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一
经文:
引言
今天我们讲一卷新的书卷,挑战是非常大的,但神的恩典是够用的。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旧约,尤其是历史书卷部分,因为可以看见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对比今天的教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导论
1.作者及写作日期
我们不知道士师记的作者是谁,犹太人传统上认为,此书是撒母耳所写。很多圣经批判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书卷的写作年代非常晚,甚至是被掳后写的,我们则是持传统的立场。举个例子,根据士师记第1章第21节,此书写成时耶布斯人仍然居住在耶路撒冷(他们似乎是在以色列人初步征服迦南地之后又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并重建那城的,见士1:8),这就意味着此书写成于大卫占领耶路撒冷之前(撒下5:6-10)。此外,撒母耳是耶和华的先知,这一身份使他足以胜任写作先知性历史书以警戒神百姓。
2.书卷的性质
犹太人对旧约的排列与我们今天的圣经排列不同,他们把历史书卷(前先知书)和先知书(后先知书)放在一起,统称为先知书。严格说的世上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历史,因此这类书信都是从救赎和神启示角度进行书写,犹太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记录历史的书卷。
3.特点及写作目的
士师记记录了12位士师的历史事迹,严格的说士师的数量是远超过12位,撒母耳记的以利和撒母耳也是士师,不过不在本书之列。
这十二位分别是:
士 师 |
所属支派 |
为期 |
参考 |
俄陀聂 Othniel |
犹大 |
40年 |
士3:9-11 |
以笏 Ehud |
便雅悯 |
80年 |
士3:15-30 |
珊迦 Shamgar |
拿弗他利 |
10年 |
士3:31 |
底波拉 Deborah |
以法莲 |
40年 |
士4:4-5:31 |
基甸 Gideon |
玛拿西 |
40年 |
士6:7-8:35 |
陀拉 Tola |
以萨迦 |
23年 |
士10:1-2 |
睚珥 Jair |
(基列) |
22年 |
士10:3-6 |
耶弗他 Jephthan |
(基列) |
6年 |
士10:10-12:7 |
以比赞 Ibzan |
(伯利恒) |
8年 |
士12:8-10 |
以伦 Elon |
西布伦 |
10年 |
士12:11-12 |
押顿 Abdon |
以法莲 |
7年 |
士12:13-15 |
参孙 Samson |
但 |
20年 |
士13:2-16:31 |
“士师”是拯救者和临时的治理者,他们不是君王,因此其权柄不是世袭的,治理的范围也是局部的。底波拉和巴拉管理以法莲、玛拿西、便雅悯、拿弗他利、希布伦和以萨迦;基甸管理玛拿西、拿弗他利、希布伦、亚设,后来又管理以法莲;耶弗他管理迦得和玛拿西;就连撒母耳,这位有着全国范围的属灵影响和政治影响(撒上 3:20),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着全以色列(从但到别是巴)的士师,实际上也只管理着很小的范围,那就是便雅悯和与以法莲接壤的地区(撒上 7:15-17)。
有了这一概念,就知道这些士师并不都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他们中有一些人是同时“作士师”的,一个治理这里;一个治理那里或几个支派。
士师记叙述了以色列人从征服迦南地到撒母耳时期的历史,在这段时期内,神试验以色列人是否忠于天上的大君王。
1.这卷书显明了神对圣约的极大信实。尽管以色列人不停地叛道、悖逆神,但当他们不断呼求神的帮助时,神仍然恩慈地聆听他们的祈求(士3:9,15;4:3等)。
2.士师记反对以色列人与周围的异教徒之间建立任何形式的友谊关系,警告他们宗教混合主义做法,意味着以色列民族的衰落。士师记清楚指出,顺服会带来生命和平安,悖逆、不顺服则会带来艰难、压迫和死亡(士2:11-15),可以说士师记是申命记盟约形式的注脚。
3.士师记也指出,以色列人没能活在以神为唯一君王和统治者的理想的神权政体模式中。尽管以色列人领受了完整的律法、祭司制度,也完全脱离了敌人的权势,但他们仍然没能在神的直接统治下生活。因此可以说士师记也为君主制预备了道路,而君主制最终指向大卫的子孙,主耶稣基督。
4.作者指出以往由于领袖失职,导致神的子民犯罪。他记述了父母(2:6-10,6:11-32,特别是13、22-25节)、祭司(17章),士师(4:9,8:27,11:39,14:3)和以色列首位君王(8:33—9:57),都没有带领神的子民忠心遵守神的律法。在作者心目中,只有一位守约的犹大王能够带领子民守约,享受相关的祝福,并保护子民免受新的压迫。
