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十 6:11-24

2021-04-17 22:56:46 张叶平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耶和华沙龙——基督就是我们的平安

士师记系列十
经文:6:11-24
耶和华沙龙——基督就是我们的平安
 
约翰福音14:27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一)“耶和华的使者”到俄弗拉“呼召基甸”(6:11)
1.“耶和华的使者”再度登场——不详的审判兆头?
在差派“先知”宣布“背约成立”后,先知的话突然没有了下文,这仿佛暴风雨前的“不详的宁静”,仿佛即将临到“圣约之民”的是“背约的最大审判/刑罚”!
接着的内容,似乎更是“不详”的兆头——“耶和华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士6:11a),“耶和华的使者”在士师记目前为止,已是第三次登场,而前两次出现,都是前来“宣布背约审判/刑罚”的:
“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因此我又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士2:1-3)
“耶和华的使者说:‘应当咒诅米罗斯,大大咒诅其中的居民,因为他们不来帮助耶和华,不来帮助耶和华攻击勇士。’”(士5:23)
因此,至今为止,“耶和华的使者”在士师记中的出现,都是与“审判/刑罚”的坏消息有关,而非好消息。
 
2.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约阿施的橡树下”——听从约阿施?还是耶和华的使者?
俄弗拉——具体的位置不明,似乎并非是便雅悯支派区域内的俄弗拉(书18:21-23),因为此处的经文描述“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而亚比以谢族是“玛拿西支派的宗族”(书17:2);显然,耶和华的使者此刻来到的“俄弗拉”是位于“玛拿西支派的区域”,这也吻合后来基甸的描述“主啊……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士6:15),以及作者描述基甸在耶和华的使者显现的地方,“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这坛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士6:24)
约阿施的橡树——好像底波拉“住在以法莲山地……在底波拉的棕树下”(士4:5a),位于“玛拿西区域、中央山地某位置”的“约阿施的橡树”,显然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其功能很可能与“底波拉的橡树”类似;换句话说——如同“在底波拉的棕树下。以色列人都上她那里去听判断”,这棵以约阿施命名的橡树,或许显明约阿施在“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宗族”中是个首领、审判官的角色,这棵橡树下,正是他为族人行审判的地方!
其次,士师记的作者在后续的叙述中,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关于约阿施的资讯,“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士6:25),原来约阿施是一位“敬拜巴力,甚至为巴力筑坛的领袖”,或许他同时是“亚比以谢族的拜巴力群体的领袖”。
接着,耶和华的使者不仅来到“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宗族的俄弗拉,约阿施的橡树下”,甚至“坐”在约阿施行审判的这棵橡树下——这似乎是一个好的画面,如同“底波拉坐在行审判的橡树下,藉着就呼召巴拉,为要拯救以色列”,耶和华的使者此刻作出类似举动,似乎意味着他要呼召人来拯救以色列!
最后,耶和华的使者如此造访,并坐在行审判的橡树下,象征着——“在约阿施带领下,敬拜巴力”的亚比以谢族,将要“由另一个权威带领,就是耶和华的权威”;究竟他们会听从谁?
而我们本来在老亚当的影响下,敌对神而敬拜各种偶像,透过基督的救赎,我们转向另一个权威之下,从而听从神,正如神透过基甸赐下救赎使以色列人回转归向神。
 
3.“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因害怕掠夺,躲进酒榨打麦子
当“耶和华的使者”坐在橡树下的时候,“约阿施的儿子基甸正在酒榨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士6:11b);在当时古近东的农业社会,打麦子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将收割的麦子、禾捆铺在地上,用连枷用力敲打,使得麦粒从从麦秆上脱落,甚至使得糠秕和米粒分离;接着将混杂在一起的糠秕和米粒扬起,藉由风将较轻的糠秕吹到远处,而较重的米粒吹到附近,以此分离两者;换言之,“打麦子”的工作一般会在空旷、开阔、风力稳定的场地进行。
相对的,“酒榨”是狭窄、不通风的室内空间,不便于打麦子;而基甸之所以选择在酒榨内工作,为要“防备米甸人”,不让他们发现、掠夺麦子;讽刺的是,其实耶和华的使者已坐在那里“恭候多时”;若非神的护理和保守,基甸很可能早就遭遇米甸人的掠夺了!
看各地的教案四起,有时候看我们教会好像没什么事,实际不仅仅是我们不惹事,更多的是神的护理。因为有很多教案里提到的教会,有好些是不惹事的教会,却偏偏被针对,我们能平平安安如基甸一样,是出于神的护理。
 
