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十七
经文:10:1-11:11
耶弗他的登场——以色列人虚假的悔改与神的沉默
A小士师:拯救以色列的陀拉,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10:1-5)
一、拯救以色列的陀拉(10:1-2)
陀拉是第二位登场的小士师,不同于之前登场的小士师珊迦,作者并没有提及陀拉的对手是谁,但却提供了士师的“支派-以萨迦”,以及“所住之地-以法莲山地的沙密,位于玛拿西支派的领地内”。
二、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10:3-5)
(一)基列人——玛拿西支派-玛吉宗,位于约旦河东
接着登场的,是士师记中第三位小士师,是“基列人”;根据民数记和约书亚记,基列是“玛拿西支派-玛吉宗-基列族,位于约旦河东的拈阄为业之地”。
(二)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如同基甸的“皇族型家族”
与前一位小士师不同,作者提到睚珥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士10:4a);营造出一种“多妻多子”的信息,这些儿子们每人都有一头驴为坐骑,显示他们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
(三)睚珥的后裔,管理名为“哈倭特睚珥”的三十座基列城邑
睚珥不仅有三十个儿子,“他们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士10:4b)
哈倭特·睚珥(?????? ??????),翻译出来就是“睚珥的村落、帐幕”,睚珥的三十个儿子,显然是每人管理基列的一座城,在那地享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四)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众多后裔虽居领袖职位,却“无力拯救基列”
透过经文描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睚珥的后裔众多,身居高位。
一方面,这个画面类似基甸后期的写照,睚珥的家族是另一个“皇族型家族”;这不是“个案”,呈现出“当时以色列的领袖,是一群小基甸,只会建立皇族型家族”。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耶弗他循环”(士10:6-12:7)开篇,我们将看到基列人受欺压,领袖却无能,被迫寻求耶弗他的帮助。
讽刺的是,相比“社会地位尊贵、有三十个儿子的睚珥”,下一位士师耶弗同样是基列人,但他“是妓女的儿子、社会地位低微、且只有一位独生女”。
B以色列人因“偶像崇拜”,被“交付非利士人与亚扪人”欺压(10:6-9)
(一)以色列人“侍奉七个偶像——深陷异教文化与偶像崇拜”
10章6节再次回归“士师循环公式”的固定开篇——“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士10:6a)
以色列人侍奉的外邦偶像,除“迦南的巴力、亚斯他录”两位之外,还有“亚兰、西顿、摩押、亚扪、非利士人的神”——作者在此总共列举了“七个外邦偶像”,藉着这个“完全数”,显明以色列人深陷异教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影响。他们转去拜任何一个假神,却不敬拜耶和华。
(二)耶和华将以色列人“交付非利士人、亚扪人”——耶弗他与参孙的对手
“以色列人……去事奉……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耶和华的……就把他们交在(????? 卖给)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士10:6-7)——既然以色列人热衷于侍奉这些外邦偶像,神就“将他们卖给其中的两户-非利士与亚扪”。
“亚扪人”即将成为“河东的士师耶弗他”的对手,而“非利士人”即将成为“河西的士师参孙”的对手。
10章6-7节描述“曾发生的事-亚兰、摩押、亚扪并非利士的欺压”,以及指出“将要发生的事-亚扪与非利士的再度欺压”,强调以色列依旧侍奉这些国的偶像,实在是乖谬悖逆,而神对他们的审判是合理的!
(四)欺压十八年——甚至深入以色列的中心腹地
与固定的“士师公式”一样,这里也提到“敌国欺压的年数-十八年”(士3:8、14;4:3;6:1)作者提到的“他们扰害欺压约旦河那边”的“扰害”这个词?????,是“粉碎、摧毁”的意思;这个词在旧约只在另一处出现一次,“……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敌”(出15:6),显然,这是一个“有力地描述出以色列所受痛苦的严重性”。
同时,亚扪人不仅“扰害欺压”约旦河东的以色列支派,他们甚至“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和便雅悯,并以法莲族……”(士10:9a),这是以色列南北区域的中心、腹地位置。
我们回过头看前面的经文,我们会发现个非常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现代精神心理学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造成被害人对施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施害人。
以色列人就变成了这样,他们被上述这些民族反复欺压,每次都是神兴起士师拯救他们。结果反倒敬拜起他们的假神,对帮助自己的真神弃之不顾。教会里何尝不是这样,对于为教会付出很多的牧者看都不看,倒是那些“刺头”甚至是那些常伤害教会或信徒的人,抱以好脸色。这样的情况不正像以色列人吗?而这种情况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在家庭中也常有这样的做法,这是我们当悔改的。基督徒要敢爱敢恨,不能信了耶稣,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
C“以色列人的策略性认罪”与“耶和华的指控”(10:10-14)
(一)以色列人“首次认罪”——预备再次利用耶和华
