然行政独立,但众教会之间却有爱心的连结和交通。
“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指保罗计划到耶路撒冷后,再前往罗马。
“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京城,当时罗马已经有了信徒(参徒28:14-15),保罗老早就有意去那里探访他们(罗1:11-13)。保罗只是经过罗马而已,他还要去西班牙(罗 15:23-24)。
保罗对宣教不但没有疲倦的态度,同时有长远的异象。结果他去了耶路撒冷,就为福音成为了囚犯。他以囚犯的身分,完成了他去罗马的计划(25:25,28:17)。
保罗的这些计划叶是顺从圣灵的指示(20:22-24),为本卷后面的部分埋下伏笔。
 
徒 19:22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
“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可见神使保罗得到不少之人的帮助(参18:23的讲解)。
“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以拉都”有解经家认为就是管哥林多城银库的以拉都(罗16:24),是当保罗在哥林多传道一年零六个月期间(徒18:11)所结的果子;“以拉都”可能在信主之后辞去工作,成为保罗的助手,跟随保罗到以弗所。后来他仍旧回到故乡哥林多定居下来(提后4:20)。提摩太可能从哥林多来到以弗所(18:5)。现在保罗从亚洲亚西亚省的以弗所打发他们“二人”先去欧洲马其顿省的哥林多。
“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据推测,保罗可能是在这段期间着手书写《哥林多前书》(参林前16:8-10)。
 
4.保罗遇到以弗所底米丢的扰乱(23-41)
 
1)银匠底米丢挑拨同行反对保罗23-27
 
徒 19:23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
“那时”,指当迷信的书焚烧之后,也是保罗即将离开以弗所之时(参徒20:1)。
“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这道”(tes hodou,the way)指神国的福音(18:25)。
当主的道“大大”地兴旺的时候(参20节),仇敌的反对与扰乱也是“不小”的。
 
徒 19:24有一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
“底米丢”(原文字义)希腊五谷女神底米的拥有者。他是用银子制造神龛或银龛(缩小亚底米神殿的小屋)的银匠。
“亚底米”拉丁文则是“戴安娜”。“亚底米”是流行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假神,说是宙斯神的女儿,是亚西亚的母神(参27)。胸前多乳,象征多产,迷信者向她祈求赏赐子嗣。
“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银龛”是指放置偶像的匣子(神龛);外地的朝圣客到以弗所来膜拜偶像,常喜欢买银龛之类的东西回去作纪念品。
“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底米丢可能是一个负责人或小老板,手下有一些手艺人;借此发财。
 
徒 19:25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
徒 19:26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作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
徒 19:27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
“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25a),底米丢联合同行,采取一致的行动。
“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25b),这话表示他们将利益置于真理和公义之上。
“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26a),间接说明保罗在以弗所两年多的时间,竟然引起那么大的回应,几乎破除了当地和四周一带地方长久以来人们对偶像假神的迷信。圣经藉着外邦人的口,一语就把保罗传道的果效描绘得淋漓尽致。保罗已经占了亚西亚全地。以弗所及邻近地方已有不少敬拜亚底米的而归向基督教,不再相信用人手造的偶像,
“人手所作的,不是神”(26b),这话是根据旧约的现成论据,是犹太护教学者对抗偶像敬拜所用的(赛44:9-20,46:1-7;徒17:29),早期宣教士也乐得承接过来。这是对一切有形的偶像所下的最佳定义。凡是人手所雕、所塑、所铸、所画、所造的任何形像;甚至是“主耶稣”的像(其实那不是主的真像,是人凭想像而造出的),都不是神,都是偶像。
保罗宣讲的“人手所作的不是神”,这样,银匠的行业就声誉尽失(因为它提倡拜偶像)。若底米丢认为保罗讲错的,你可以找保罗辩论啊。我们看到撒旦利用世人如何挖空心思,邪恶的迫害宣教士。
“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 这“亚底米”大女神,是以弗所人的守护神,大地的母亲,多乳的女神(有12个乳房)。祭拜它的祭司都是太监。祭拜它的程序中,有卖淫的行为,献人血,跳熊舞(有人穿着熊皮跳舞)等。
“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于以弗所城外二公里处。那庙长度为115公尺,宽度为55公尺,20公尺高的圆柱127个(目前只剩1个)。全庙用大理石来盖的(接块用的不是水泥,而是用黄金),极其辉煌。因此世人称它为世界七奇中的一个。于主前550年所建造的,不料,正在亚力山大大王出生的那夜被火烧而又重建的庙。
“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指当日在亚西亚省和罗马帝国境内,约有三十余处地方都敬拜以弗所的“亚底米”假神。“亚底米”是一个地方性(亚西亚全地)的偶像。
魔鬼借着底米丢用这几句话,已经把起初用来支持他论点的赚钱表面原因转移向更广大的群众感情。底米丢凭着这偶像的庙和女神的威荣问题来煽动那些同行。一般市民也许并不太关心底米丢业务倒闭,但如果亚底米女神庙失掉它被人爱戴的位置,那他们可忍受不了。
外邦人常常会表面上尊崇神,实际上却为他们自身的利益打算。
 
