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国扩张到欧洲--马其顿的腓立比】 (16:11-40)

2024-05-27 15:01:17 温州陈达长老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马其顿的腓立比


【神国扩张到欧洲--马其顿的腓立比】
(16:11-40)
 
读经:
徒 16:11-40
 
引言:
在保罗等人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既然神阻止保罗在亚洲传道,接下来神为保罗打开欧洲福音的大门。
马其顿省的腓立比,是欧洲的门户,保罗到欧洲马其顿省建立的第一个教会就是腓立比。神国就扩张到欧洲第一站,再由马其顿省传到亚该亚省,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如此神国要在欧洲大大扩张。
 
一、建立腓立比教会(16:11-15)
 
1.来到马其顿的腓立比(11-12)
 
徒 16: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当马其顿的呼声之后,保罗一行人就从亚洲亚西亚省每西亚地区的特罗亚港口乘船前往欧洲的马其顿省。
“一直行到撒摩特喇”,“撒摩特喇”,“撒摩”为高或山之意,该岛是一个中央的山峰,四周有许多山脉,山名叫“特喇”。是爱琴海北部的最高之巅,高约1600m,其在陆地上的高度仅次于阿陀斯山。是航行途中一个明显的标志。位于爱琴海东北角的一个岛屿,在特罗亚和尼亚波利两个港口的中间,是船只为避免夜航危险而暂时停泊的中途站。新约时期是罗马的自由邦,今属希腊。保罗他们也许在那里过了一夜。
“一直行”表示因顺风跑得很快的意思。“第二天”证明他们的顺航。若不是顺风,就要五天左右的时间(20:6),因为从特罗亚到尼亚波利有200多公里的航程。
“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尼亚波利”意为“新城”,是属腓立比城的外港小镇,离腓立比城约16公里,今名卡瓦拉(Kavalla)。
 
徒 16: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腓立比”乃马其顿省东部的重要城市,“腓立比”是“亚力山大”大帝的父王腓利比(Philip,360-336 B.C.)所建立,此城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所以腓立比,是纪念亚力山大的父亲的。
腓立比是罗马殖民地(罗马殖民地通常是战略中心)。其行政制度完全仿效罗马城,城内公民享有如生活在罗马城的权利。在罗马法律下,他们有自治权,且可免纳税。有许多罗马退役官兵定居于此,腓立比城犹太人稀少。
“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于主前42年,罗马占领马其顿,马其顿是罗马帝国省份中很特别的一个,它被分成四个“次级省份”,“这一方”指第一个“次级省份”地区。“头一个城”,“头”(原文字义)首要。可以表示重要的城。因为马其顿的首府是帖撒罗尼迦,腓立比所在该“次级省份”的首府是暗妃波里(Amphipolis),故此处可能意指“头城”(即重要城市,原文未用定冠词)。腓立比乃是保罗一行进入马其顿省所遇到的头一座重要城市。“腓立比”,“就是马其顿头一区的城市”,或许这样翻译更贴切原意。
“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指罗马帝国为着国防的目的,在各附庸国选择战略据点,一面派军驻守,一面将退役官兵殖民于此,一旦有事时,立即可以复役为国效劳。“驻防城”的原文(kolonia,colony)意为殖民地。英文的殖民地(colony)是从此而来的。
“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他们在特罗亚若过了主日,周一出发,(第二天)周二到尼亚波利港口,然后进入“腓立比”城。这几天(可能是周三、周四、周五),他们应该是熟悉环境,按照惯例寻找当地的会堂,没有找到,只打听到河边一个祷告的地方(13)。
 
2.主开导吕底亚的心(13-14)
 
徒 16: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若犹太人要预备会堂,至少要10个男人以上,才能建立。若没有正常的会堂,他们就会每“安息日”在河边聚会,是他们的习惯(拉8:15;诗137:1)。可能原因是犹太人洁净的仪式中,需要有水。
保罗一向的宣教作法,是先到会堂去向犹太人及归化犹太籍的人,宣告弥赛亚已来临(13:4的讲解)。因此,他等到安息日,才到犹太人的聚会地方去。
“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这地方是在城外,因为当时政府不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参18:2的讲解)。那“祷告的地方”是当地甘寨底斯河(Gangites River)的小河边,应当是离城约安息日可走的距离内。
“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是保罗他们这几天打听到这个地方。“一个祷告的地方”,腓立比的犹太人稀少,因此没有会堂;虔诚的犹太妇女们(可能有归化犹太籍的妇人)惯于聚集在河边祷告,这里既没有提及男人,所谓“祷告的地方”可能只是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可能在屋里,这一辞也可以指会堂的建筑)。“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坐下教导是拉比一惯的作法,表明不是安息日的正式礼拜,而是一次分享讲道。
 
