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二十四 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反改教运动——天特会议(1545-1563)

2018-09-24 22:10:43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教会历史系列二十四

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反改教运动——天特会议(1545-1563)


回顾:
上次我们提到了英国教会的改革,英国(英格兰)的改革是很有意思的,起因不是因为爱神的领袖兴起,而是因为英王为了离婚而引起的变革。虽然每次的改变只有一点点,但是时间一长却有很大的改变。改革经历了四位国王,英王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的管控,使自己代替了罗马。起了头却停不下来了,英国开始缓慢而痛苦的改变。并且英国有了自己的信仰告白:公祷书和39条信纲。
这次我们看天主教的自我革新,这种革新实质上是对改教

 教会历史系列二十四

 

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反改教运动——天特会议(1545-1563

 

 

回顾:

上次我们提到了英国教会的改革,英国(英格兰)的改革是很有意思的,起因不是因为爱神的领袖兴起,而是因为英王为了离婚而引起的变革。虽然每次的改变只有一点点,但是时间一长却有很大的改变。改革经历了四位国王,英王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的管控,使自己代替了罗马。起了头却停不下来了,英国开始缓慢而痛苦的改变。并且英国有了自己的信仰告白:公祷书和39条信纲。

这次我们看天主教的自我革新,这种革新实质上是对改教运动的对抗。

 

引言

在中世纪,路德不是首位呼吁教会改革的人。之前尝试过的改革不是针对教会的教义,而是倾向于道德方面,所以那些改革的目地是使教会在道德层面上有所复兴。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路德努力进行教义上的改革,而当时的罗马教会也因着路德的缘故,也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然而,罗马教会的改革并没有带来教义上的任何变化,这在天特会议(天主教另译特兰托)的内容中可以看见。天特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隶属国王查理五世的统治范围。这一会议历时 18 年,分三个时期召开(1545-1547; 1551-1552; 1561-1563)。因为这些决议不但证实了罗马教会与改教家在教义上巨大分歧,而且至今仍是罗马教会正统教导。

天特会议的决议涉及的范围很广,一份天特会议的相关的文件,对我们理解16世纪的天主教有很大帮助。这份文件被当作是所有教会领袖和教师,以及重新回归罗马教会的信仰告白书。这一告白包含了12条,就是后来的《天特信条》。

这次我们先大致了解罗马教会改革的起因与过程,然后再看天特会议的决议,是怎样与改教家所教导的不同,可以说天主教是从天特会议之后才产生的。

 

一、罗马教会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1.西乃斯
路德在德国改教前,西曼乃斯已经完成在西班牙的改革。
西班牙基督徒为驱逐回教徒而战,达七百年之久。直到公元1492年,才将摩尔人(即回教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那达(Granada)收复。长期与回教徒的争战,使西班牙基督徒孕育了一股狂热的宗教与爱国情操;这份情操在斐迪南与伊沙伯拉(Ferdinand and Isabel1a)在位期间,尤其强烈。
王后伊沙伯拉发起改革西班牙教会她将改革工作交给三位教会领袖,其中一位是西曼乃斯,他是方济会修士,后来成为多列杜(Toledo)大主教,是真正策划改革、推动改革、并改革成功的人物。
这次改革主要是改善圣品人员与修道士西曼乃斯为所有修道院订立严格规条,神甫人员强迫过道德生活。无知、无能的圣职人员都被革职;其它人则被送进他所设立的学校中学习神学。所有反对西曼乃斯的人都在王后权柄下遭铲除。王后伊沙伯拉保护西曼乃斯,使他免受教皇的干涉。改革的结果,西班牙教会得到爱神而能干的圣职人员。
教会的其它方面则保持原状:教皇仍被尊为教会元首;圣品阶级仍然继续;教会对祭司与圣礼的观念仍旧持守;一切圣礼、信条、礼仪、圣事都不过问;教义也毫无改变;修道院未被解散,也没受到压制。西曼乃斯在西班牙所做的是改革事工而非改教运动

 

2.查理五世
公元1521年,沃木斯国会中的三位杰出人物是查理五世、路德、亚良德。查理是斐迪南与伊沙伯拉的孙子,自幼在祖母严谨的教导中长大,后来做了西班牙王,又成为德国皇帝,而亚良德则为教皇的代表。
有一段很短的时间,查理五世曾想利用路德改善整个教会,正如他祖母用西曼乃斯改革西班牙教会一样。查理知道路德激烈地攻击教皇制、祭司制与圣礼;他希望路德放弃这种极端的看法。但是在沃木斯国会中,路德坚持教会大公会议会错,而且他可以证明它们已经犯错。听到这点时,查理便挥手,示意会议结束;因为路德选择与罗马断绝关系,已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从那时起,查理坚决反对路德及改教运动;他决定与教皇代表亚良德联盟。第一步是藉教皇的力量,推翻路德和改教运动;接下来是:背叛盟友,自己主;最后是将西班牙教会的改革运动,强迫推行于全教会中。

