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二十八 20:1-48

2021-04-17 23:06:32 张叶平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以色列的对内战争

士师记系列二十八

经文:201-48

以色列的对内战争

 

剧情回溯

这章描述的战争是因为上一章的事件引起的,利未人来到基比亚城,妾被强奸至死,以致利未人把妾的尸体切成十二块动员全以色列来讨伐基比亚人。

 

A.以色列执行“灭绝净尽”的“对内战争”(20:1-21:25

1.全以色列集会——听闻便雅悯人强暴妇女,因而“都不回自己帐篷、房屋”(20:1-11

(一)全以色列军队聚集于米斯巴(士20:1-3a

于是,以色列从但到别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众人都出来如同一人,还有基列地,这表达了“以色列整体”的概念,从但到别示巴——约旦河西从最北到最南的两座城和基列地——约旦河东的土地。(例如从黑龙江到海南)

士师记开头征服迦南的战役开始,到后面的士师循环,从来没有一位士师具备这样的动员能力,结果在这样的时刻,被这位无名利未人做成了,而他所召集发生的战役几乎毁灭了以色列便雅悯支派。有意思是,这位利未人召集军队的方式和效果,只有扫罗重复过——“扫罗听见这话,就被 神的灵大大感动,甚是发怒。他将一对牛切成块子,托付使者传送以色列的全境说:‘凡不出来跟随扫罗和撒母耳的,也必这样切开他的牛。’于是,耶和华使百姓惧怕,他们就都出来如同一人。”(撒上11:6-7

这里的米斯巴不是“约旦河东-基列地的米斯巴”(士11:11),它可能的位置在“便雅悯与以法莲交界”(书18:13-26),从地理上来看,这处的米斯巴离“基比亚”很近,可以说是前线。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米斯巴”也是“以色列人聚集,立扫罗为王”的地方!

这个时候“全以色列人”聚集,但不包含便雅悯支派;换言之,便雅悯支派“好像不再是以色列的一部分”,这也暗示了“不仅便雅悯基比亚的匪徒不善待同胞,便雅悯支派也和全以色列支派不合”!

 

(二)无名利未人的说明报告(士20:3b-7

当利未人被要求解释他的召集时,他阴险的修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与原先发生的事是有很大出入。

利未人讲述整个经过,提到自己夜宿在基比亚城,结果遭到了基比亚人的围困。而这里翻译为“基比亚人”的原文是指“基比亚的巴力——主人们”,而前面作者叙述提到的是“彼列之子——匪类”(士19:22)。这样利未人在讲述过程中替换了罪犯的社会身份,使得事件的性质看起来更加恶劣。要知道普通匪徒施暴和社会身份高贵的人施暴,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参考李天一事件的巨大轰动)

然后又修改了匪徒提出的要求,把强奸他说成要杀他,只提到强奸了他的妾致死。如果按实际情况讲,众人一定会追问,为什么一开始是要强奸你,怎么最后变成强奸你的妾,这口供就会对不上。如果利未人照实讲,很可能以色列人会杀他,因为他为了自保牺牲了自己的妾。利未人提供完全与事实不幅的口供,这样利未人用八分真二分假的话操纵以色列全会众,利用他们为自己报私仇。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利未人应当先去基比亚的长老官长那里寻求审判,而不是召集全以色列人审判此事。就像今天一样,杀人案不去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控告,直接跑到最高人民法院控告。根据五经的律法,不能只有一个人的口供,需要两三个人的口供才能定案。

然而要命的是,以色列众支派在听利未人的“证词”后,并没有去调查取证,也没有叫被告到场对质,只凭一个人的口供,就把案子定下来了。很显然,利未人的目的就是要把事情搞大,而以色列众支派也没有按公义定案,而是群起激奋的要求处死基比亚匪徒。

 

我们看整个事情的经过,会发现以色列众支派的领袖在处理这些事上显得非常情绪化(被十二块尸体所激动),并没有智慧的去处理。这也让我们想起现今教会内部的问题,一方面没有严格的训练,拥有过硬基础的人成为领袖,另外一方面领袖缺乏制度的约束,人性的败坏放大了这些破坏。

做为教会的领袖,最少要有三个维度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治理好教会,第一是神学知识,第二是通达人情世故,第三是熟练的运用政治能力。神学知识是领袖必须要有的,这关系到信仰的纯正,但是光有神学知识最多只能做教师,因为讲的对不代表处理关系做的好。人情世故关系到如何正确处理棘手的问题,以及正确的应用神学知识牧养信徒。政治能力则在于统合教会内的不同声音,权衡利弊,使教会合一,并且使教会可以正确应对外部的声音。这点在初期教会,是这样要求主教的,三方面都合格才能胜任主教一职。