2)引起以弗所全城轰动聚集戏园里嚷闹28-34
 
徒 19:28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米丢看来号召力甚高,同业们一呼百应,呼喊着他们宗教崇拜的口号:“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众人如此失去理性,简直就像野兽一般,难怪保罗日后回忆当时他是“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林前15:32)。
 
徒 19:29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
“满城”都是拜偶像的,很快全城的人都被煽动起来。
“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马其顿人该犹,”有解经家认为他就是特庇人该犹(徒20:4)。“亚里达古”是帖撒罗尼迦人,后来陪同保罗上耶路撒冷(徒20:4)和罗马(徒27:2),并与他一同坐监(西4:10)。
因为找不到保罗。众人拿住了保罗的同行“该犹和亚里达古”,他们把两位带到戏园去,为要公开审问他们(参12:21)。“戏园”是以弗所人观看重大事件的露天大剧场,约可容纳二万五千人;当时许多公开的大集会,都在那里举行。其雄伟的古迹目前仍可使用。
这次集合是市民的正式大会,目的是要说服市政官员对付宣教士。
 
徒 19:30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
徒 19:31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
“到百姓那里”(30a),“百姓”原文为“民众”(deemos),是指在戏园里聚集的暴民。“门徒却不许他去”(30b),保罗虽逃脱了他们的爪牙,他却乐意向全体市民见面的,保罗为了主、为了同工奋不顾身,但门徒们却认为没有必要冒此危险。
我们应该学习保罗大无畏的精神,也应当学习门徒审慎的态度,“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31a),这“亚西亚的首领”是选出来的民间领袖,被人推举出来筹办各种庆典或竞技的人物。当时在各城里有10个首领。
以弗所的首领显然对此次的聚集暴乱并不赞同。其中有“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他们是保罗的社会朋友。此事表示保罗在以弗所有被人信任的好名声。
“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这些朋友关心保罗,劝阻保罗不要冒险,他们知道暴民的危险。
基督徒不但有基督教的朋友,也有世上的朋友。基督徒因爱神而爱人如己。
 
徒 19:32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大会的实况相当混乱,没有组织,完全没有希腊民主城市规则分明的迹象。路加更加讽刺的一笔,说群众中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集会。都是盲目的乌合之众。世人往往“人云亦云”,却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我们在教会中却不可随别人起哄,凡事总要慎思明辨(帖前5:20-21)。
 
徒 19:33有人把亚力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力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
徒 19:34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
“有人把亚力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33a),此“亚力山大”大概不是信徒,而是以弗所城中犹太人的领袖,被推举出来代表犹太人要向暴民声明他们与基督徒无关,以免被暴乱波及。或许他就是“丢弃良心、多多迫害”保罗的铜匠亚力山大(提前1:20;提后4:14)。
“亚力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33b),想要叫群众静下来,听他宣告他们原与这些基督徒无关时,以弗所人“认出他是犹太人”(34a),因犹太人也不喜欢那些偶像。因此犹太人不会帮他们讲话,所以不如他们自己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他们这样动乱约两个小时。