与之前的“士师公式”不同,之前的公式中,以色列人面对敌人的欺压,就只会发出呼求(士3:9、15;4:3;6:6-7);而这一次,以色列人却有了“首次认罪”——“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事奉诸巴力。’”(士10:10)
但是从上下文来看,他们向耶和华的“认罪”,仅仅是利用耶和华,认罪只是策略性的权宜之计。
(二)耶和华亲自“质问、起诉”——没有差遣使者代为传递指控,显明“神与选民的圣约关系极度恶化”
在“俄陀聂、以笏循环”中,耶和华都是在以色列人呼求后,就回应他们,兴起士师施行拯救(士3:9、15)而到“基甸循环”,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呼求拯救后,并没有立刻兴起士师,而是差遣先知责备选民违约,指出他们已丧失呼求拯救的权利”(士6:8-10)。
到了“耶弗他循环”,以色列人的恶行越发严重,侍奉各国偶像;因此,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呼求拯救后,没有兴起士师,甚至没有差派先知前来指控——而是亲自前来指控,这显明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恶化到了极深的程度。
对比“基甸循环”与“耶弗他循环”中的两段指控内容,也可看出后者更严厉——前者的指控止于“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士6:10)、后者的指控在“你们竟离弃我,事奉别神”(士10:13a)后,增加了明确的拒绝——“所以我不再救你们了”(士10:13b)。
(三)耶和华“质问选民屡次忘恩负义、言而无信”,因此判决“不再施行拯救”
被选民屡次利用的耶和华,这一次拒绝接受选民的“认罪”,反而质问他们,他从过去就一再垂听呼求、施行拯救——从“埃及人”开始,神在此总共列举了“七个敌对以色列的国家”,藉此“完全数”,象征神在过去历史中,所有施行的拯救;与之形成的“讽刺性呼应”,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去侍奉七个外邦偶像。因此耶和华拒绝接受以色列人虚假的认罪”。
是不是很惊讶?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只要认罪神就赦免。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壹书1:9)事实上我们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认罪只是出于权宜之计,甚至认罪只是为了免去当下的惩罚时。如果从我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何尝不是与以色列人一样,每次都说主啊,我再也不犯,请主赦免,然后下次照样。甚至在有些时候心中窃喜,你看我认完罪了,神就不追讨了,罪也是没什么的!
很多时候我们抱神大腿,不是因为真的认识到自己罪,而是被困难逼住了,我们每个人当省察自己的心。
D“以色列人的应急性哀求”与“耶和华的厌烦”(10:15-16)
(一)以色列人“迫切哀求、除掉偶像”——只求当下应急性的拯救
面对耶和华的指控,以色列人依旧坚持向耶和华求救,甚至用行动证明,除去偶像,开始侍奉耶和华——然而从他们所说的话中,可以看见是为了利用神应急,并非真诚的悔改!
当他们说“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原文是“按你眼中看为好的待我们”——讽刺的是,以色列人今日被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士10:7),不正是耶和华行他眼中看为好的事吗?
既然耶和华已按他眼中看为好的待选民,以色列人却不能坦然面对。因为以色列人的下一句“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换句话说,以色列人只求“当下应急,获得拯救”,至于“神按他眼中看为好的-将以色列人交付外邦人”,则是随口糊弄。
(二)耶和华因以色列人的“劳碌”而“厌烦”——最终无动于衷、拒绝施救
16b节,和合本译为“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似乎神为选民“后悔”,准备“兴起拯救者”;但这种理解也受到质疑,例如:
·耶和华已经指出,以色列人的“呼求”不过是“形式主义、实用主义”,无论拯救多少次,实质不会发生改变(士10:11-12);因此,耶和华明确拒绝了他们的求救(士10:13-14)。
·为什么这里不直接用“后悔”,如同2章18节所使用的——“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士2:18)
·后续的情节发展中,当基列人“找不到拯救者、就自行招募人才”(士10:18)时,神为何“无动于衷、一言不发”?
·“拯救者耶弗他”是基列人“自行谈判、招募”获得的(士11:5-11),而非“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3:9、15,6:14)。
·当耶弗他向耶和华许愿、起誓时,神依旧“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士11:30-31)。
就算是不看上面的疑点,16b本身翻译存在的疑点是最大的,本节直译应为“他的心因以色列人的努力而变得狭窄”;而主要疑点在于被和合本译为“苦难”(?????)和“担忧”(?????)的两个希伯来文:
·?????——意思是“辛苦、劳碌”,也延伸为“因劳碌而产生的劳苦、苦难”。因此,这里可能是指“以色列人企图藉认罪、呼求等方式赚取神的拯救,而持续在神面前付出此类劳碌、努力”,同时也指“以色列人因敌人的欺压,而陷入苦难”——这是双关语。
·?????——意思是“狭窄的、缩短的、收割”等,用于情绪的描写时,就是指“烦躁、焦急、厌烦”。这里和合本译为“担忧”的希伯来文,其实是描述耶和华的心“烦躁、厌烦”;士师记16章16节论到参孙对大利拉的“烦躁”,是理解本节的最好参照,因为?????在士师记中,仅出现于这2处。
总结起来,16b节当译为“他的心因以色列人的所为而感到厌烦”,也就是说因着以色列人的装模作样,头口的认罪和求救,使神忍无可忍以至于烦躁、厌烦。
这段打脸的记载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的话:爸,我错了,你打我吧!结果啪一巴掌打过来,你竟然真的打我!