徒 16:14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紫色”是皇家的颜色,“紫色布匹”是较高贵的衣料,当时的富人才穿紫色衣服。据说,紫色染料需要一滴一滴地从某种甲壳类昆虫搜集而得,非常珍贵。在当时,从事这类买卖的都是大富商。
“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本句在原文又可译作“她是吕底亚人”。若“吕底亚”是指她的出生地,而不是她的名字的话,她可能是谁呢?是《腓立比书》所指的友阿爹或循都基当中之一位吗(腓4:2)?
“吕底亚”乃亚西亚省的一个地区,位于其中西部,主要城市有推雅推喇、撒狄和非拉铁非。此处有个古国叫吕底亚,主前223-187年约有两千名犹太人从巴比伦移居此地。
这“吕底亚”圣经说她是亚西亚省推雅推喇城的人。“推雅推喇”以染料业闻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别出名。“吕底亚”是个有能力的女商人;把生意做到海外去。
“素来敬拜神”,“敬拜神”是指对神持有尊敬和礼拜的态度;这词常用来形容一个外邦人,相信犹太人的神是独一的真神,平素勤研圣经,也遵守一些仪文规条,但尚未完全皈依犹太教。她虽然敬拜神,却不认识耶稣为弥赛亚。
“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她在听保罗讲道时;“主就开导她的心,”指主开她的心窍(路24:45),使她对保罗所传的福音信息有所回应。在解释此节的时候,有人称赞吕底亚聆听的态度,有人称赞保罗讲道的贡献。加尔文却说,若圣灵没有开导吕底亚的心,保罗的讲道只不过是文字(...with the secret inspiration of the Spirit,Unless the mind of lydia has been opened,Paul's preaching should have been only literal.(Calvin,Comm.XIX.pp.103,104)。
 
3.吕底亚全家受洗归主,腓立比教会建立(15)
 
徒 16: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一家人都接受耶稣而受洗了。因他们对圣经知识又一定的了解,对弥赛亚有相当的盼望,因此一相信主即可受洗(参33节),并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她一家”也是婴孩洗礼有圣经的根据。哥尼流的家属(10:48),禁卒全家人(16:33),基利司布全家人(18:8),司提反的家(林前1:16),都证明婴孩洗礼是合乎圣经的真理。基督教的一个特色,就是全家受洗归主(参31、34节)。
如此建立腓立比教会,欧洲的第一个教会。“吕底亚”姊妹是保罗在“腓立比”所结的第一个果子,也就是在全欧洲所结的第一个果子。
“便求我们” 事奉主和接待主的工人,并不是给主或给人恩宠。这乃是一个机会,需要“求”才能得的一项荣幸。接待神的仆人就是接待主一样。
太 10:40“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吕底亚一信主,立刻用她的家来接待保罗和他同行的人。
约叁 1:5-8亲爱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们在教会面前证明了你的爱;你若配得过 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原文作“那名”)出外,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所以我们应该接待这样的人,叫我们与他们一同为真理作工。
正常的基督徒家庭,应当是“乐意接待远人”的。接待圣徒是忠心事奉主的表现。保罗叙述基督徒的品格时说“客要一味地款待”(罗 12:13)。彼得督促基督徒履行本分时说,“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彼前 4:9)。
来 13: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于是强留我们”,吕底亚邀请保罗时所用的话,乃是一种“激将法”,其“强留”的方式,显出她的个性似乎相当坚决且有主见。
 
二、保罗赶出使女身上的巫鬼而受逼迫坐监(16:16-24)
 
1.巫鬼附身的使女(16-17)
 
徒 16: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他们还是往河边祷告的地方去讲道。
“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 “巫鬼”的原文为蟒蛇的鬼,指希腊神话希腊传说中的蟒蛇神。
“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这使女就是会说鬼话(行法术)而成为了“主人们”(几个主人)公用的使女。“用法术,”意指能占卜、说预言,料事如神。
异教徒也会行超自然的异能、说出不可思议的预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单凭那些神奇的事,就认定他是从神来的。
 
