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十: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

2018-03-08 16:20:59 张叶平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教会历史系列十

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

 教会历史系列十

 

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

 

回顾

上次我们提到教会到了中世纪的发展,因着查理曼大帝的兴起,教会的中心也因此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同时教会与皇帝之间的争斗也越发激烈,而欧洲也因着教会的影响,也因着自保发展出契约式的封建制度,接下来我们谈教会历史中第一次大分裂。

 

引言

当人们试着去了解基督教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基督教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裂成了不同的派别,有人是罗马天主教信徒,有人是新教信徒,还有人是希腊东正教信徒。要弄清这些区别,就必须梳理教会在欧洲及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

16世纪之前,教会还经历过更早的分裂,即发生在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东方教会指的是在希腊、俄罗斯及乌克兰等地的基督教,也称为希腊正教或俄罗斯正教。西方教会是指在西欧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形式。由于东方教会在宣教活动上并不活跃,所以那些后来被福音归化的地区,对东西方教会之间的这一分裂并不熟悉。可是我们一旦去过欧洲各地(特别是东欧)或者北美,很快就会发现这一分裂。

这次我们要关注那些导致东西教会分裂的大事,也要简单回顾一下东方教会的历史,并要对东方教会不同于新教的方面特别进行思考。

 

一、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历史

在主后400年的时间里,基督教的中心位于东地中海地区,那时教会呈扇形分布,一端是罗马,另一端是北非的迦太基。随着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衰亡,教会也开始分裂。

 

1.语言、教义实践和政治因素

在西欧,由于各民族(绝大多数是日耳曼民族)大规模迁徙,那里的种族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之前说过,这些民族绝大多数都归信了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的冲击。由于东部使用的是希腊语,西方教会则通用拉丁语,因此到了 6世纪末期,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彼此了。而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东西方教会都与伊斯兰教势力展开了斗争,但他们却各自为战,这就使他们之间的分裂与隔阂进一步加深。尽管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在西罗马毫无势力,他仍然视查理曼大帝的加冕为威胁。

东西方不仅在政治上发生了分裂,神学方面的分裂也日益加大。这些分歧虽小,意义却非同小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认为西方尚未开化,仍属蛮夷之地;东方注重思辨,西方则更重实践;东方以敬拜为切入点来发展神学,西方神学则受罗马法影响。

东西方教会在实践方面也有区别:西方教会开始实行神职人员独身制,东方教会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他们对禁食有不同的规定,对圣餐当用无酵饼(西方的观点)还是有酵饼(东方的观点)也有不同看法。

 

2.首席权与和子句之争

然而,东西方教会的关键分歧还在于谁为首以及教义方面的不同。在谁为首的这个问题上,冲突起于罗马主教的权威问题。在欧洲处于动荡期间,致力于将蛮族基督教化的一直都是罗马教会的领袖。但东方并无意承认罗马教会领袖的权威性,虽然他们愿意承认教皇具有特别的地位,但他们已经习惯了服从他们主教所做的决定。858年左右起了冲突,教皇尼古拉斯(Nicholas)反对阜丢斯(Photius)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并将他赶下台。在865年寄出的一封信中,尼古拉斯声称自己的权力达到全地,但东方教会的领袖却坚持认为,罗马的教皇无权管辖他们。

另一个涉及到权威性的领域是宣教活动。罗马教会一直向巴尔干半岛派遣宣教士,东方教会也在这样做,这就引起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保加利亚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双方都试图把这一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下。双方在保加利亚的问题上发生冲突,几乎与罗马教皇尼古拉斯试图干涉君士坦丁堡新牧首的任命一事同时发生的。

在教义方面,有一个分歧缘于西方教会在《尼西亚信经》论到圣灵的部分加入了“和子”一词,把圣灵“从父而出”改成了圣灵“从父和子而出”,和子句于794年召开的法兰克福会议上被采纳。东方教会反对这一改动,认为西方教会不应该不与东方教会商讨就私自改动信经,又认为这样的改动在神学上是错误的。

教义方面的第二个分歧在于圣像即人手所绘的像的使用,东方教会把圣像看作是天国与人间的窗户,是神向他的子民启示自己以及人得以与神相交的方式。

 

3.神学方法与传统的巨大差异

教会分裂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教会分别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教会和神学系统,到一个地步,以致于他们根本无法互相理解。也就是说两者的神学模式(或者说进路)对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东方的神学模式比较注重神秘和思辨,并且强调敬拜的权威,以及东方教会积累下来的非正式和不成文的传统遗产。西方的神学方法,则比较崇尚法律与务实,并且强调成文法规与客观标准的权威。

在神学的方法论上,西方教会是继承大格贵利和奥古斯丁的思路来发展神学,而东方教会则是建立在奥利金、卡帕多西亚教父、西利尔、金口约翰等众教父思路来发展神学。这种情况随着时间发展,两者差异越来越大。

另外,到9-10世纪的西方基督徒看到东方后,会看见一位皇帝在治理教会,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凯撒教宗主义”,意思就是凯撒就是教宗。西方基督徒相信,根据使徒统绪,罗马的主教是彼得的继承人,因为教会传统说,彼得是第一位到过罗马的使徒。又因为耶稣曾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太1618-19),并且应许要把教会建造在这块磐石上(罗马教会把磐石诠释为彼得),他们相信除非主再来,否则罗马主教在整个教会居首位。因此西方的众主教都反对皇帝的权限超过教会,坚持连查理曼大帝这样的人,在属灵的事上也要臣服教皇的权威。