5.虽然士师记没有提到大卫的名字,但却明显地记述犹大和便雅悯两支派的对立,也许当时正争议着以色列的王要从哪个支派出来。本书作者则确定犹大的领袖地位,反对倚靠从便雅悯支派而来的领导。
4.士师记的文体结构
表面上士师记似乎是一盘散沙,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计划性,但这绝非事实。士师记的作者或编者在写作或编纂此书时,心里有着清楚的目的。
早先征服迦南地时所取得的全部胜利现在都被失败所取代了,国家分崩离析,神让百姓知道他不喜悦他们,因为他们没有遵从神要他们彻底消灭迦南人并服侍他的吩咐。
士师记的主体部分清楚刻画了百姓不断重复从背离神到悔改、从犯罪到蒙恩的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以“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开始(3:7,12;4:1;6:1;10:6;13:1),又以“国中太平多少年”这样的点评结束(3:11,30;5:31;8:28),这几乎是一种典型的模式。
在主体部分之后,有两个附录,通过强调威胁以色列人的某些污秽的罪来描述以色列人的情形(这些章节不一定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导言章节追溯先前对迦南地的征服,附录部分则通过表明以色列人需要王治理他们来展望将来的国度。
一、序言:约书亚离世后迦南地的情形(1:1-2:5)
二、主体部分:以色列的各位士师
(一)敬虔衰落,神向百姓发怒(2:6-3:6)
(二)外族压迫与神的拯救(3:7-16:31)
1.俄陀聂救以色列人脱离古珊利萨田(3:7-11)
2.以笏救以色列人脱离伊矶伦,珊迦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3:12-31)
3.底波拉和巴拉击败西西拉(4:1-5:31)
4.基甸击败米甸人和亚玛力人(6:1-8:32)
5.亚比米勒、陀拉和睚珥(8:33-10:5)
6.耶弗他救以色列人脱离亚扪人;以比赞、以伦和押顿(10:6-12:15)
7.参孙与非利士人争战(13:1-16:31)
三、附录:道德和宗教败坏(17-21章)
(一)米迦宗教上的败坏,但支派迁移(17:1-18:31)
(二)利未人和他的妾,讨伐便雅悯人(19:1-21:25)
5.士师记的主题
1. 在整卷士师记中,耶和华都在指责以色列,即神的教会,与不信的世人相交相融的做法。(如2:1-3;10:6-10)。这一信息对今天的教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神极大的忍耐。他信守他的圣约,赦免过犯——尽管他也刑罚罪恶,留心百姓在困苦时发出的哭喊(如3:9,15)。
3.神的至高主权。举个例子,基甸的3万2千人的军队,被减到了300人,但耶和华仍然使基甸极大地战胜了米甸人(对照诗20:7;118:6-7);另外,比较底波拉的歌以及她称颂神的方式,神使用自然界帮助底波拉战胜西西拉(5:20-21)。
4.若没有君主政体的帮助,以色列人就不能活出顺服神的生活。尽管以色列人领受了完整的律法、祭司制度,也完全脱离了敌人的权势,但他们仍然没能在神的直接统治下生活。这种情形表明,以色列人需要一位世上的君王,士师记也预示着君主制的开始,表明以色列人需要大卫的子孙,主耶稣基督。
5.耶和华使用那些不完美甚至品格有瑕疵的、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英雄的人来拯救他的子民,如底波拉、基甸和参孙。因着信,他们成为神手中的器皿(来11:32-33),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
二、正文
经文:1:1-2 犹大作领袖
经文开头直接提到约书亚死后,这样的说法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卷书是排在约书亚记之后。而约书亚记是一卷记载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书。对当时的读者来说,已经知道约书亚,并且非常熟悉他的生平。约书亚死后说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始。这种模式在旧约中出现过几次,比如约书亚记1章1节记载: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紧接着是约书亚如何领受神的呼召,倚靠神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撒母耳记下1章1节记载:扫罗死后,接下来记载扫罗家如何衰弱,大卫家如何成为全以色列的王。所以士师记在这里给读者留下一个期待,约书亚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改变呢?与之前的时代相比,这是一个转机,还是一个危机?