徒 16: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保罗和我们”表示保罗为领导者,三位(路加、西拉、提摩太)为他的同工和助手。
“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至高神”是用来称呼犹太人的神,表示他远超外邦众神,乃是惟一至高的真神。那使女所说的话表示巫鬼也知道神是至高者(雅2:19),保罗等人为神的仆人。
“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这话表面上是正确且有助益,但实际上却包藏着撒但的诡计:A.使人正邪不分、神鬼混淆,误以为她也是为至高神效力。B.打岔聚会、叫人分心,不能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参14节)。C.可是她所说的“救人的道”有问题。“其原文(hodon swterias,away of ealvation),因为没有冠词,所以不表示基督教绝对的救人的道,乃表示在许多救人的道中的一个。这种观念是从多神论的立场而说的。是混乱主的道。
 
2.保罗赶出那鬼(18)
 
徒 16: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并未一开始就赶鬼,而是忍耐了“多日”之后,“心中厌烦”了才赶鬼。
“厌烦”原文指强烈的厌恶。他厌烦的原因是因为巫鬼在混乱主的道(参上一节)。
“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保罗一转身奉主的名吩咐鬼,鬼就逃跑了。因为保罗一直都与主同在,他是外邦使徒,主耶稣差派他代表自己的。
这个使女有没有得救,因为这里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也有解经家认为这里似乎暗示使女也得救。因此腓立比教会最初所得着的三班人,吕底亚代表来自社会的上层,而使女则来自下层阶级,后面的禁卒(参29-34节)则来自中层阶级。
 
3.保罗和西拉受逼迫下监(19-24)
 
徒 16: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他们只会利用别人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未顾及别人的幸福。“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注意,保罗在腓立比所受的逼迫,不是来自犹太人,而是来自外邦人。在本卷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都是因为危害他们的经济利益(19:23-29)
但基督徒和世人对钱财的看法与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首领”指当地的高级行政长官。
 
徒 16: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徒 16: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官长”原文是指“执政官或司法官”。被带到罗马的法庭上控告他们。
“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根据推算,大约就在此时之前一年,罗马皇帝革老丢下令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徒18:2)。在罗马帝国境内,任何宗教均须经官府核准,方算为合法。当时,犹太教虽已被承认是合法的,容许犹太人信奉自己的宗教,但不可向罗马人传教。至于基督教,当时的罗马人尚不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别,而把基督教当作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今天在信仰不自由的地区,人们也常以“扰乱治安”、“寻衅滋事”的罪名来控告基督徒。
:
徒 16: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徒 16: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今天所谓的民主制度,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然而社会三多数人所赞同的事,往往不合乎真理和公义。所以不要迷信民主制度。只有圣经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
“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打了许多棍”。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罗13:3);然而当掌权者黑白不明时,就不再是神的用人,反而成了魔鬼的工具。
“棍”在原文是指官长的侍从(原文“持棍者”)所持的棍;它是一根束棒,可作为官吏的徽章。
“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禁卒”(原文字义)狱吏,看守监牢的人。撒但惯用的手法,便是用暴力来对付属主的人,一面叫他们灰心丧胆,一面吓阻其余的人。
 
徒 16: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内监”指监牢最内部及最严密的地方,如地牢。通常“内监”是关重罪犯的地方。
“两脚上了木狗”,“木狗”指一种木制的刑具,上面有许多可以开合的孔,用来铐住囚犯的双脚、腕部或颈项,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以防囚犯逃脱。
政府往往成为撒旦的帮凶,严厉的迫害基督徒。他们的政策是:“宗教无小事”,常将基督徒正常的家庭聚会当作非法聚会,用极端的手段来打压。许多家庭教会的基督徒也是如此下监坐牢。
 
三、保罗得腓立比的禁卒(16:25-27)
 
1.保罗西拉在狱中赞美神(25-26)
 