而这种花样作死不仅以色列人有,现代教会也有,甚至比以色列人花样更多。前些年拆三自教堂十字架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会祷告,一边认罪一边会说愿神的旨意成就,可问题是拆十字架就是神的旨意。家庭教会也是如此,宗教局过来查封,国保找教会喝茶等等,闹得教会鸡飞狗跳,祷告时也同样会和以色列人一样认罪,肯定也会说愿神的旨意成就。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是教会被欺负了,但是从神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因为我们犯罪,花样作死让神一定要重重的打脸。
E亚扪人与基列人“两军对垒”——基列首领临时招募领袖(10:17-18)
(一)敌军集结、即将开战——耶和华却无动于衷、没有兴起士师
17节说“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士10:17a),是重新接续第7节的经文,但是当亚扪人开始进犯之际,耶和华却“一言不发、无动于衷”!因此,基列人不得不“自谋出路,自行施救”。
(二)缺乏“指挥作战的元帅、军长”的基列人——自行施救,公开招募拯救者
正当“亚扪军队集结、即将发动侵略战争”之际,基列人却陷入绝望——基列人从民众到首领(????)都对敌军无计可施,只能彼此商议:“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b)。
原来基列人此时甚至没有“统领、指挥士兵的元帅”;当时的“士兵”与“元帅”的情形很可能如下:
因此,基列的民众与众首领就招募“元帅、军长”一事,开出优厚待遇——直接胜任“基列领袖(?????)”一职,在战后依旧拥有“基列的领导权与统治权”。
F倒叙、补充“耶弗他的背景”(11:1-3)
正当基列人忙于招聘之际,作者将镜头转到耶弗他,用倒叙的方式,介绍了“耶弗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
(一)大能的勇士(11:1a)
首先,作者称耶弗他是“大能的勇士”,这个特征显明“基列人耶弗他”可以胜任正在“招聘”的“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
(二)基列与妓女的儿子(11:1b)
其次,作者表示耶弗他是“妓女的儿子”——耶弗他的母亲,甚至不如“亚比米勒的母亲-基甸的妾”(士8:31),基甸与其妾室至少还存在“婚姻关系”。
对比基甸“在示剑的妾”,听众或许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耶弗他的母亲是否是迦南人?
·如果是以色列人,耶弗他的母亲作妓女,就是违背了摩西律法——“不可辱没你的女儿,使她为娼妓。恐怕地上的人专向淫乱,地就满了大恶。”(利19:29)
·如果是迦南人,耶弗他的父亲不仅是“在婚姻外有了错误的关系”,同时也违背了律法——“不可与他们结亲,不可将你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叫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因为他必使你儿子转离不跟从主,去事奉别神……”(申7:3-4a;出34:15-16)。
(三)基列的妻所生的儿子,驱逐“不同母的弟兄”,剥夺“产业继承权”(11:2)
接着作者提到耶弗他长大后,被驱逐出家族,他们的理由直译为:“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别的女人(生)的儿子”(11:2b 另译),而耶弗他的兄弟们驱逐耶弗他的原因,和合本的翻译容易产生歧义,以为因“耶弗他的母亲是妓女”赶走他,实际上是为了夺取产业继承权。
关于这点,要注意的是:
·首先,耶弗他的兄弟们要驱逐耶弗他、剥夺产业继承权,显然会诉诸法律,基列的长老与领袖必然参与其中,执行审判,正如耶弗他后来对基列长老所说的——“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
·其次,耶弗他兄弟们的行为,以及理由,并不符合摩西律法;根据律法,孩子能否继承产业,与“母亲的身份、血统”无关,而仅仅基于“是否是父亲所生的”——“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所爱的、所恶的都给他生了儿子,但长子是所恶之妻生的,到了把产业分给儿子承受的时候,不可将所爱之妻生的儿子立为长子,在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以上;却要认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为长子,将产业多加一分给他,因这儿子是他力量强壮的时候生的,长子的名分本当归他。”(申21:15-17)
(四)耶弗他在“亚扪境内的陀伯地”成为“匪徒领袖”(11:3)
当耶弗他被赶出家门后,他逃到了“陀伯地”,根据撒母耳记下10章,提到“亚扪人知道大卫憎恶他们,就打发人去,招募……亚兰人……步兵二万,与玛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万二千”(撒下10:6)——“陀伯地”也许是位于“基列地的拉未东北24公里处——位于亚扪的土地”。
并且“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士11:3b);显然,耶弗他与他的跟班,在陀伯从事的是“劫道”的行当。
G基列长老招募耶弗他,为各自利益的“首次谈判”(11:4-7)
镜头又转回亚扪与基列战争前的情景,现在——基列的长老们前往陀伯地,要请“匪徒领袖耶弗他”回来,拯救基列人。
(一)基列长老以“基列元帅身份”聘耶弗他争战(11:4-6)
基列的长老与耶弗他的谈判,像是商业谈判,双方基于自己的利益、讨价还价。
双方见面,基列长老抛出的报酬是“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士11:6),但是他们之前在“招聘广告(58同城)”上发的是“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领袖”与“元帅”的区别,在士师时代是“永久掌权者”与“临时工”的区别。从基列人上来就开出“低工资”,预留“议价空间”来看;他们关心的还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给耶弗他的报酬最小化”,准备“以临时工的身份利用耶弗他,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之后便丢弃”!