(二)耶和华的使者与基甸的“首次对话”(6:12-13)
1.耶和华的使者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
当耶和华的使者此刻向“因惧怕米甸人,躲在酒榨中打麦子的基甸”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其实是有点讽刺,基甸此时的行径,完全不像是“大能的勇士”;但使者的重点不是基甸此时在作什么,而是着重于“耶和华与基甸同在!”
 
2.基甸的回应——抱歉!主啊!
接着,基甸与耶和华的使者展开了两次对话,基甸的两次回复分别是:
“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士6:13)
“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
在以上的两次回话中,基甸都以“主啊”作为开场白;然而当基甸说“主啊”之前,他都加上了一个质词????,这是一个“表达乞求的质语,通常是在下者对在上者进言时说的”;但当这个词与 “主”连用时,就是表达“Excuse me,Sir!”,甚至是“抱歉先生,恕我直言”的含义。
换句话说,虽然基甸看似很有礼貌,他其实是在表达他的不同意。
 
3.基甸质疑“耶和华的同在”——发泄情绪,没有认真领会使者的信息
面对耶和华使者口中的“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的开场,基甸的立即反应,是对神的质疑与否定——在礼貌性的“抱歉先生,恕我直言”后,他质问:“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士6:13),虽然,耶和华的使者是说“耶和华与你(基甸)同在”,可基甸在他的回应中,一连七次提及“我们……我们”(全以色列人);可见,他只顾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却对耶和华神的信息充耳不闻,毫不留意、仔细领会其中的含义。
基甸通过将列祖传讲给他们的“耶和华曾经在埃及所行的神迹”与“当下对以色列人的抛弃”作对比,支持他抱怨的合理性。
回想我们当下有太多的时候也是这样,向神抱怨,抱怨自己的处境,如同基甸一样。
 
4.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之事”的人
士师记2章提到“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2:10);此刻,神拣选的基甸,似乎是一位“知道”的人——他会是“以色列理想的领袖”吗?
 
5.答案早已藉“先知”传达,基甸即将成为“神的同在,奇妙作为的印记”
首先,基甸的第一个问题:“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答案早就在“先知传递的背约裁定”中,给以色列人答案,米甸人的来袭,是因为“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住在亚摩利人的地……敬畏他们的神。” (士6:1、10)
其次,基甸的第二个问题:“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答案也在“耶和华的使者传递的大能同在”中,已给予答复,只是基甸毫不留意!神已经与基甸同在,恰恰证明神没有抛弃以色列,他即将兴起基甸,藉此施行奇妙的作为!
 
(三)耶和华的使者与基甸的“再次对话”(6:14-15)
1.耶和华观看基甸说——拯救以色列的能力,是出于耶和华神
基甸的质疑,耶和华似乎看为“不值得回应”,便直接从“使者”中断的地方继续说,重要的不是基甸的想法或感觉,而是神已经宣布“他与基甸同在,拣选、差派了他,神是基甸的大能,是拯救以色列的能力”。
 
2.基甸质疑“自身的能力”——依旧对神的同在、能力有所不信
再一次的“抱歉先生,恕我直言”后,基甸又有一套说辞,表示“亚比以谢族在玛拿西支派中是最贫穷、微弱的;而基甸自身在父家又是最年幼的”;然而,作者在随后记录的事件表明,基甸的这种自我评估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基甸有自己的仆人(士6:27),而“约阿施”在亚比以谢族中也是有权势的人,基甸的家族应当并不是玛拿西支派中最贫穷的。
 