徒 16: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的情境相当特别,是平常人所不能作到的:A.时间--半夜。B.地点--内监(参24节)。C.身体状况--挨了多棍(参23节)、有棍伤(参33节)、两脚上了木狗(参24节),痛苦难受。
但是信徒喜乐的源头来自天上,所以不能完全受地上环境的影响。
2015年,大陆温州一基督徒因反对政府拆教堂的十字架而被抓下监。关了几个月后,警察对他说:“你将所有的事情推到另一个基督徒身上,我们就发你出监牢”。这弟兄对警察说:“我坐在监牢,身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若我卖了弟兄,我的身是自由了,而我的心就不自由了。所以我宁可坐监牢”。
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说:“当人的心灵在天上时,两脚虽在木狗中也不觉得痛苦。”信徒的肉身虽然被捆绑,心灵却未被捆绑;肉身虽然在监里,心灵却可升到天上与主同在。
“众囚犯也侧耳而听”,出自内心真诚的祷告、唱诗、赞美神,不但神垂听,连不认识神的众囚犯也受吸引侧耳而听。当基督徒逃不掉被抓下监狱,可能是神差你在监狱作见证了。
 
徒 16: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祷告乃是属灵的争战,赞美乃是属灵的夸胜。祷告、赞美神,乃是撒但所最忌恨的事。
当保罗希腊在监牢祷告、唱诗赞美的时候。“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此事证实神的显现。为要彰显神显现的威力,神使用了地震(Calvin)。
“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表明神要解开罪人的捆绑,释放罪人。我们在“罪”的监牢中,被“罪”捆锁着,基督的福音能释放我们。
 
2.禁卒和他一家受洗归主(27-34)
 
徒 16: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以为囚犯已经逃走”,监牢必定是“里暗外明”,当禁卒要进到监内时,也需要掌灯(参29节)。所以禁卒从监外看不清监内的情形,但保罗从监内可以看清监外禁卒的动作(参28节)。“就拔刀要自杀”,若有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偿命(徒12:18-19);这是当代罗马法律的规定。
 
徒 16: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保罗不但不逃,且传道。“不要伤害自己!”基督徒千万不可自杀。
约 8:22犹太人说:“他说:‘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难道他要自尽吗?”
按照传统的犹太人教义而言,自尽的人要下地狱的最深处(to fall to the lowest hell of Hades)。犹太人相信自杀的人都要进地狱;他们以为自己肯定可以上天堂,故误会主耶稣所谓“不能到的地方”是地狱。
我们和保罗一样反对自杀。自杀是绝望的表现,是对神绝望,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凡有信心的,如“约伯”任何的苦难也绝不自杀的)。因此凡自杀成功的,我认为是下地狱的。
“我们都在这里”,“我们”包括众囚犯(参25-26节)。这里暗示众囚犯都因保罗和西拉在狱中的表现,心灵倾服,行动愿意受他们的节制。
有主同在的人,无论在那里,都能影响周遭的人群。
 
徒 16: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的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禁卒叫人拿灯来”,“灯”(1ights)是复数,那禁卒正需要灯看个究竟。“就跳进去”,指冲跃进去,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禁卒急欲一探究竟的心情。
“战战兢兢的”。表示他因震惊而颤抖起来。
 
徒 16: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又领他们出来”从内监领出来,可能到了监狱的大厅。
“二位先生”的“先生”(kurioi,Sirs)原来是“主”字的复数形。在此表示尊敬之意。禁卒向保罗和西拉寻求生命的路。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禁卒有可能单单因为自身的安危而发出此问,并不涉及信仰。但更可能因为:A.藉此事件感受到神的真实,和自己如何面对这位真神,因而迫不及待地求问救命之道。B.曾经听说保罗和西拉传说救人的道(参17节),因此想知道这道。
 
徒 16: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当信主耶稣”,这是救恩之道的扼要说明(徒10:43)。。禁卒说“行”,保罗说,“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罪人得救的条件不是“行”,而是“信主耶稣”。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古时家长的权威很大,特别是在信仰方面,家长所信的是什么,全家人也会跟着相信。
本节不是说只要家中的一个人相信,全家人就自动得救;乃是说一个人如何借着信主得救,他的一家人也借着信主得救。最新的译本翻译为“你当信耶稣基督,你就必得救;你和你一家都当如此。”(周刚 译,《新约圣经》,三一圣经公会 伦敦 英格兰,2022年)
神的本意喜欢让一家、一家的得救(创7:1;出12:3-4;书2:18-19)。
 
徒 16: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徒 16: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他全家的人”原文指“所有在他家里的人”。他们必定被禁卒叫来一同听道。保罗和西拉“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32b)。保罗趁着机会,把福音传给他和他一家的人。
“当夜,就在那时候”,就在当天半夜监狱发生这些事之后,禁卒把保罗和西拉从监狱带出去,可能去了禁卒的家里(参34节),洗了他们的伤口。“伤”指伤口,原文是复数。
“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禁卒一家人是“当夜”信了主,“立时”就受了洗,并没有等候一段时日。因为保罗和西拉两个人将救恩讲解明白了,他们全家信了,所以全家的人立时都受了洗。他们加入了腓立比教会。
 