3.教皇亚得良六世
沃木斯国会之后,教皇利奥十世去世,正好为查理的计划预备了良机。负责选举新教皇的红衣主教们进入长期停顿,最后采纳皇帝查理所提出的人选;经过他们的接纳,查理的人终于成为教皇,名号是亚得良六世。
教皇亚得良来自荷兰的乌特列赫城(Utrecht),曾担任查理的家庭教师,是一位敬虔、严谨的天主教徒。由于他完全赞同西曼乃斯,而被誉为荷兰的西曼乃斯
按照皇帝查理的期望,再加上个人的意愿,教皇亚得良的确将西班牙的改教运动带到罗马然而改革却一败涂地。他的失败有几个原因:他在义大利人中,感到不自在。他不但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懂他们的语言。另一方面,这些义大利人也不了解他。亚得良是一位单纯、良善的人,他以为把西班牙的改革推行在罗马,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直到抵达罗马以前,他还不知道教皇制度的腐化,已经到了多么深远的地步。如果要切断赎罪券的发行,将会切断教皇每年数百万收入。教廷本身就是个庞大的机器,有庞大的行政人员如果要推行西班牙教会的改革工作,就意味着把数千人的职业和收入剥夺。
他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遇到拦阻和反对,经过二十个月无效的奋斗后,亚得良于公元1523年,心力交瘁而死。在他的墓碑上,红衣主教们请人为他刻了一行字,写着说:这儿躺着亚得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是被封为教皇。
教皇亚得良在位时,做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他派遣一位使者到德国去,承认教会腐败的主要根源就是罗马教廷。这件事深具意义,因为它是以教皇正式身份去行的事。
这项行动导致了罗马教会改革的开始。在教廷中,有几位较属灵的人身居高位,他们看到了教皇的榜样;他对改善罗马教会的努力,唤醒了这批人,在他们心中挑起了改革教会的热诚。

4.天特会议(The Counci1 of Trent
与此同时,改教运动在各地展开、罗马教会继续腐化、皇帝查理急于使复原教与天主教合一。他安排了几次会议,邀请复原派和罗马神学家前往参加;他们在会议中,研讨双方的不同看法,但始终无法获致协议。罗马教会中的热心信徒继续要求改革教会。
最后,教皇保罗三世(Pope Paul)召集了一次大会,地点在义大利北部山区的小城天特(Trent)。从公元1545年到公元1563年间,间歇性地举行会议,其中有两次长数年的休会。天特会议是罗马天主教的里程碑,因为它象征教皇制的成功。
在德国、瑞士、法国、荷兰、英国、苏格兰,复原派教会都拟定了信条,宣告他们的信仰。天特会议也为罗马教会拟订一份信经,并采用了一本信仰问答书。许多教会的弊端纠正了;也为罗马圣职人员预备了更好的教育;教皇的最高权柄更坚定地肯定了。
虽然罗马教会推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教会的本质仍然未改。为对抗复原教,天特会议中高举、肯定天主教体系。这次罗马天主教的自我改革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 Rdormation)
数年来,改教运动的炽热为罗马教会提供了宗教上所需的条件,现在它凝固了,也正式定型了。现在复原派教会所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改革和复兴的罗马教会,因此,复原教和天主教即将展开一场更激烈的斗争。

 

