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二十五 18:1---10

2021-04-17 23:05:08 张叶平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从个人的任意妄为到群体的任意妄为

士师记系列二十五
 
经文:18:1---10
从个人的任意妄为到群体的任意妄为
 
上次17章讲到的情况,米迦与少年祭司的事情,我们看见米迦顺利的铸了神像,顺利的设立了神堂,顺利的制造了以弗得,又顺利的得着一位利未人为祭司。顺利与合神心意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候可能是引来神的震怒。这种以顺利与否来判断神心意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箴言说:转耳不听律法的,他的祈祷也为可憎。正确的途径应当是寻求圣经中清晰的教导,尤其是这些关于行事为人,明白神显明的旨意。不应当是摸索神隐藏的旨意,因此箴言所说的是我们的警戒。人的祷告应当是顺从神的诫命,而不是操纵神,这是我们常有的毛病。
 
A.但人和睦地窥探米迦的家(18:1-6)
一、“但族探子”与“少年利未人”的初次接触(18:1-4)
(一)在“没有王”的日子,但族人寻地居住、探子进了米迦家(18:1-2)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这里与17章的意思是一样的,每个人行自己认为合神心意的事。每个人口里都说着自己对圣经的理解,然后套上一句说唯独圣经。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你想怎么信就怎么信,我们所信的是使徒所传的信仰。因此我们是有一套传统来解释圣经,对于我们改革宗长老会来讲,四大信经,威斯敏斯特信条,大小要理问答是我们解释圣经的准则。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卷八:二):当时有一个人,是罗马元老院里德高望重的一位元老(名为:维克托利努斯,天主教译本),又是皇帝的老师(太傅)。甚至在罗马广场有他的雕像,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在罗马广场有塑像,这是极少的情况。这样一位有威望有资历的人,非常有学问,又将新柏拉图主义的书从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的人。当时奥古斯丁学习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时候,读的就是他翻译的译本。这个人真的是学识渊博,当然他也读过圣经,他被圣经中的耶稣深深的吸引。他也跟教会的神职人员保持友好关系,经常交流拜访,他跟西普里西安长老关系密切,这位长老就是给安布罗斯洗礼的,同时也是给奥古斯丁引导,后来奥古斯丁归主,关系重大的人。这位长老跟太傅说,你读圣经认识耶稣感谢主。太傅回答说,那我现在也是基督徒了,我们可以弟兄相称了。长老笑而不语,之后说现在我们不能以弟兄相称,除非你在教会接受信经的学习。并且受洗与众圣徒共同敬拜神,否则你不算基督徒。然后这位太傅非常骄傲的回答说,难道圣灵只在这四堵墙里面?长老笑而不语,不再辩论。这样的对话经历过好多次,直到很久之后,这位大学者被圣灵感动,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和软弱,为什么不愿意受洗,然后谦卑的来到教会接受洗礼。当时罗马的异教徒非常非常的生气,因为那个时候,基督教还不是国教,那个时候基督教合法化没有几年。这时候发生这样的事,然后异教徒就把这人的雕像给砸了,虽然他失去了社会上显赫的地位,但是他以得着耶稣基督为满足。
这个故事是要说明现在普通的一种现象,许多人说我觉得我跟神的关系很好、很密切,但是我不需要委身教会。很多爱情剧里常有一种现象——暗恋,这种一相情愿的单相思。难道基督徒和神之间的关系也是这种病态的单相思吗?爱一个人你了解他吗?你跟他有密切的关系吗?同样我们和神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认识神吗?我们了解神的作为吗?那我们只能通过神的启示来认识他,而且不能脱离教会来认识他,因为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是高过个人对圣经的解释。所以每一个愿意相信神的救赎,又愿意遵行他的诫命之人,都应当受洗归入教会,在教会里认识神,在教会里实践圣经的教导,在教会里与众圣徒一同体会神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
 
这里的经文提完“以色列中没有王”之后,随后描述但支派的人“仍是寻地居住;因为到那日子,他们还没有在以色列支派中得地为业”(士18:1b),为此,但族人就从“寄居之地——琐拉和以实陶区域”打发五名探子前去窥探地业,他们途径、并住进了米迦家(士18:2);从“过程”来看,但族人的经历与17章的利未少年人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暗讽:
少年利未人 但族人和探子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17:6)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18:1a)
犹大伯利恒有一个少年人……要找一个可住的地方(17:7-8a);因为以色列人没有征服所有的利未城(士1:27、29-31、35)。 但支派的人仍是寻地居住,因为到那日子,他们还没有在以色列支派中得地为业(18:1b)
行路的时候,到了以法莲山地,走到米迦的家(17:8b) 他们(但族探子)来到以法莲山地,进了米迦的住宅,就在那里住宿(18:2c)
要注意的是,分配给各支派的拈阄为业之地,是神所赐的礼物,又是各支派受托管理的土地,如同神把伊甸园和全地赐于亚当托付他管理(创1:28)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以色列人是否遵行神的命令,去征服、管理拈阄为业之地,成为他们与神关系的度量。而但支派因亚摩利人和非利士人的压力,无法取得为业之地,也不寻求耶和华的帮助,转而往其它地方寻地居住,显示出整个支派的“个人任意而行”(士17:6b,21:25b)。
 