(二)耶弗他借机指控基列长老“曾剥夺他的身份与、产业与土地”(11:7)
耶弗他可不傻,就开始翻旧账:“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士11:7a),根据解经家马库斯(Marcus)的研究,这里的“赶逐(???????)”是法律术语,正像前面所说——耶弗他的兄弟们是在城门口,经过众长老的法律诉讼来驱逐耶弗他,剥夺他的产业和土地继承权;因此耶弗他硬怼这些司法官。
面对当年贪赃枉法的官长,耶弗他抓住机会坐地起价:“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b)——既然基列长老曾将耶弗他驱逐、剥夺产业和土地继承权,现在遭遇急难,反而寻求耶弗他的帮助?为何耶弗他应该被他们使用?耶弗他暗示,除非恢复我基列公民的身份、以及一切产业和土地的拥有权。
H基列长老招募耶弗他,“再次谈判”(11:8-10)
(一)基列长老以“基列领袖身份”聘耶弗他争战(11:8)
现在基列的长老只能“增加报酬”,根据“招聘广告”的条件——“现在我们到你这里来,是要你同我们去,与亚扪人争战,你可以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1:8)
(二)耶弗他认真确认“报酬”,与基列长老“确立合约”(11:9-10)
耶弗他显然对“抬高后的报酬”心动,为此他再次确认自己的报酬——原文直译为“你们若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们交给我,我就要作你们的领袖”(参吕、现、思),而基列的长老们也应允:“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士10:10)。
虽然双方都提到了“耶和华”,不少解经家却指出——耶和华在此成为谈判桌上“合同章”,而非“敬畏与侍奉的对象”。
I耶弗他在米斯巴被立为“士师型的领袖、元帅”(11:11)
耶弗他随基列长老回到基列后,基列人找到了盼望和拯救,便拥戴耶弗他,立他为“领袖、元帅”——耶弗他同时“以领袖身份统治管理、以元帅身份抵御外敌——履行士师的角色与功能”;耶弗他能否保有领袖职份,取决于他“在战争中击退亚扪人”(士10:18;11:8-9)
耶弗他被立为领袖、元帅的地方在米斯巴,米斯巴当时是“基列民兵聚集的营地”——“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营在米斯巴。”(士10:17)
有一点要注意,在耶弗他被立的程序中,他“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士11:11b),耶和华未曾出现、完全沉默、一语不发,神的灵也没有临到他——从头至尾,耶弗他是一位“人召人立的领袖”。
如果对比“以色列人与耶和华”和“基列人与耶弗他”的记载:
会发现两个段落“惊人的相似”,作者刻意对比“以色列人对神的悔改”与“基列人对耶弗他的悔改”——使读者更清楚的意识到,以色列人和基列人的“悔改”,只是一种“为了利益,试图利用对方的形式”。
相比“被利益驱使的耶弗他”,耶和华是“真正关注以色列人的安危”——面对以色列人“虚伪的悔改、策略性的认罪”,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发展?是“圣约咒诅-被掳外邦、灭亡”施行?还是“应许的恩典-永远作耶和华的子民,承受应许之地”被维系?而神与选民的关系又要如何“真正的修复”?
士师记的作者给予这问题的答案,是“一位像约书亚那样忠于耶和华的王”(士17:6;18:1;19:1;21:25),那么,“新任领袖耶弗他”会是这位领袖吗?
今天教会与神的关系如何,教会做为地上的天国(以色列),因着犯罪,面对圣约咒诅时,我们怎么办?如果按我们的真实情况,圣约的咒诅会一直加重。神却因着基督的缘故施恩给我们,甚至我们与神破裂的关系也是因着基督而修复。基督已经坐在神的右边,但他是我们的大君王,也是教会的头,他是真正的大士师(拯救者)。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有条件的悔改,以此来换取神的拯救。神是我们的主,我们悔改认罪时是不能讨价还价。尽管如此,神还是愿意为我们预备回头的机会,就像神透过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尽管耶弗他是基列人自己找来的,透过利益交换招募过来的,不是神兴起的。
这里也让我们看见人的不完全,包括耶弗他,基列的长老,但是神仍然掌权,继续作工。有时候也许我们的计划有瑕疵,我们做事的过程掺杂了人的私心,但神仍然使用这些,将人生的不完美化为意想不到的祝福。
愿神怜悯我们,阿们!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 刘光启
另外有弟兄给的资料
经文:10:1-11:11
耶弗他的登场——以色列人虚假的悔改与神的沉默
A小士师:拯救以色列的陀拉,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10:1-5)
一、拯救以色列的陀拉(10:1-2)
陀拉是第二位登场的小士师,不同于之前登场的小士师珊迦,作者并没有提及陀拉的对手是谁,但却提供了士师的“支派-以萨迦”,以及“所住之地-以法莲山地的沙密,位于玛拿西支派的领地内”。
二、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10:3-5)
(一)基列人——玛拿西支派-玛吉宗,位于约旦河东
接着登场的,是士师记中第三位小士师,是“基列人”;根据民数记和约书亚记,基列是“玛拿西支派-玛吉宗-基列族,位于约旦河东的拈阄为业之地”。
(二)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如同基甸的“皇族型家族”
与前一位小士师不同,作者提到睚珥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士10:4a);营造出一种“多妻多子”的信息,这些儿子们每人都有一头驴为坐骑,显示他们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
(三)睚珥的后裔,管理名为“哈倭特睚珥”的三十座基列城邑
睚珥不仅有三十个儿子,“他们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士10:4b)
哈倭特·睚珥(?????? ??????),翻译出来就是“睚珥的村落、帐幕”,睚珥的三十个儿子,显然是每人管理基列的一座城,在那地享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四)建立“皇族型家族”的睚珥——众多后裔虽居领袖职位,却“无力拯救基列”
透过经文描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睚珥的后裔众多,身居高位。