5.罗马主义复兴
罗马教会本身的改革与复兴,使这个教会再度站起来,而且奋力向前这是改教运动减速的最大原因。这一次它预备了三样有力的武器:禁书目录(Index)、西班牙异教裁判所(the Spanish lnquisition)和耶稣会(Order of Jesuits)稣会是西班牙人罗耀拉(Ignatius Loyo1a)的。这时,复原教主义已因内部分裂而衰弱,它所面对的是从改教震憾中回过神、合一的天主教主义
天特会议在许多成就之外,还编写了一份禁书的书单,这份书单称为禁书目录。目的在防止天主教徒阅读天主教会认为错误或有害的书籍。当改教初期,路德和加尔文的著作,可以自由在全国广传阅读。现在天主教把复原派著作列入禁书目录,使复原派看法的传,大大缩减。
异教裁判所又叫最高宗教法庭(Ho1y Office),专司侦察及刑罚那些信仰不合天主教教义的人。异教裁判所所长就是最高裁判官,他直接向教皇负责。在他下面有许多调查员、公证人及法律顾问,同时也有许多仆人和狱卒。异教裁判所很快便扑灭了复原教主义在义大利及西班牙的微弱火花,凡加入改教运动的人,即刻下监、被杀或被逐。
罗耀拉是一个西班牙军人,他在公元1521年的一场战役中负伤;疗伤期间,有人将一本圣徒言行录给他读,读完该书后,他便决定放弃军旅生涯,成为基督稣的跟随者。他在朝拜圣地巴勒斯坦后,便于公元1528年进入巴黎大学,为成为神甫,进修神学。
在巴黎大学,他认识了方济沙勿略(Francis Xavier),他们两人在公元1534年组织了稣会,宗旨在领人归回罗马教会。由于稣会的努力工作,使波兰、奥国及德国南部恢复了天主教。也使巴伐利亚、比利时及爱尔兰保留在天主教范围内。稣会也在北美及南美洲做了许多宣教工作。
罗马反改教运动,广义而言,是指阻止改教运动及恢复罗马教会的各种措施;狭义而言,是指罗马教会本身的改革与复兴。
现在罗马天主教已经预备好,要得回他们所丧失之地。奥斯堡和约只保护德国的路德派复原教徒,并未包括法国、荷兰的加文派复原教徒。因此,这些人必须面对天主教强烈的攻击。而这时,他们伟大的领袖加尔文又已经去世了。

 

6.查理五世致力铲除改教运动

皇帝查理五世是个寡言的人,每次开口必先经过深思;但是有一次,也许在他一生中仅此一次,他直接说出了心中的话。那是发生在沃木斯国会中,当路德公然蔑视教皇与皇帝时,他起誓说:我要以王位和生命作赌注,全力铲除异端他果然一生守住他的誓言。
皇帝颁布了沃木斯诏谕,下令逮捕及处死路德。若不是智者腓勒德力的保护,路德早已像许多被判为异端的人一样,烧死在火刑柱上。
沃木斯国会后的短期间,改教运动还只是个幼小的树苗,若不是当时皇帝被其它事情缠扰,他可以将它连根拔起。但是,那时他必须与法国交战;后来又要为自己的国家抵御土耳其人。
打败所有敌国之后,他终于有时间可以关注德国的路德派信徒。公元1546年,路德死后,查理便将他的攻击对准复原教徒。然而从沃木斯国会到这时,已经过了廿五年,改教运动已有足够时间发展;这棵小树苗已经长成大树,需要强大的力量。挥动巨斧,才能将它砍倒。最初,皇帝赢得数度胜利,使改教运动的前途黯淡无光,甚至连路德发动改教的威登堡城也被查理占领。
正当查理皇帝开始要对路德派作进一步攻击时,他自己又遭到一次不幸的突变:撒克逊的摩里斯(Maurice)原是皇帝最强支持者之一,却突然背叛他。摩里斯本可将皇帝捉拿下监,却放他脱逃。有人问起原因时,摩里斯回答说:我没有一个够好的笼子,可以关这样一只精致的小鸟。
公元1555年,皇帝发现自己处于困境,被迫与路德派签订奥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根据这项和约,德国境内每个王侯,有权在复原教及天主教之间选择自己的宗教,在他领土辖区内的人民,则全体接受王侯所选择的宗教。

 

 

二、《天特信条》

1 条:开篇宣言

信条宣言开篇:凡签署这份告白的人坚定地相信《尼西亚信经》的所有内容,紧接引用尼西亚信经全文。

天特信条以《尼西亚信经》为开场白,可圈可点。我们新教也习惯引用《尼西亚信经》,还引用《使徒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以此表明他们与初代教会是一脉相承的。罗马教会和新教会都承认持守早期的信经,这是宣告自己是大公教会真正的延续。

2 条:接受教会的传统

人蒙召接受教会的传统和所有其他的实践。在天特会议的决议中,圣经先于传统和实践被提到。虽然会议决议先提到圣经,但圣经不是罗马教会的唯一权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会议决议如何论及福音上看出:福音是包含在成文经卷和未成文传统中的。