这个时候的以色列就是旧约的教会,很显然他们在这三方面都不合格,使得一件强奸杀人案升级为内战,因为血气的原因差一点就灭掉一个支派。

 

(三)以色列人的立即反应(士20:8-11

接着以色列人为战争开始做准备,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色列人抽签以十比一的比例抽调人员来保证后勤,同时也是决定上场顺序。于是,以色列众人彼此连合如同一人,聚集攻击那城。令人唏嘘的是,在士师记中以色列人在对抗、征服迦南一事上,都从未有过如此的决心和团结。

 

B.战前集会——以色列人痛恨基比亚匪徒,因他们强奸人(20:12-17

当大军集结好,粮草都调配好了,开始派使者前去谈判。从记录的次序来看,是比较古怪,正常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先谈判,如果谈判破裂,再集结大军打仗。所以使者去基本上没什么可谈的,仔细看经文所说的,使者如同兴师问罪的话,性质等同最后通牒。果不其然,当使者要求交出基比亚匪徒时,便雅悯支派的各城领袖拒绝了。并且调集大军准备做战,我们看两边的军力对比,便雅悯支派有26千人,另外还有7百的基比亚精兵。之后从2万多人中选出700左手便利能用机弦甩石打人的精兵,“机弦甩石”是古近东常见的武器,在埃及、亚述和巴比伦都有使用记录,在拉吉废丘(Tel Lachish)所挖掘到的文物中,发现了亚述军在主前701年攻击该城所留下的武器,其中就有一些平均直径约7厘米,重约250的圆形石头,这便是“机弦甩石”所用的“子弹”。

700人是远程高精度打击的能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种兵当中的狙击手,可以定点狙杀对面的指挥官。从兵力的悬殊对比可以看出,便雅悯人胆大包天,才2万多人,准备和以色列11支派的40万大军死磕(115)。

 

一个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要削人,另外一个倔脾气死鸭子嘴硬,两个凑在一起一定要打架。当两边人数多到一定程度时,就升级成战争。这种事在历史中不是最后一次,看看旧约的历史,教会内战还少吗?我们注意历代志和列王记记载,尤其是分成南北国后,每当某个人死了,都会说在世时常与另外一个王争战。而这样的事在教会历史中也不少见,1203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尽管1054年东西方教会已经分裂了,但是私下的交流还一直存在。然后这次一搞,东西方教会几百年都老死不相往来,直到20世纪才和解。

而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相爱相杀了几十年,血流成河,史称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且不论谁对谁错,谁是南国谁是北国,本来只是教义的争端,却因着处理不当发展成为战争,这是历史的重演,历史是如此的血腥。

这是我们当小心的,说不定多少年后又会发生类似的事件。愿神怜悯我们!

 

C.以色列被便雅悯打败(20:18-25

(一)双方的“第一次战斗”(20:18-21

就这样一件强奸杀人案,结果被搞大变成内战,以色列人居然还敢去伯特利求问神。这种叫以神之名给自己的行为背书,这种事我们改革宗信徒最爱干的,干什么都得拉几节经文背书,以色列人就是这么干的。

伯特利位于以色列联军营地“米斯巴”西北方向5公里,之所以去伯特利,因为“当时约柜被安放在伯特利,且亚伦的孙子非尼哈也在侍立在约柜前”(参 20:27-28)。

问到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与便雅悯人争战呢,不同于士师记开篇的“求问耶和华”(士1:1),攻击迦南人是“耶和华明确的指示”,是尊重神的表现。这里攻击便雅悯人是以色列领袖自己商议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这样做,他们的求问不过是自己先斩后奏,然后跑来找神背书的行为。

 

求问的结果,是犹大当先上去,为什么是犹大,经文这里并没有解释。也许利未人死的妾是犹大伯利恒人,犹大人有义务和责任为自己的亲属“报血仇”。而且没有我将XX交在他手中,耶和华神的回答,仅仅是简短的“犹大先去”,并没有“得胜的应许”!

 

得到回应后,好像得到神的旨意,于是以色列人对着基比亚安营、摆阵、攻击,结果却是:“便雅悯人就从基比亚出来,当日杀死以色列人二万二千”(士20:21)——以色列人要“审判基比亚的匪徒”是正确的,但“向自己的同胞弟兄开战”是错误的,既然以色列人“执意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神就“藉着有错的便雅悯人,去审判有错的以色列人”!

