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三 1:21—2:5

2018-09-24 22:00:33 张叶平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士师记系列三

每况愈下的骨牌效应 经文:1:21—2:5

内容结构
在介绍完犹大支派的情况之后,第一章的后半部按照各支派的地理位置,由南向北将焦点放在犹大以北,约旦河以西的各支派。从与犹大接壤的便雅悯开始,到位于以色列中心地带的约瑟家——以法莲和玛拿西。然后以简单的方式再重复,报导了更北方的几个支派的处境,包括西布伦,亚设,拿弗他利和但。

 士师记系列三

 

每况愈下的骨牌效应  经文:12125

 

内容结构

在介绍完犹大支派的情况之后,第一章的后半部按照各支派的地理位置,由南向北将焦点放在犹大以北,约旦河以西的各支派。从与犹大接壤的便雅悯开始,到位于以色列中心地带的约瑟家——以法莲和玛拿西。然后以简单的方式再重复,报导了更北方的几个支派的处境,包括西布伦,亚设,拿弗他利和但。

第一章介绍完士师时代的军事危机后,第二章提到一位“耶和华的使者”,在波金向以色列民宣告审判。与第一章相比,这样的宣告对以色列在军事上的失败,做了属灵方面的诠释。

 

 

经文:121

 

这里以非常简略的将焦点放在耶路撒冷,介绍了便雅悯支派的失败: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这里描述了两个动词——没有赶出住在人中,这是后半章反复出现的。虽然以色列人曾在不同阶段,对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发动攻击,但他们始终没有赶出。直到今日这是士师记特有的记录,因此那些自由派的学者说,这说明作者是北国亡国后才记录下来的,但是从士师记的其他证据来看,这是在大卫时期写成的。比如里面特别强调犹大支派优于便雅悯支派(大卫家和扫罗家对立的时期),尤其是撒母耳记关于撒母耳出生的那段记录,很明显是用了参孙出生的记载模式,这说明士师记的写作时间是早于撒母耳记,最起码也是差不多的时期。

 

经文:122-29

 

 

 

在便雅悯支派的记载之后,22-26节提到了约瑟家——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的情况。

22节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

4节犹大就上去

之所以用上去,因为攻打的伯特利是在山地上。对以色列人来说,伯特利(原来叫路斯)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地方,当以色列的祖先亚伯拉罕刚到迦南时,就在此处筑坛献祭(创128133-4)。当雅各离家往巴旦亚兰时,耶和华曾在这从梦中向他显现,并应许赐福给他(创2810-22),后来当雅各回到迦南时,神再次向他显现,并要他回到这里向神筑坛献祭、立石记念(创351-15)。如今,雅各的后裔即将接受这块意义非凡的应许之地,22节特别补充:耶和华与他们同在!这里也在暗示,如果专一倚靠耶和华,他们必能得胜。

但是在23-24节让我们看见,他们还是用了人自己的办法,来完成神吩咐的工作。就像当年攻打耶利哥之前,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还记得约书亚记曾记载过的“喇合事件”吗?

相同点:都是以色列的探子,都得到迦南人的帮助,而以色列的探子也都与这个迦南人立约,应许要恩待他。

相异点:不同于喇合主动表达对耶和华的信仰,这个伯特利人并没有对耶和华信仰表达任何意见。其次,喇合主动对以色列的探子伸出援手,保护他们,这个伯特利人是在半胁迫的情况下,配合探子的要求。再次,喇合(愿意归入对耶和华的信仰之下)要求以色列人与自己立约,保全她与父家所有人的性命,但这里的立约却是以色列人主动开出的筹码,代价是向他们指出进城的路。最后,在战争过后,喇合加入了以色列,成为选民的一分子,而这位伯特利人却到别处另起炉灶。

24节的恩待这个字,同时用在这里和喇合事件中提到的,它在旧约中主要的用法——指立约的爱与忠诚。很可惜,以色列人不忠于那“守约、信实”的耶和华神,将迦南人灭绝,反倒以“立约的爱与忠诚”,来对待所面对的迦南人。

表面上看以色列人攻克了路斯城,将其余的人灭绝,没想到那个人跑到赫人之地,又筑了一座城,名叫路斯。从某种角度来讲,迦南人的路斯城并没有被消灭,只是搬家了。并且26节补充说:那城直到如今还叫这名。

27节开始,士师记以一种公式的方式简略的描述: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他纳、多珥、以伯莲与米吉多(以及周边的区域),这些区域位于约旦河与地中海间,中央山地,特别是靠近耶斯列谷几个重要的通商和军事据点。对于玛拿西的“没有赶出”,27节最后一句说: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这似乎说明了玛拿西人的苦衷,但接着的28节却讲出了真正的动机: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就使迦南人作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没有想认真执行神的命令,尤其是当他们有能力,有机会也不打算这样作。他们反倒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让迦南人作他们的奴仆。29节又提到另外的一种情形:以法莲没有赶出基色的迦南人,除了没有赶出之外,又说:于是迦南人仍住在..以法莲中间。这是另外一种更复杂的,迦南人不再是和以色列打生打死的敌人,而是邻居,有谁狠下心来除灭邻居呢?