一方面,这个画面类似基甸后期的写照,睚珥的家族是另一个“皇族型家族”;这不是“个案”,呈现出“当时以色列的领袖,是一群小基甸,只会建立皇族型家族”。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耶弗他循环”(士10:6-12:7)开篇,我们将看到基列人受欺压,领袖却无能,被迫寻求耶弗他的帮助。
讽刺的是,相比“社会地位尊贵、有三十个儿子的睚珥”,下一位士师耶弗同样是基列人,但他“是妓女的儿子、社会地位低微、且只有一位独生女”。
B以色列人因“偶像崇拜”,被“交付非利士人与亚扪人”欺压(10:6-9)
(一)以色列人“侍奉七个偶像——深陷异教文化与偶像崇拜”
10章6节再次回归“士师循环公式”的固定开篇——“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士10:6a)
以色列人侍奉的外邦偶像,除“迦南的巴力、亚斯他录”两位之外,还有“亚兰、西顿、摩押、亚扪、非利士人的神”——作者在此总共列举了“七个外邦偶像”,藉着这个“完全数”,显明以色列人深陷异教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影响。他们转去拜任何一个假神,却不敬拜耶和华。
(二)耶和华将以色列人“交付非利士人、亚扪人”——耶弗他与参孙的对手
“以色列人……去事奉……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耶和华的……就把他们交在(????? 卖给)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士10:6-7)——既然以色列人热衷于侍奉这些外邦偶像,神就“将他们卖给其中的两户-非利士与亚扪”。
“亚扪人”即将成为“河东的士师耶弗他”的对手,而“非利士人”即将成为“河西的士师参孙”的对手。
10章6-7节描述“曾发生的事-亚兰、摩押、亚扪并非利士的欺压”,以及指出“将要发生的事-亚扪与非利士的再度欺压”,强调以色列依旧侍奉这些国的偶像,实在是乖谬悖逆,而神对他们的审判是合理的!
(四)欺压十八年——甚至深入以色列的中心腹地
与固定的“士师公式”一样,这里也提到“敌国欺压的年数-十八年”(士3:8、14;4:3;6:1)作者提到的“他们扰害欺压约旦河那边”的“扰害”这个词?????,是“粉碎、摧毁”的意思;这个词在旧约只在另一处出现一次,“……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敌”(出15:6),显然,这是一个“有力地描述出以色列所受痛苦的严重性”。
同时,亚扪人不仅“扰害欺压”约旦河东的以色列支派,他们甚至“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和便雅悯,并以法莲族……”(士10:9a),这是以色列南北区域的中心、腹地位置。
我们回过头看前面的经文,我们会发现个非常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现代精神心理学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造成被害人对施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施害人。
以色列人就变成了这样,他们被上述这些民族反复欺压,每次都是神兴起士师拯救他们。结果反倒敬拜起他们的假神,对帮助自己的真神弃之不顾。教会里何尝不是这样,对于为教会付出很多的牧者看都不看,倒是那些“刺头”甚至是那些常伤害教会或信徒的人,抱以好脸色。这样的情况不正像以色列人吗?而这种情况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在家庭中也常有这样的做法,这是我们当悔改的。基督徒要敢爱敢恨,不能信了耶稣,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
C“以色列人的策略性认罪”与“耶和华的指控”(10:10-14)
(一)以色列人“首次认罪”——预备再次利用耶和华
与之前的“士师公式”不同,之前的公式中,以色列人面对敌人的欺压,就只会发出呼求(士3:9、15;4:3;6:6-7);而这一次,以色列人却有了“首次认罪”——“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事奉诸巴力。’”(士10:10)
但是从上下文来看,他们向耶和华的“认罪”,仅仅是利用耶和华,认罪只是策略性的权宜之计。
(二)耶和华亲自“质问、起诉”——没有差遣使者代为传递指控,显明“神与选民的圣约关系极度恶化”
在“俄陀聂、以笏循环”中,耶和华都是在以色列人呼求后,就回应他们,兴起士师施行拯救(士3:9、15)而到“基甸循环”,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呼求拯救后,并没有立刻兴起士师,而是差遣先知责备选民违约,指出他们已丧失呼求拯救的权利”(士6:8-10)。
到了“耶弗他循环”,以色列人的恶行越发严重,侍奉各国偶像;因此,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呼求拯救后,没有兴起士师,甚至没有差派先知前来指控——而是亲自前来指控,这显明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恶化到了极深的程度。
对比“基甸循环”与“耶弗他循环”中的两段指控内容,也可看出后者更严厉——前者的指控止于“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士6:10)、后者的指控在“你们竟离弃我,事奉别神”(士10:13a)后,增加了明确的拒绝——“所以我不再救你们了”(士10:13b)。
(三)耶和华“质问选民屡次忘恩负义、言而无信”,因此判决“不再施行拯救”
被选民屡次利用的耶和华,这一次拒绝接受选民的“认罪”,反而质问他们,他从过去就一再垂听呼求、施行拯救——从“埃及人”开始,神在此总共列举了“七个敌对以色列的国家”,藉此“完全数”,象征神在过去历史中,所有施行的拯救;与之形成的“讽刺性呼应”,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去侍奉七个外邦偶像。因此耶和华拒绝接受以色列人虚假的认罪”。
是不是很惊讶?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只要认罪神就赦免。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壹书1:9)事实上我们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认罪只是出于权宜之计,甚至认罪只是为了免去当下的惩罚时。如果从我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何尝不是与以色列人一样,每次都说主啊,我再也不犯,请主赦免,然后下次照样。甚至在有些时候心中窃喜,你看我认完罪了,神就不追讨了,罪也是没什么的!