徒 16: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禁卒“自己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
“给他们摆上饭”。保罗用灵粮(主的道)喂养他们,他们用食粮(饭)厚待主的使者(传道人),是合理的。传福音报喜信的人拥有一份特权,就是从领受福音的人收割奉养肉身之物(林前9:4-11)。
“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喜乐”乃是腓立比教会的记号(腓1:25,2:17-18,3:1,4:4)。真正悔改的人都有得救的喜乐。
 
3.保罗西拉出监狱(35-40)
 
徒 16: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官长打发差役来”,“差役” 的原文(rhabdouchous,tipstaffs,sergeant)“持棍者”,意为官员,是官长的侍从。“差役”这种官员经常跟随官长按照官长的命令,持棒处罚罪犯,或释放囚犯人。
“释放那两个人吧”,官长显然在夜间已经改变主意,才会“到了天亮”时就要释放人。
 
徒 16: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的去吧。”
这“禁卒”(the jailer)有冠词,又是单数,表示那悔改受洗的禁卒。
“平平安安的去吧”是他心里的话,因为他已经是受洗的基督徒了。
 
徒 16: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在罗马法律之下,凡是罗马公民都受到保障,未经公开审讯不得定罪,未定罪时也不得用刑(徒22:25)。
保罗的抗议:“我们是罗马人”。这话表示不仅保罗是罗马的公民(徒22:28),西拉也是罗马人。
罗马人保罗抗议官长违法行为:其一,“并没有定罪”。其二,“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其三,“又把我们下在监里”。其四,“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保罗抗议,“这是不行的”。
“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保罗说这话的用意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A.福音不被亵渎和拦阻。B.能让当地的信徒们日后受到尊重,可免被无理对待。C.这也说明保罗受苦乃完全是为福音的缘故,并非是自己犯了罪。
主的工人维护尊严的动机,并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教会和信徒。
 
徒 16: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徒 16: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回禀”(原文字义)报告,转述;差役将保罗话报告给官长。
“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若不法的害罗马人,他的公民权会被剥夺,也会被处死;因而官长就很害怕。“害怕”(原文字义)惊骇,畏惧。
结果“官长”亲自来到保罗面前,以道歉的态度来,领两位传道人出监狱。
“请他们离开那城”,官长自知理亏,又怕他们留在城里,恐会再度引起骚乱。只能低声下气地请求他们离开。
 
徒 16: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保罗西拉“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这话表示当时在腓立比已有一群基督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已经开始有了聚会。“弟兄们”包括路加、提摩太,和一切悔改而信耶稣的新会友。
“劝慰他们一番”,包含神如何释放他们(保罗和西拉),和如何拯救禁卒和他一家人等的见证。
“就走了”的原文为“他们就走了”。这“他们”只限于保罗和西拉。提摩太和路加继续留在腓立比。
保罗当再次访问马其顿时(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与路加再相见(20:4-6)。
 
结论:
在神国扩张事上,神有自己的计划,保罗原来要在(亚洲的)亚西亚等地传道,神却禁止和不许。神借着马其顿的呼声这个异象,指示保罗下一步的工作。
这样保罗等人来到欧洲马其顿省的腓立比,在腓立比城外河边祷告的地方讲道,神开启听众吕底亚的心,她接受了主耶稣。她和她的全家受洗归主。这样在欧洲的门户腓立比城建立了教会;先有了吕底亚等一些会友。
可是因为赶出使女身上的巫鬼而被打坐监。当保罗西拉在监狱中半夜祷告唱诗赞美神的时候,全能者我们的神,把监狱的地基大大的摇动了。结果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因此当夜的看守禁卒要自杀,保罗阻止了禁卒。保罗向禁卒传道的结果,他和他的全家人信了主耶稣,受洗归主。这样腓立比教会又有了一些新会友;他们都很喜乐。
保罗和西拉为了教会的益处,表明了罗马人的身份。要使教会会员免受当地政府的压迫。他们又劝勉教会的弟兄姊妹,然后踏上新的路程。神将为他们开启新的工场。
愿神的国大大兴旺,愿神的名得荣耀。
阿门!

2024.5.26再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