 

经文:130-36

 

到了这里又和前面的支派一样,没有赶出又让迦南人住在中间,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以法莲支派,也发生在西布伦支派。这里的描述也在发生变化,31节提到:亚设和拿弗他利不仅没有赶出迦南人,还住在他们中间。这与之前的迦南人住在以色列人中不同,现在是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中。换句话说,以色列人现在反倒受制于迦南人,成为少数民族。更糟糕的是,34节说: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但族所分之地,是在犹大山地与地中海岸之间,丘陵与平原接壤的土地,现在连所分之地都到不了,而被亚摩利人挡在山上。

35节与27节很类似,提到执意,表示将亚摩利人赶出的难度是非常高。但也这透露出他们不愿意将亚摩利人赶出。还要注意一点,这里说的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是属于但族所分之地,换言之,约瑟家趁人之危,将但人的部分产业据为己有。从士师记开头描述的众支派合作联手,这里开始提到不再合一,并且互相吞食。

 

经文:21-5

 

这里话锋一转,提到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但这次不是为了攻打迦南人,而是耶和华的使者来警告以色列人。这里提到出发地点是吉甲,提到的地点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吉甲是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过约旦河,第一次行割礼,第一次守逾越节,第一次吃当地土产的地方,在那里还有以色列人为了纪念耶和华带领他们过约旦河所立的十二块石头。而吉甲就是滚的意思,因为当以色列人行过割礼之后,耶和华对约书亚说:我今日将埃及的羞辱从你们身上滚去了。对以色列人来说,吉甲唤起了他们许许多的记忆,让他们想到进迦南的时刻。耶和华的使者在吉甲如此宣告: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

使者在这里提醒以色列人,耶和华在过去如何守约,按照他向列祖所起誓的,将他们从为奴之地带到这块应许之地。耶和华救恩的行动不仅实践了他的誓言,也是以色列理当守约的基础。神在此强调这是我的约——是神主动与他所救赎的以色列人所立永远的约。其次耶和华以强烈的口吻提醒以色列人,之前神所说过的:不可背约,不可主动与迦南人立约,也不可敬拜他们的神,反倒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以色列人却没有听从神的话,反倒与迦南人立约,并受到迦南人宗教的影响。因此耶和华在3节接着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

这话看起来像是神针对以色列人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审判,但这不是神一时的冲动,因为在之前神反复教导以色列人,背约犯罪后必要尝到犯罪的苦果。并且再次提醒以色列人,真正有能力把迦南人赶出的是神自己。很讽刺的是,表面上以色列人控制了迦南人,实际上却是被迦南的神所奴役。(就像后来的罗马帝国,虽然征服了希腊的领土,却被希腊征服了精神世界。)

当以色列人听到这样的话,4-5节说:耶和华的使者向以色列众人说这话的时候,百姓就放声而哭。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就是哭的意思)。众人在那里向耶和华献祭。这里提到百姓的行动:百姓放声而哭,这表示百姓对他们过去所做的后悔,这也是“波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士师记的记载中,除了这里记载了哀哭,还在2021章提到哀哭,那里记载了11个支派与便雅悯支派的内部战争,这是以色列人不肯悔改,所陷入的恶性循环。此外这里还记载了他们藉着献祭,向神承认自己的罪,这也是士师记唯一一次神的百姓如此行的记录。

 

 

现代意义

当我们回顾以色列这段历史时,我们看见以色列形势越来越差:以色列人面对迦南人,从“没有把他们赶出”,逐渐到“不能赶出”。虽然似乎是因为真实的困难——例如迦南人有铁车,但是他们所面临更大的困难不是敌人的装备,而是自己的信心。在一章提到的“耶和华与同在”,和神说“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以及后面的“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都提醒我们得胜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真实的信心——即是否相信神是得胜的主。

在这段历史中:以色列人最初是不情愿付代价的,因为外在的挑战确实非常大,以至于慢慢的,他们对神的命令开始打了折扣,甚至到后面不再遵守神的命令。而这种轻视神的命令,藐视神权柄的现象越发严重,从刚开始的容让迦南人住在他们中间,到逐渐的被迦南化。对于不习惯听神话语的人来说,离弃神只是一线之隔,这样一点一点的改变,就像新约雅各书所说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5)。这也是为什么以色列失败,就像骨牌效应一样,越发不可收拾。士师记2章开头所记载的历史,以及接下来各士师背景的记载,也提供了负面的教材。

除了以色列人的失败,这里也看到耶和华的使者所说的话中,神是立约的神,是满有慈爱与怜悯的神。在许多时候,我们读旧约的历史书时,常会有一种下意识的看法:旧约的神是冷酷,公义的神,旧约所充满的是定人罪的律法,而新约耶稣基督的天父不是这样,天父充满慈爱、怜悯与赦罪之恩,这是第一世纪异端诺斯底的看法。事实上旧约的神与新约的神是同一位,新约是充满恩典与慈爱的,旧约也是充满恩典慈爱,旧约充满公义,新约也是如此,这是同一位神。

而使者所传的信息中,我们看见神追溯那段救赎的历史,让人回想他的信实以及他对子民不变的爱,这也是圣约的内容。在旧约,耶和华是先付上代价,将以色列从埃及救赎出来,与他们立约,在约的基础上要求他的子民遵守他的律法。这也是新约基督徒的经历,我们都是白白得着耶稣基督所赐的救恩,藉着耶稣的血所立的新约,成为神家里的人。然后神才在基督里,要求我们要在“行事为人上与蒙召的恩相称”。

那么当神看见自己的子民背约时,他的反应如何呢?士师记23节给了我们一个很消极的答案,以色列人注定要尝自己所种下的恶果。就像教会一意孤行犯罪时,神也必叫教会付上代价。但这不是最终的结局,如果是这样的话,士师记就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虽然人常常犯罪常常背约,但神却是全然可信,透过圣约,他不断给人悔改的机会,为的是要修复被破坏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明白神的爱是如此的长阔高深,我们当深切的悔改,靠神的恩典在一生中荣耀他的圣名。阿们!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