不过这里与摩西死后还是有不同,之前耶和华是主动对约书亚讲话,而这里是求问耶和华,这种方式很可能是借着大祭司的乌陵和土明,在神面前求问的。并且这里求问耶和华的是以色列人,而不是某支派,士师记多次提到以色列人时,常用负面的记载,这里是为数不多的正面记录。全会众同心在神面前寻求,而神的回应指出犹大支派先出征,并应许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神向犹大人和以色列全会众保证,虽然战争还没有开始,但神已经告知他们结局了,在这里看见的是一个同心合意,专心倚靠神的以色列。
经文:1:3-8 犹大的战役
在耶和华得胜的保证下,犹大支派却没有立刻行动,反而是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3节)这里犹大称西缅为哥哥,是因为他们都是利亚所生的,并且依照约书亚记的记载,西缅人所得的地业是在犹大人的地业中间(书19:1,9)。犹大人对弟兄的请求看似合乎情理,其实是有问题的,按民数记26章的记载,当以色列即将结束旷野河流,进入迦南时,西缅支派从38年前的59300名20岁以上的战士,衰减到只剩下22200人,这不单是十二支派中人数最少的,这个数目甚至还不及人数最多的支派——犹大的一半(按民26章22节,犹大当时有76500人)!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犹大人的行动其实是不必要的,这说明一个问题:犹大人更在乎人的看法,藉着结盟得他人之助,只有部分顺服神的旨意。从后来的记载来看,西缅后来被犹大族同化,于是犹大的邀请实质上就变成了吞并。尽管如此,当犹大人愿意依照耶和华的吩咐上去,耶和华还是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4节)。
这场和迦南人和比利洗人的战役中,4-7节特别提到对比色的争战,犹大人不仅是击杀了一万人,他们还活捉了亚多尼比色。亚多尼比色很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名词是希伯来文“比色之主”的音译,换句话说,是指这个人的头衔。值得注意的是,当犹大人捉到这位迦南王时,并不是直接按照耶和华的吩咐,当场斩杀,而是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这种断人肢体的手段和撒母耳记上11章2节剜出右眼的目的类似,一方面为了侮辱俘虏,一方面防止他们再度成为战士。对这种人来说,行乞是惟一活下的办法。来自撒缦以色三世年间(主前九世纪)的亚述浮雕,有描绘战俘被伤残和肢解的场面。这种残酷的手段,表面上是解除了亚多尼比色的反叛能力,因为失去了双手的大拇指,也就失去了握紧兵器的能力。但亚多尼比色的反应却耐人寻味。
“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神按著我所行的报应我了。”
对于一个活在多神文化的迦南人来说,亚多尼比色这所讲的神,只是泛指一般的神明,不是特指以色列的耶和华神。他认为自己过去曾经以残酷手段虐待许多手下败将,现在是遭到报应了。士师记的作者其实在这里是有讽刺的味道,犹大人如今的做法,竟然是这位迦南王过去行为的翻版。虽然这些犹大人还是事奉耶和华神,但他们的道德标准开始向迦南人靠拢。7节接着说: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这里没有明说他们指谁,从上下文来看,是指犹大人,然而这里只是说他就死在那里,而不是将他治死,也就是说犹大人并没有照耶和华的吩咐在战场上杀死他。
在这个段落以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为结束。如果对比21节“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这两段经文明显是有冲突的,到底是谁去攻打耶路撒冷——是犹大人还是便雅悯人?按照约书亚记的记载,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在犹大和便雅悯的交界处。很可能是在犹大人攻克并焚烧该城后,耶布斯人卷土重来,占领这城。连便雅悯人都无法将他们赶出。直到大卫作以色列王之后,以色列才真正拥有耶路撒冷。
应用
士师记虽然是从约书亚离世开始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士师记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是不是没有一位类似约书亚这样的接班人呢?尽管在士师时代,耶和华神确实兴起很多士师,我们必须了解,摩西死了约书亚接手,是耶和华主动的安排。但是没有在约书亚记中,看见神主动提到预备谁接约书亚的班,就像之前约书亚接摩西的班一样。因此约书亚晚年,招聚以色列人,反复提醒他们当敬畏耶和华,全心全力倚靠他,看重与神所立的约,并谨守遵行他的律法。
按这样的观点来看,士师时代所需要的,不是另一位超级领袖,而是有更多能发挥属灵影响力的人——从各支派领袖到普通的百姓。今天在基督徒当中,我们有时会将焦点放在一些“名讲员”、“大牧者”、“有恩膏的传道人”身上,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期望他们为教会带来巨大改变。虽然神在不同时代中,的确兴起一些属灵领袖,来复兴他的子民。但同时也必须有许多委身的基督徒,他们是无名的英雄,默默地在他们的岗位上,发挥属灵的影响力。虽然我们看见台面上那些“点燃属灵复兴之火的人”,但如果没有这些无名的英雄(没有这样的土壤),再大恩赐的人也都将归于徒然。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见神给犹大人的应许,但犹大人还是要拉上西缅支派做为帮助。对今天的基督徒而言,这经常是我们的考验,相比依靠看不见的神,还是看得见的东西比较有把握(人、方法、资源等等)。这不是说我们不能运用神所赐的恩赐、智慧或者机会,而是要小心是不是用自己的标准,或者自己的习惯来替神解决眼前的难题。如果忽略了寻求神的心,我们会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依靠手头的资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像犹大人一样,越来越像迦南人而不自知,这是今天的我们当小心的。
资料来源:参考
旧约综览,圣经综览,旧约背景,旧约背景注释。
新译本——士师记导论
士师记反思——沉伦与拯救
永不失败的神——士师记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