但人的这种做法显出那个时代的“属灵”常态,这也说明不仅是个人行自己眼中看为合神心意的事,群体也是如此,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今天这种事还少吗?我们改革宗的信徒要反思,打着神的名义行事是很可怕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在网上多说话,也不喜欢用圣经怎么说,不喜欢刷经文,我更喜欢用信经信条要理问答怎么说,我个人怎么说来回答别人。因为我不想自己的神学思想越过教会传统的约束,更不想成为这种“任意而行”的“属灵”人。
 
(二)但族探子与少年利未人的问答(18:3-4)
第2节提到这五名探子“进了米迦的住宅,就在那里住宿”(士18:2c),而3-6节则是说明他们入住米迦家的原因,以及期间与少年利未人的谈话。
当他们经过、临近米迦的住宅时,听到少年利未人的口音,就上前询问他。显然他们听出这位“从犹大伯利恒而来的少年人”(士17:7),没有“以法莲人特有的口音和方言”(士12:4-6,17:8),从而判断这位少年人是“外来人口、非以法莲山地的本地人”。我在外地呆过十几年,对口音的了解还是有些,东北人讲话和天津人不同,北京人讲话和唐山人不同,呼和浩特人和青岛人讲话又不一样。
因此,少年人的口音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转向那里”(和合本译为“进去”;参吕、和修),且问他:
谁领你到这里来——可能因为这位少年人还很年轻,以致于探子们判断他一定是由成年人带他来以法莲山地,而非他自己独自行路来到此地的!
你在这里作什么——应该不会是指这少年人的“职业”,而是想知道“这位外地人来此处,在作什么”。
你在这里得什么——言下之意,是询问这位少年人“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在以法莲山地”。
面对但族探子的询问,这少年人似乎不假思索立刻回答了:“米迦待我如此如此,请我作祭司”(士18:4),这句话直译为:“米迦待我如此如此,他雇佣(?????)我,我就作了他的祭司”。
少年人就把具体的情形告诉了但人探子,说米迦雇佣了他,给他各种的待遇,而少年人也按照约定提供了宗教服务。双方的关系仅是如此,很可能,他还为自己小小年纪(未满30岁)就能作祭司而沾沾自喜。而这也为后面被但人带走,成为但支派祭司埋下伏笔。中国有句古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因此现代的聘牧制是很差劲的,这导致牧师没有神权,还使得牧师很难产生为父之心,毕竟大家的关系是交易式,你给我工资,我给你提供宗教服务。可以想象如果是山沟里的传道人,有人请他去大城市当牧师,待遇又这么高,他很难拒绝的。这是人性,所以教会的制度一方面要考虑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性,人性是不能轻易被试探的。也不要把圣经教导说挂在嘴边,好像牧师长老是天使一样,他们和家人都要生活的。
 
二、“但族探子”请“少年利未人”求问神旨(18:5-6)
这五名探子并不觉得这个“少年祭司”的职份有任何不妥,他们反倒看见一个“寻求神印证”的绝佳机会,于是要求利未人为他们求问神旨。此外他们发出询问的原因,很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眼前的少年是利未人”,也可能是看见了米迦家中的“以弗得和神像”,可作为“求问神旨的物件”。
正如米迦因着一位利未人的来到产生期盼,希望使不合律法的神堂、神像、以弗得有合法的背书,这些但人也希望透过“利未人”求问神的机会,为他们先斩后奏的决定背书签字,成为合神心意、获得祝福在确证。事实上,他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就寻求耶和华的旨意,耶和华也早已向但支派指示他的旨意(书19:51),根本不需要用这样多次求问。
你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去,你们所行的道路是在耶和华面前的——这属灵的套话是多么的好听,没想到祭司很快就回应;我们不知道这名“祭司”是如何求问神的,显然不是用“乌陵和土明”(出28:30;利8:8),很可能使用了“米迦私造的神像和以弗得”,甚至可能——他根本没有经过“求问”就直接给出答案。若这个利未人真是一位成熟和属灵的神职人员,他应当反问、提醒、甚至是责备但支派的人,偏离了耶和华所定的道路。
像不像今天,平平安安的去吧,神一定赐福,或者经文拉出来一段,然后神一定赐福。
 