(四)耶和华给予“同在与大能”的保证(6:16)
尽管基甸再三找借口推诿、逃避,神还是再次提醒基甸——虽然米甸人如此众多,但只要有“神的同在”,一切的借口都失去了分量,对耶和华而言,击败多少米甸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五)基甸藉“献礼”确认、印证“耶和华”的呼召(6:17-19)
1.藉“收纳礼物的方式”测试对方的身份
基甸似乎意识到来者的身份特殊,可能是“主耶和华”,便改变了态度、不再推诿,但仍旧希望得到具体的印证;他便向使者求一个个人化的、主观的“印证”,证明与他说话的真的就是“耶和华”。
基甸所求的“印证”,与他所带来的“礼物”有关——而“礼物”这个希伯来词汇???????,指“非宗教性场合的礼物、贡物”、或是“宗教性场合的献祭”;基甸要藉着“礼物”来测试眼前之人的身份——若是耶和华的使者,这份“礼物”必然会以“焚烧、献祭”的方式“献于耶和华”。
 
2.预备了“极为丰厚的礼物/祭物”
在古近东文化中,“君王所派遣的使节”可得到与“他所代表的君王”同等的“敬重与礼遇”;因此基甸在米甸人“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士6:4-6)的情况下,依旧预备了“一只山羊羔,一伊法细面的无酵饼(约等于22公升,最优质的面粉)以及汤(类似奠酒)”,以此回应“可能是源于耶和华的呼召”!
 
(六)耶和华的使者“藉燔火烧尽贡物”为印证(6:20-21)
当基甸将这些礼物带到使者面前时,使者果然将这些食物都“化为献与神的燔祭”;祭物被烧尽,表示神“悦纳”他所献上的“馨香的火祭”;于是,在祭物被烧尽的同时,“耶和华的使者也就不见了”。
 
(七)“耶和华沙龙”赐“平安的应许”为印证(6:22-23)
面对种种印证,基甸意识到对方的身份是“主耶和华”;这使得基甸感到害怕恐惧;然而,神对基甸说:“平安(???????)归于你,不要惧怕,你不会死。”(现代中文译本)——保证使基甸“个人”经历到神所赐的“平安”,也预示神将藉着基甸,将“平安”赐绐以色列“群体”。
 
(八)基甸在俄弗拉为“耶和华沙龙”筑坛纪念(6:24)
1.以色列真正需要的“拯救”,是藉“恢复与耶和华的关系”重获“平安”
因着神赐予“沙龙”(平安)的应许,基甸也就在那里为耶和华筑坛纪念!在圣经中,“沙龙”(???????)具有几种相似的含义:
平安、安然、和平 “约瑟问他们……‘你们的父亲……平安(???????)吗?’”(创43:27)
“我要赐平安(???????)在你们的地上,你们躺卧,无人惊吓。我要叫恶兽从你们的地上息灭;刀剑也必不经过你们的地。”(利26:6)
“你要生一个儿子,他必作太平的人。我必使他安静,不被四围的仇敌扰乱。他的名要叫所罗门。他在位的日子,我必使以色列人平安(???????)康泰。”(代上22:8)
“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安稳的住处,平静的安歇所。”(赛32:18)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亚9:10)
人与人的关系和睦、和好 “约瑟的哥哥们见父亲爱约瑟过于爱他们,就恨约瑟,不与他说和睦(???????)的话。”(创37:4)
“于是,约书亚与他们讲和(???????),与他们立约,容他们活着……”(书9:15a)
“……夏琐王耶宾与基尼人希百家和好(???????)。”(士4:17c)
“……希兰与所罗门和好(???????),彼此立约。”(王上5:12b)
神与人的关系和睦、和好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祭司亚伦的孙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因此,你要说:我将我平安(???????)的约赐给他。这约要给他和他的后裔,作为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民25:10-13)
“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恤你的耶和华说的。”(赛54:10)
士师时期的以色列“失去平安,被仇敌欺压”,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与外邦人的关系,而是与耶和华的关系——以色列若要“彻底、真正获得拯救、平安”,必须先“离弃偶像,忠于耶和华,恢复与彼此间的平安关系”。
 