很多时候我们抱神大腿,不是因为真的认识到自己罪,而是被困难逼住了,我们每个人当省察自己的心。
D“以色列人的应急性哀求”与“耶和华的厌烦”(10:15-16)
(一)以色列人“迫切哀求、除掉偶像”——只求当下应急性的拯救
面对耶和华的指控,以色列人依旧坚持向耶和华求救,甚至用行动证明,除去偶像,开始侍奉耶和华——然而从他们所说的话中,可以看见是为了利用神应急,并非真诚的悔改!
当他们说“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原文是“按你眼中看为好的待我们”——讽刺的是,以色列人今日被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士10:7),不正是耶和华行他眼中看为好的事吗?
既然耶和华已按他眼中看为好的待选民,以色列人却不能坦然面对。因为以色列人的下一句“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换句话说,以色列人只求“当下应急,获得拯救”,至于“神按他眼中看为好的-将以色列人交付外邦人”,则是随口糊弄。
(二)耶和华因以色列人的“劳碌”而“厌烦”——最终无动于衷、拒绝施救
16b节,和合本译为“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似乎神为选民“后悔”,准备“兴起拯救者”;但这种理解也受到质疑,例如:
·耶和华已经指出,以色列人的“呼求”不过是“形式主义、实用主义”,无论拯救多少次,实质不会发生改变(士10:11-12);因此,耶和华明确拒绝了他们的求救(士10:13-14)。
·为什么这里不直接用“后悔”,如同2章18节所使用的——“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士2:18)
·后续的情节发展中,当基列人“找不到拯救者、就自行招募人才”(士10:18)时,神为何“无动于衷、一言不发”?
·“拯救者耶弗他”是基列人“自行谈判、招募”获得的(士11:5-11),而非“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3:9、15,6:14)。
·当耶弗他向耶和华许愿、起誓时,神依旧“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士11:30-31)。
就算是不看上面的疑点,16b本身翻译存在的疑点是最大的,本节直译应为“他的心因以色列人的努力而变得狭窄”;而主要疑点在于被和合本译为“苦难”(?????)和“担忧”(?????)的两个希伯来文:
·?????——意思是“辛苦、劳碌”,也延伸为“因劳碌而产生的劳苦、苦难”。因此,这里可能是指“以色列人企图藉认罪、呼求等方式赚取神的拯救,而持续在神面前付出此类劳碌、努力”,同时也指“以色列人因敌人的欺压,而陷入苦难”——这是双关语。
·?????——意思是“狭窄的、缩短的、收割”等,用于情绪的描写时,就是指“烦躁、焦急、厌烦”。这里和合本译为“担忧”的希伯来文,其实是描述耶和华的心“烦躁、厌烦”;士师记16章16节论到参孙对大利拉的“烦躁”,是理解本节的最好参照,因为?????在士师记中,仅出现于这2处。
总结起来,16b节当译为“他的心因以色列人的所为而感到厌烦”,也就是说因着以色列人的装模作样,头口的认罪和求救,使神忍无可忍以至于烦躁、厌烦。
这段打脸的记载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的话:爸,我错了,你打我吧!结果啪一巴掌打过来,你竟然真的打我!