会议决议解释说,这些未成文的传统指的是从未被记录下来,但是使徒听过,并口述传给下一代的基督的话。因此,这些未成文的传统指的就是圣经之外的口述传统,它们具有与圣经同等的权威。另外罗马教会还收录了次经。

之前我们讲过,改教家们的圣经观:早期教父的传统是对圣经正确的解释,属于圣经权威的延伸。也就是说传统是圣经的解释,圣经验证传统,这种双螺旋的模式,这才是改教家所提出来的唯独圣经。

3 条:接受教会的解经

人要宣告接受罗马教会对圣经的解释,并承诺对圣经的解释决不能与公元后前四百年教会领袖的诠释相悖。

改教家承这条是有几分道理的,即解释圣经不能取决于个人对圣经的理解。改教家的确说到了个人解经的权利,但这不是说每个人有权决定圣经的意思,而是说每位信徒都能够并有权使用圣经教导他人,这是改教家所强调的信徒皆祭司。严格来说,解经一定要透过教会的信仰告白才可以,所以改教家也反对重洗派胡乱解经的做法。问题在于罗马教会宣称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是绝对无误的,改教家认为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有修正的可能性。

另外罗马教会涉及圣经的决议有关的另外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在信条提到关于圣经版本的决议结束时,还提到拉丁文圣经被当成是权威性的版本。

改家教与罗马教会的做法则不同,改教家提倡参考希伯来原文和希腊文圣经,并质疑拉丁文版圣经翻译准确性,并翻译本国语言的圣经版本。最后天特信条还说对圣经的解释无人胆敢相悖教会的教导,那些违背的人当按所定的法律受刑罚。这样,通过禁止信徒使用翻译成母语的圣经,罗马教会继续牢牢地控制着人们。直到20世纪60年代,罗马教会才开始鼓励个人圣经阅读。

4 条:圣礼

天特信条的第4条说,人蒙召要承认七个圣礼,又说,这些圣礼是人得救必要的,圣礼本身被认为可以施予恩典。

而改教家和罗马教会对圣礼的理解完全不同,两者对圣礼的数目有不同的看法。改教家教导说主耶稣设立的圣礼只有两个,即洗礼和圣餐。罗马教会认为圣礼还包括为了领圣餐所作的信仰告白仪式(坚振礼)、因忏悔所得着的神父给予的赦免(补赎礼),婚姻圣礼和临终圣膏油礼。以及接受教会职分的按立(圣秩礼),但主耶稣从未做过上述的规定。

另外对圣礼的作用罗马教会与改教家的观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对罗马教会而言,救恩是藉着圣礼赐下的。而改教家认为,救恩是单单通过信心得着的。对改教家而言,圣礼是神用来坚固信心的。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罗马教会与改教家在教义上的鲜明对立:前者宣告我们是因信称义,而后者则声称我们是通过领受圣礼称义。

罗马教会浓厚的圣礼观念在天特信条中,表达的相当严厉。决议说,凡不认同其圣礼观点的人都当受咒诅。

(摘自天特会议决议):

“若有人说,圣礼对救恩来说不是必要的,而是多余的;又说,人单凭着信从神那里获得称义的恩典,那人当受咒诅(教条 4)。

若有人说,圣礼本身并不包含它们所表示的恩典;或者说它们本身并不能授予恩典,它们只是恩典的记号或凭信心称义的外在记号,只是基督徒信仰告白的某种记号,藉此使信徒分别于非信徒,那人当受咒诅(教条 6)。

若有人说,恩典不是藉着所行的圣礼赐予人的,而是靠着神的应许,单单凭着信心就可以获得,那人当受咒诅(教条 8)。”

天特会议的这三项决议都说的非常清楚。对罗马教会而言,罪人是藉由圣礼而称义的;凡听从改教家教导的人都当受咒诅。

5 条:原罪和称义

天特信条第5条说,人当承诺接受天特会议关于原罪和称义的所有教导。说:“若有人否认藉着主耶稣基督在洗礼中所赐的恩典,原罪的罪疚就被免除了,或是断言罪性没有被挪去,原罪也没有被归于受洗的人,那么这人当受咒诅。”

这是在强化恩典是藉由圣礼赐下的的观念,洗礼被认为是除去罪性;强调罗马教会所认为的,称义不是神宣布有罪的人无辜,法律地位的问题,而是人的本性改变的问题。恩典被说成是灌注到信徒心里,以致信徒真的成为义,这也就使得信徒无罪、清白和无恶意了。