2.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与11节呼应,形成“段落”
士师记作者提醒读者,此“象征耶和华才是真正赐平安者的坛”,在他写作的当下,也依旧坐落于“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再次提及这个地名,呼应了11节的“耶和华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士6:11)。
 
3.俄弗拉现有两座坛,两个信仰——哪一座坛会被存留?
“这坛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也为下一个“拆毁约阿施所筑巴力的祭坛”(6:25-27)连在一起——也因着“蒙召的拯救者-基甸”的作为,使得俄弗拉当下同时存在“耶和华沙龙的坛”和“巴力的坛”,只能存留一座!
 
基甸与摩西的蒙召——他今后会是“拯救者摩西”吗?
摩西                             基甸
以色列人因苦工呼求耶和华         因米甸人欺压呼求
在埃及受欺压和出埃及             回想出埃及事件
摩西蒙召                         基甸蒙召
神差遣                           神差遣
推辞                             推辞
神应许与摩西同在                 神应许与基甸同在
再推辞                           再推辞
求神印证                         求神印证
神给凭据,杖变蛇                 神给凭据,收祭物
 
基甸的蒙召,与摩西有不少相似之处;作者试图要读者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基甸是像摩西那样的拯救者吗?”这个疑问,曾在俄陀聂和以笏循环中,藉由“拯救者”(mosiac)这个词而被提出;接下来,基甸将要藉着一系列的后续行动,显明他是否是“像摩西一样的拯救者”。
 
基甸与扫罗的蒙召——他今后会是“暴君扫罗”吗?
基甸在蒙召之初,表现出的“推脱、逃避”以及所说的话,与“扫罗在蒙召之初的推脱、逃避,所说的话”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基甸 扫罗
推脱之词 “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 “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人吗?我家不是便雅悯支派中至小的家吗?你为何对我说这样的话呢?”(撒上9:21)
逃避的态度 基甸所说的话,显明他试图推脱和逃避 “撒母耳使以色列众支派近前来掣签,就掣出……扫罗。众人寻找他却寻不着……耶和华说:‘他藏在器具中了。’”(撒上10:20-22)
 
那么,基甸今后的发展,是否会像扫罗一样?
 
在这段我们看见神对人的呼召,很多基督徒以为呼召是传道人或少数人的特殊经历——并误以为是很可怕的经历。但保罗却提醒我们: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当我们接受主耶稣的救恩,我们也蒙他的呼召——从罪恶的世界中出来,与其他蒙恩的罪人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并领受他所赋予的使命。虽然有人蒙召全职服事,也有人蒙召以带职的方式。但蒙召并不只限于此,因为从广义来说:神往往会呼召我们去做一些我们原本没有计划要作的事,但我们是否愿意以顺服回应他?
我们看见基甸并不是立即顺服,而是想办法推脱,圣经中有位比他更早的也是这样——摩西。在神呼召摩西时,将这种推脱的功夫发挥到极致,虽然不能阻碍神的计划,却会使我们的生命失去经历神的大能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在基甸身上看见基督的影子,基甸是一位蒙呼召的士师,一位以色列人的拯救者,尽管这位拯救者身上有一堆的毛病。神却透过这位拯救者,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手,将平安透过基甸赐给以色列人,正如所筑的那座坛——耶和华沙龙(耶和华赐平安)。基督就是平安的王,他是以马内利也是将平安留给跟随他之人的主。这位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死拆毁了神与人之间的隔阂,赐下真正的平安,从此我们再也不用面对神公义的愤怒,愿神帮助我们,阿门!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 刘光启
另外有弟兄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