而这种花样作死不仅以色列人有,现代教会也有,甚至比以色列人花样更多。前些年拆三自教堂十字架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会祷告,一边认罪一边会说愿神的旨意成就,可问题是拆十字架就是神的旨意。家庭教会也是如此,宗教局过来查封,国保找教会喝茶等等,闹得教会鸡飞狗跳,祷告时也同样会和以色列人一样认罪,肯定也会说愿神的旨意成就。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是教会被欺负了,但是从神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因为我们犯罪,花样作死让神一定要重重的打脸。
E亚扪人与基列人“两军对垒”——基列首领临时招募领袖(10:17-18)
(一)敌军集结、即将开战——耶和华却无动于衷、没有兴起士师
17节说“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士10:17a),是重新接续第7节的经文,但是当亚扪人开始进犯之际,耶和华却“一言不发、无动于衷”!因此,基列人不得不“自谋出路,自行施救”。
(二)缺乏“指挥作战的元帅、军长”的基列人——自行施救,公开招募拯救者
正当“亚扪军队集结、即将发动侵略战争”之际,基列人却陷入绝望——基列人从民众到首领(????)都对敌军无计可施,只能彼此商议:“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b)。
首领(????) | 意思为“族长、官员”。 |
领袖(?????) | 意思是“头、顶、高阶、领袖”,高于一般的首领(????)。 |
元帅(??????) | 指“司令官、指挥官、军长”。 |
士兵 | 从士师记来看,以色列在士师时期尚未有“正式编制的职业军人”,上阵的士兵都是“临时集结、组成民兵的普通男丁”;因此,这类“民兵”若没有能够“指挥作战的元帅、军长”统领,就是乌合之众。 |
元帅 | 在一个“没有正式军队编制、只有临时集结民兵”的群体中担任“元帅、军长”,其“权柄与职务”也同样是暂时的;除了“在战场上冲在最前、成为炮灰”的巨大风险外,唯一的“利益”就是“战后与士兵们分享战利品”,接着便“解散回家、再无权柄与职务”。 |
F倒叙、补充“耶弗他的背景”(11:1-3)
正当基列人忙于招聘之际,作者将镜头转到耶弗他,用倒叙的方式,介绍了“耶弗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
(一)大能的勇士(11:1a)
首先,作者称耶弗他是“大能的勇士”,这个特征显明“基列人耶弗他”可以胜任正在“招聘”的“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
(二)基列与妓女的儿子(11:1b)
其次,作者表示耶弗他是“妓女的儿子”——耶弗他的母亲,甚至不如“亚比米勒的母亲-基甸的妾”(士8:31),基甸与其妾室至少还存在“婚姻关系”。
对比基甸“在示剑的妾”,听众或许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耶弗他的母亲是否是迦南人?
·如果是以色列人,耶弗他的母亲作妓女,就是违背了摩西律法——“不可辱没你的女儿,使她为娼妓。恐怕地上的人专向淫乱,地就满了大恶。”(利19:29)
·如果是迦南人,耶弗他的父亲不仅是“在婚姻外有了错误的关系”,同时也违背了律法——“不可与他们结亲,不可将你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叫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因为他必使你儿子转离不跟从主,去事奉别神……”(申7:3-4a;出34:15-16)。
(三)基列的妻所生的儿子,驱逐“不同母的弟兄”,剥夺“产业继承权”(11:2)
接着作者提到耶弗他长大后,被驱逐出家族,他们的理由直译为:“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别的女人(生)的儿子”(11:2b 另译),而耶弗他的兄弟们驱逐耶弗他的原因,和合本的翻译容易产生歧义,以为因“耶弗他的母亲是妓女”赶走他,实际上是为了夺取产业继承权。
关于这点,要注意的是:
·首先,耶弗他的兄弟们要驱逐耶弗他、剥夺产业继承权,显然会诉诸法律,基列的长老与领袖必然参与其中,执行审判,正如耶弗他后来对基列长老所说的——“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
·其次,耶弗他兄弟们的行为,以及理由,并不符合摩西律法;根据律法,孩子能否继承产业,与“母亲的身份、血统”无关,而仅仅基于“是否是父亲所生的”——“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所爱的、所恶的都给他生了儿子,但长子是所恶之妻生的,到了把产业分给儿子承受的时候,不可将所爱之妻生的儿子立为长子,在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以上;却要认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为长子,将产业多加一分给他,因这儿子是他力量强壮的时候生的,长子的名分本当归他。”(申21:15-17)
(四)耶弗他在“亚扪境内的陀伯地”成为“匪徒领袖”(11:3)
当耶弗他被赶出家门后,他逃到了“陀伯地”,根据撒母耳记下10章,提到“亚扪人知道大卫憎恶他们,就打发人去,招募……亚兰人……步兵二万,与玛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万二千”(撒下10:6)——“陀伯地”也许是位于“基列地的拉未东北24公里处——位于亚扪的土地”。
并且“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士11:3b);显然,耶弗他与他的跟班,在陀伯从事的是“劫道”的行当。
G基列长老招募耶弗他,为各自利益的“首次谈判”(11:4-7)
镜头又转回亚扪与基列战争前的情景,现在——基列的长老们前往陀伯地,要请“匪徒领袖耶弗他”回来,拯救基列人。
(一)基列长老以“基列元帅身份”聘耶弗他争战(11:4-6)
基列的长老与耶弗他的谈判,像是商业谈判,双方基于自己的利益、讨价还价。
双方见面,基列长老抛出的报酬是“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士11:6),但是他们之前在“招聘广告(58同城)”上发的是“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0:18),“领袖”与“元帅”的区别,在士师时代是“永久掌权者”与“临时工”的区别。从基列人上来就开出“低工资”,预留“议价空间”来看;他们关心的还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给耶弗他的报酬最小化”,准备“以临时工的身份利用耶弗他,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之后便丢弃”!