3)群众被城里的书记安抚散去(35-41
 
徒 19:35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
徒 19:36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
“那城里的书记”是以弗所人,“书记”是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罗马的省政府之间的联络官。在罗马总督的手下,负责市议会的工作,一切公文的收发(包括开会的报告书),和执行预算等的重要工作。众人都知道他有地位和相当的权柄。
书记认可以弗所民众的迷信,他“安抚了众人”,说,以弗所城是为要看守亚底米庙,和从宙斯落下来的像。“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根据当地的迷信传说,有一个重叠多乳房的女神像自天上掉落下来,乃出自天神之手所塑造。其实它可能是一块陨石,状似胸前具有多乳的女人。
“这事既是驳不倒的”,对书记来说,这城历久不衰的名声,亚底米教派的神圣威望,是无法被推翻的。更不用说是被当地新兴的基督徒小群体所替代。
“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他说人们不必担心女神声威会衰减,也不必怕本城看守这大神庙所沾的名望会受亏损。所以你们要安静下来。根本不需要把宣教士的事件,在大会正式发落。他这样说,并不是维护基督教,他不过是维护法纪,惟恐本城沾了动乱不法的恶誉。
 
徒 19:37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渎我们的女神。
徒 19:38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作“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
徒 19:39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
“你们把这些人带来”。指保罗的同工“该犹和亚里达古”被他们抓进来要公开审判他们。“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渎我们的女神”,书记坚持说,人们告发宣教士,并未有实赃实据提供,也就没有正式罪状可以申辩。也就没有公开的问题需要审判。
“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38a),若银匠与宣教士之间有私人恩怨,另有处理的途径。私人案件要在公堂法官前处决,有规定的日子(参17:17的讲解),要合法的控告。书记讲这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保护保罗,乃是要维持秩序而已。
“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38b),方伯会接受并审理案件。“方伯”指罗马派驻亚西亚省的巡抚;此处“方伯”为复数词,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方伯”刚被人刺杀(主后54年末),而继任“方伯”尚未到任,暂时委派两人以上的官员代理政务。
“你们若问别的事”(39a),若仍有攸关本城的要事要办,更需要经过合法的开会来断定的意思。“常例聚集”意为合法开会。指按照当时的常规,巡抚经常巡行省内各要城,每月三次召开民众大会,听取有关公众的重大案件。这是合法开会。若不得罗马官员的准许,就不得开会。
 
徒 19:40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徒 19:41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书记末后的话表示他心中的恐惧,怕这一日不寻常的集会,几乎引起暴乱,可能会有严重后果
“我们难免被查问”,“查问”指罗马政府的查究与怪罪。当时罗马政府允许经过批准的民众大会,但不允许任何不合法的聚集和骚乱。
“被查问”是刑法上的说法。若不解散,就要接受罗马政府的查问,结果书记要负责任,那主谋者要治死,市民的自由会被剥夺。书记的话有法律根据,民众就放弃了无缘无故的扰乱,听了书记的话就散去了。
 
 
结论:
弟兄姊妹,神掌管一切,神国的扩张,按照神的带领继续推进。神这次带领保罗用以弗所为宣教的据点,复兴以弗所教会,借着使徒保罗的按手,有圣灵降在以弗所门徒的身上,圣灵充满他们。又借着保罗手行奇妙的事,就是有人拿保罗的手巾和围裙能医病赶鬼。然而他人擅自冒充奉耶稣的名赶鬼,反而被鬼所伤。这一次盗用主的名并没有伤害到教会和保罗,相反的,还带来给教会有记录的头一次大复兴,借着一些信徒的公开认罪见证,焚烧邪书,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
神借着保罗的宣讲和一系列的事,神使“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徒19:10)。保罗在亚细亚省的以弗所宣教约三年之久,虽然有撒旦借着银匠底米丢的扰乱,但是神国在亚细亚省继续扩张。
神也为了自己的国度预备工人,不仅有保罗以及他的同工,还兴起亚波罗这样的人才,为了将神国扩张到地极,使我们这些地级的人可以听到福音而信了主耶稣,进入神的国。
感谢我们的神。
愿我们的救主得荣耀。
愿他的国继续扩张。
阿门!


 

2024年7月5日 再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