X.但人完成窥探拉亿的任务(18:7-10)
一、探子窥探“拉亿”——安居无虑、不受外界扰乱、远离西顿(18:7)
“安居无虑”表示他们的生活宁静平和、相当安全;而所谓“如同西顿人安居一样”,意思应该是他们的“安居方式、风俗习惯同西顿人(腓尼基人)相近,就今天说某某村的人生活像上海人一样,富足安逸。拉亿的地理位置:西北面有黎巴嫩山隔开西顿、东北面有黑门山隔开亚兰,加上他们“离西顿人也远”,因而过着“与别人没有来往”的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
然而,这与世隔绝的地理特性成为遭受但支派侵略时的劣势——“无人搭救,因为离西顿远,他们又与别人没有来往”(士18:28a)。
 
二、探子汇报情况,并鼓励同胞前往征服(18:8-10)
本段中,五位探子汇报的内容,呼应了“摩西所派遣的探子”和“约书亚所派遣的探子”回来后所汇报的内容:
但族探子的汇报 呼应、互涉的经文
“起来,我们上去攻击他们吧……得那地为业,不可迟延”(士18:9a、c) “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们足能得胜。’”(民13:30)
“我们已经窥探那地,见那地甚好(????)”(士18:9b) “他们手里拿着那地的果子下来,到我们那里回报说:‘耶和华我们的神所赐给我们的是美(????)地。’”(申1:25b)
“神已将那地交在你们手中”(士18:10b) “又对约书亚说:‘耶和华果然将那全地交在我们手中……’”(书2:24)
“那地百物俱全,一无所缺”(士18:10c)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无所缺。那地的石头是铁,山内可以挖铜。”(申8:9)
 
从这里的记载,我们会发现作者是隐射民数记、申合记等类似事件,这里有特别的用意:
弟兄问他们说:“你们有什么话”——事实上,他们所说的希伯来文是不是一个整句,因为只有两个字,即“你们、什么”(?????? ???),即问:“你们-看见-什么”或“你们-发现-什么”;换言之,很可能这些但族人的话都尚未问完,五位探子就迫不及待地“抢话”了。
起来,我们上去攻击他们吧!我们已经窥探那地,见那地甚好……要急速前往得那地为业,不可迟延——其隐射、对比与用意如下:
  窥探迦南地 窥探拉亿
窥探的“地” 是神赐给以色列的地,应当前去征服。 不是神分配给但支派的地,不应去征服。
征服的难度 那地的民又大又高,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民13:27、31-33;申1:28)。 那地的民安居无虑,与别人没有来往,不会有援军(士18:7)。
探子的鼓励 迦勒出于勇气与信心、鼓励同胞前去征服(民13:30)。 探子无需勇气与信心,便能鼓励人,因“拉亿”容易征服——他们仅仅是“说话像迦勒,本质却不是”!
同胞的回应 面对“较有难度、应当征服的地”,而“裹足不前、惧怕争战、没有信心”! 面对“没有难度、却不应征服的地”,而“产生不该有的勇气和信心”——但他们本质上都是懦夫,因“惧怕亚摩利人和非利士人、不敢去征服拈阄为业之地”。
 
探子特别强调神的作为,斩钉截铁地作此宣告;当然他们的“信心”是基于以法莲山地米迦家里的利未人祭司的印证(士18:6),但这印证根本是虚假的!
那地百物俱全,一无所缺——这句话是暗引了申命记8章9节,神应许“迦南地是充满一切美物、一无所缺之地”;然而,若仔细看这应许的上下文,都在反复提醒和警告读者“要遵行律法,若忘记耶和华、敬拜偶像,将导致严重的审判”(申8:1-6、11-20);换言之——获得迦南地中“一无所缺的祝福”,需要依靠“遵行律法、敬拜耶和华、离弃偶像”的条件,但支派的人既然偏离了这个条件,即便当下暂时征服了“百物俱全、一无所缺之地”,也不能长久拥有,神的审判必将临到(士18:30c)。
如今的教会从文革到今天,爆发式增加,显明神的赐福,然而教会却问题多多。大大增长确实是神的赐福,然后这不代表教会遵守了诫命,相反,招惹神愤怒的事却没少干,如同当年的以色列人。
每次读历史都会觉得历史上的人很傻很笨,那是因为我们所站的视角不同。圣经的历史,我们是站在神的角度看,然而看现今却是平视。结果我们就盲目,自以为比古人聪明,这些都当引以为戒。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教会群体。
愿神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好叫我们遵守神的诫命!阿们!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 刘光启
另外有弟兄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