(二)耶弗他借机指控基列长老“曾剥夺他的身份与、产业与土地”(11:7)
耶弗他可不傻,就开始翻旧账:“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士11:7a),根据解经家马库斯(Marcus)的研究,这里的“赶逐(???????)”是法律术语,正像前面所说——耶弗他的兄弟们是在城门口,经过众长老的法律诉讼来驱逐耶弗他,剥夺他的产业和土地继承权;因此耶弗他硬怼这些司法官。
面对当年贪赃枉法的官长,耶弗他抓住机会坐地起价:“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b)——既然基列长老曾将耶弗他驱逐、剥夺产业和土地继承权,现在遭遇急难,反而寻求耶弗他的帮助?为何耶弗他应该被他们使用?耶弗他暗示,除非恢复我基列公民的身份、以及一切产业和土地的拥有权。
H基列长老招募耶弗他,“再次谈判”(11:8-10)
(一)基列长老以“基列领袖身份”聘耶弗他争战(11:8)
现在基列的长老只能“增加报酬”,根据“招聘广告”的条件——“现在我们到你这里来,是要你同我们去,与亚扪人争战,你可以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士11:8)
(二)耶弗他认真确认“报酬”,与基列长老“确立合约”(11:9-10)
耶弗他显然对“抬高后的报酬”心动,为此他再次确认自己的报酬——原文直译为“你们若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们交给我,我就要作你们的领袖”(参吕、现、思),而基列的长老们也应允:“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士10:10)。
虽然双方都提到了“耶和华”,不少解经家却指出——耶和华在此成为谈判桌上“合同章”,而非“敬畏与侍奉的对象”。
I耶弗他在米斯巴被立为“士师型的领袖、元帅”(11:11)
耶弗他随基列长老回到基列后,基列人找到了盼望和拯救,便拥戴耶弗他,立他为“领袖、元帅”——耶弗他同时“以领袖身份统治管理、以元帅身份抵御外敌——履行士师的角色与功能”;耶弗他能否保有领袖职份,取决于他“在战争中击退亚扪人”(士10:18;11:8-9)
耶弗他被立为领袖、元帅的地方在米斯巴,米斯巴当时是“基列民兵聚集的营地”——“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营在米斯巴。”(士10:17)
有一点要注意,在耶弗他被立的程序中,他“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士11:11b),耶和华未曾出现、完全沉默、一语不发,神的灵也没有临到他——从头至尾,耶弗他是一位“人召人立的领袖”。
如果对比“以色列人与耶和华”和“基列人与耶弗他”的记载:
以色列人与耶和华(10:6-16) | 基列人与耶弗他(10:17-11:11) |
以色列人弃绝耶和华(10:6) | 基列人驱逐耶弗他(11:2-3) |
亚扪人的欺压(10:7-8) | 亚扪人的压迫(10:17;11:4) |
以色列人发现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困境(10:9) | 基列人发现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困境(10:18) |
以色列人寻求他们曾弃绝的耶和华帮助(10:10) | 基列人寻求他们曾驱逐的耶弗他帮助(11:5-6) |
耶和华拒绝以色列人的呼求,并指控他们弃绝了他(10:11-14) | 耶弗他拒绝基列人的请求,并指控他们驱逐了他(11:7) |
以色列人向他们曾弃绝的耶和华“认罪”,并“开出条件”(10:15-16a) | 基列人向他们曾驱逐的耶弗他“认错”,并“开出条件”(11:8) |
耶和华拒绝被利用,并因以色列的“所为”而“厌烦”(10:16b) | 耶弗他接受“开价”,为利益“任职”(11:9-11a) |
以色列人恢复对耶和华的敬拜,单以耶和华为他们的神(10:16a) | 基列人立耶弗他作他们的领袖、元帅(11:11b) |
相比“被利益驱使的耶弗他”,耶和华是“真正关注以色列人的安危”——面对以色列人“虚伪的悔改、策略性的认罪”,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发展?是“圣约咒诅-被掳外邦、灭亡”施行?还是“应许的恩典-永远作耶和华的子民,承受应许之地”被维系?而神与选民的关系又要如何“真正的修复”?
士师记的作者给予这问题的答案,是“一位像约书亚那样忠于耶和华的王”(士17:6;18:1;19:1;21:25),那么,“新任领袖耶弗他”会是这位领袖吗?
今天教会与神的关系如何,教会做为地上的天国(以色列),因着犯罪,面对圣约咒诅时,我们怎么办?如果按我们的真实情况,圣约的咒诅会一直加重。神却因着基督的缘故施恩给我们,甚至我们与神破裂的关系也是因着基督而修复。基督已经坐在神的右边,但他是我们的大君王,也是教会的头,他是真正的大士师(拯救者)。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有条件的悔改,以此来换取神的拯救。神是我们的主,我们悔改认罪时是不能讨价还价。尽管如此,神还是愿意为我们预备回头的机会,就像神透过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尽管耶弗他是基列人自己找来的,透过利益交换招募过来的,不是神兴起的。
这里也让我们看见人的不完全,包括耶弗他,基列的长老,但是神仍然掌权,继续作工。有时候也许我们的计划有瑕疵,我们做事的过程掺杂了人的私心,但神仍然使用这些,将人生的不完美化为意想不到的祝福。
愿神怜悯我们,阿们!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 刘光启
另外有弟兄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