 

(二)双方的“第二次战斗”(20:22-25

尽管死伤惨重,以色列人再次重整队伍,“仍在头一日摆阵的地方又摆阵”(士20:22)。在进攻之前,他们再一次“上去”伯特利,在神面前哭号,再次求问耶和华:“我们再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可以不可以?”(士20:23b),这一次,他们学会了“先寻求耶和华的旨意”,也正确的称呼便雅悯人为“我们弟兄”。

 

耶和华在此的回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可以上去”,意思其实颇为含糊、并没有明确下达“可以上去攻击”的指令。于是以色列人再次上前攻击他们的便雅悯敌人,没想到便雅悯人“又杀死他们一万八千,都是拿刀的”(士20:25)。截至目前为止,四十万大军的以色列军队已死了十分之一——四万人,从人数而言,这个数目远比便雅悯支派“总兵力——二万六千”还要多,换言之,十一个支派已折损了一个支派的人数!至此,神依旧在审判以色列人!

 

D.转折点——耶和华应许得胜(20:26-28

经历连续两次挫败的以色列人,再次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华面前哭号,此时“神的约柜”位于“伯特利”,甚至“亚伦的孙子-非尼哈侍立在约柜前”;以色列人在神面前集体“禁食”,在神面前表达“认罪”(撒上7:6;王上21:27)和“谦卑”(赛58:35;诗35:13),表明了他们心里的哀伤。

他们求问耶和华:“我们当再出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呢?还是罢兵呢?”(士20:28b),在牺牲了四万人之后,他们终于开始反省这场战争的正当性,怀疑自己是否作错了事?问了从一开始就该问的问题。

没想到,耶和华这回不仅给予了“肯定地回答”、甚至赐下了“得胜的应许”:“你们当上去,因为明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士20:28c);这样的回应令人困惑——为何神不叫他们住手,他乐意他的子民自相残杀吗?

但追根究底,是因以色列灵性上的病态——与神的关系越来越远,对神旨意的察觉力也越来越迟钝;甚至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胜过便雅悯人,重要的是:神是否允许他们赶尽杀绝呢(士20:4345)?

 

这里比较难理解的一段经文,为什么神要叫以色列人先吃两次败仗,然后再把胜利赐下?

当以色列人准备和便雅悯人开战时,就已经情绪失控。如果按照正常的战争流程来扮演,第一战以色列人胜的话,基本上会打疯的,大概率便雅悯人会灭族。另一方面,当事态发展到这个程度时,神也介入其中,要以色列人清醒过来。

所以当两次败仗,死了4万人后,以色列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罪,在神面前禁食悔改,反省自己打仗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问:我们当再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呢?还是罢兵呢?神给了回复,明天必胜,因为我把他们交在你们手中。

从教会的角度来看,以色列人打便雅悯人可以理解为另类的惩戒,然而有时候却因为掺杂了其他动机,甚至血气上来,就演变成灾难,这是教会领袖要小心的事。

所以这两次的败仗使以色列人冷静下来,这时候神才允许他们胜过便雅悯人,然而以色列人还是没有理解神的意思。竟然差点灭了便雅悯人,神还是为便雅悯支派留下了600人的余种。

 

E.以色列打败便雅悯(20:29-48

接下来的经文是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描述同一次的战役,一次是从以色列人的视频角,另外一次是以便雅悯人的视角。以色列人不仅杀掉了25千多的军队,还将其他的城市屠城,像对待迦南人一样,这是违背神的律法,只有600人逃到旷野,活下来。

 

这段如此惨烈的历史,起因不过是一件强奸杀人案,被利未人添油加醋变成超大规模的战争,差点将便雅悯支派灭族。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神的教会吗?这是以色列吗?

今天我们也深有同感,有时候看当下教会(广义、大群体),主啊,你的教会为什么是这样!士师记不仅告诉我们罪恶在教会里泛滥,也告诉我们,需要一位王——救赎主。虽然我们因信称义,虽然我们被称为基督的肢体——教会,然而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得赎,我们还有残余的败坏。因此地上教会的问题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连使徒亲手带出的教会还如此的混乱(参各大书信)。

一方面我们要仰望基督,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救赎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好好为自己教会的牧者祷告,他们不过是人,会犯各样的罪与错误。当我们血气上来时,当我们以为自己是正义时,像那些以色列人一样,教会执行惩戒时,多存一点怜悯,多一点冷静,多一些调查,我们就可以避免将很多小问题搞大。

愿神怜悯我们,使众教会合一,也使我们在基督里合一,阿们!

 

 

 

资料来源:

一位弟兄给的资料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