关于称义的教义,罗马教会咒诅那些否定人与神恩典合作的人,和凡持守因信称义的人。若有人说,人的自由意志完全没有(与神)合作预备自己获得称义的恩典,而是完全的被动,没有任何作为,那人当受咒诅(教条 4)。若有人说,不义的凭着信心称义,人因此无需(与神)合作就可以获得称义的恩典,那人当受咒诅(教条 9)。

有关原罪和称义的决议显明罗马教会和改教家在教义上的极大分歧。

6条和第7条:关于圣餐

关于圣餐,人蒙召要承认这是为活人和死人的罪作赎价的真祭物。而且,人要承认饼和酒变成了主耶稣基督真正的身体和宝血。这就是“变质论/化质说”,指的是饼和酒的实质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第7条说,人必须承认即使只分领饼或酒,也完全得着了基督。

这表明罗马教会把圣餐当作献祭而非饮食,作为献祭,圣餐被认为是赎罪不可或缺的。这里宣告圣餐是为死人的献祭,圣餐不是指向基督的献祭,而被当作是对基督献祭的补充。这就否认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永远的献祭。

8条和第9条:炼狱和圣像

人必须承认炼狱的存在,它是生活在地上和与主生活在天上之间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信徒必须为自己在世时所犯的罪付上赎价。人还必须承认那些已死的人可以得着在世信徒的帮助;而且还要承认必须尊荣与基督一同掌权的圣徒,向他们祈求,承认他们为世上的信徒向神代求,又当承认圣徒的遗物应受敬奉。

9条说,当承认基督的像、永远童女马利亚的像,以及其他圣徒的像都要被保留,受人崇拜。当承认基督将使用赎罪劵(大赦证明书)的权利留给了教会,承认赎罪劵的使用是最有益于基督百姓的。

这两条强化罗马教会所坚决持守,而被改教家所质疑、毫无圣经根据的教义。圣经中完全没有经文支持炼狱的教义,也没有经文支持活人可以帮助炼狱中的死人这种观点。卖赎罪劵的问题是路德提出的95条论纲中的重点。我们从这些信条中,关于死人需要活人的祈祷和金钱奉献以及圣徒的帮助,看到他们对基督献祭充足性的否定。然而,天特会议的决议不时强雄辩的说到基督献祭的重要性,这些信条却显出他们如何否定这一重要性。

10条和第11条:忠于罗马、教皇和天特会议的决议

人蒙召承认教皇管理的教会是唯一的真教会,罗马教会的大主教是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代表。

人蒙召毫无疑义地接受大公会议的所有决议,尤其是天特会议的决议。11条最后总结说,人当摈弃并咒诅教会所咒诅的一切。

路德以圣经和历史为根据针对教皇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罗马教会却顽固地坚持这一立场。而且这一决议显明罗马教会如何将真教会定义为一个由教皇管理的机构。改教家强调教会的合一是圣灵做成的、在真信心上的合一。

12条:结尾告白和宣誓

信条以告白结束,它宣告,不持守天特会议所界定之信心的人是不能得救的,接着信条提到了个人持守并捍卫这些教导的宣誓。

最后一条显出,信条是针对那些蒙召作领袖的人。12条的措辞与《亚他那修信经》结尾的用语相呼应,人要重视持守教会教导的承诺。实际上这样的委身是对教会领袖的期望;新教教会也要求他们的领袖公开签署教会的信仰告白书,承诺持守、捍卫教会的教义。然而天特信条的问题是,人们委身持守的教导是违背福音的。

 

结论

我们很多人有一种看法,常把五百年前的天主教与今天的天主教混为一谈,要知道他们也是一直在改革。5百年前的天特会议如此,到控第二次梵蒂冈大会(19621011日至1965128日)也是如此。当我们细看历史时,会发现很多细节被我们漏掉,如果没有当时的国际形势,改教运动根本不可能成功。这是上帝护理的结果,当然,天主教徒也为我们戴上里通敌国的帽子,在那个时期,确实有这样的嫌疑。

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很多教义观点都是在对抗中发展出来的,新教的因信称义是对抗当时的补赎体系,信徒皆祭司是对抗当时的圣品阶级。可以说罗马教会的教义是我们的反照,我们对天特会议所作的回顾,证实了罗马教会与新教在教义上的分歧。这两者的不同不是微不足道的。罗马教会完全不能容忍任何异议,这表现在他们咒诅所有持不同观点的人士。至今,罗马天主教与新教在教义上的这些分歧仍然存在。

 

 

资料来源:

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二——教会历史 第8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 第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