9-10世纪的东方基督徒,举目看见西方,见到的则是基督教的一位大主教,想要非法支配所有教会。他们指控西方教会企图在教会建立教皇独裁制,另外他们也对抗罗马主教支配他们的企图。他们把那句经文中的磐石解释为彼得的信仰,而不是彼得本身。

从上面这些分歧可以看见,这些冲突在9世纪越发突出起来,这就表明,东西方教会在过去的400 年间裂痕日益加大。在这样长的时间内发生这样的冲突并不足为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教会生活改变很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最后,双方之间的分裂已经不言而喻了。分裂的迹象在西罗马帝国衰亡之时已经出现了,当罗马教皇试图管辖东方教会的时候,冲突越趋激烈,到11世纪中叶,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

 

 

二、1054 年的大分裂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与 11 世纪早期的政治发展有关,当时西欧再次遭受了外来侵略而引发的社会动荡。这次的侵略者是诺曼人(维京人),他们从9世纪中叶开始就不断对西欧各地造成威胁,控制了法国到意大利南部一带的地区。与之前入侵欧洲的蛮族部落一样,诺曼人也归信了基督教,并赞成西方的基督教形式。然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

当诺曼人控制了意大利南部,并迫使那一地区所有的教会都遵循西方教会的做法时,潜在的矛盾立刻浮出了水面。对此,东方教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瑟如拉留下令,在他统治领域内原先遵循西方做法的教会,现在都当改遵东方教会的做法。

教皇派使者去君士坦丁堡寻求和解,甚至希望双方联合起来抵御诺曼人的入侵,并改善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但双方都不愿和解。教皇派遣的使者宣称教皇的权力高于一切,并开除了东方教会。而瑟如拉留领导下的东方教会,也反过来开除了西方教会。

尽管发生了这次分裂,东西方教会之间仍然还有联系,发生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 年),有一些事情最终导致了它们彻底分裂,后面论到十字军东征时会讲到这一点,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让我们想到了所罗门去世后以色列各支派的分裂。尽管他们宣称服侍同一位神,但彼此却以仇恨相向,这些分裂极大地阻碍了教会的发展。

 

 

三、东方教会通史概览

东正教(东方形式的基督教)在希腊和俄罗斯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方教会分裂之后的400年间,东方教会不仅没有扩展,反而因伊斯兰教的入侵而有所萎缩。1453年,君士坦丁堡城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土耳其人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将那里的主教堂改为清真寺。这一征服使无数基督徒带着大量希腊语手稿逃亡西方。这些手稿重新唤起了人们研究古代文献的兴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功不可没。东方教会不是通过宣教,而是通过那些遵循东方教会的教义和移民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据估计,东正教目前约有1亿5000万信徒(这是几年前的数据)。

 

1.东方教会的特点

自从东西方教会分裂,一千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期间教会在很多方面都有发展。回顾东方教会的历史时,如果明白东方教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形成的几个特点会很有帮助。这些特点使东方教会有别于西方教会,特别是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新教教会。

首先,东方教会认为,活泼信仰的中心是包含大量仪式的敬拜。敬拜是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教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教堂内部的装饰都能看出这一点。教堂里面圣像遍布,香也被大量使用,简言之,敬拜注重的是人的感知。东方教会的建筑风格与宗教改革后发展起来的简约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也与强调宣讲真道并相信所听之道的观念相去甚远。

其次,东方教会注重传统,天主教认为传统和圣经同等重要,东方教会则更进一步,认为圣经是传统的一部分。此外,他们还认为圣像是启示方式的一种。

再次,东方教会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真教会,并以此与天主教分庭抗礼。同时,东方教会强调说,教会是清晰可见的有形组织,这与宗教改革教导的“教会的合一在于信仰一致”的观点相去甚远。信仰一致的人不一定总要绑在一个教会里,特别是持同样信仰的教会在世界的不同地方都有发展。东方教会所谓世上只有一个真教会的观点将自己置于西方众教会的对立面,因为那些西方教会正在东方教会的“地盘”上,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如火如荼地展开宣教工作。

由于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东方教会从未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没有听说过圣经是启示的唯一来源、因信称义、圣礼是福音的标志和印记而不是神赐下拯救大恩的方式等教义。一位学者指出,用法律术语来定义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称义教义,是典型的受罗马法影响的西方思想;而东方教会则认为世界是败坏的,需要救赎和复原,他们把救赎看成是人越来越像神样式的改变过程。

 

2.东方基督教的吸引力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东方式基督教对很多在新教家庭中长大或属于现代教会的人极具吸引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众多。

首先,东方教会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这一特点非常吸引人。另一原因是,人渴望有更深刻的敬拜经历。那些最初被当代教会的信仰所吸引的人后来往往会发现,当代教会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自己,他们渴慕归属一个根基更稳固、更有深度的团契,也渴慕更加有形有质的敬拜。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可能会重新对罗马天主教产生好感,而东方教会可能比罗马天主教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历史更为悠久,在敬拜中更注重感觉,又没有受到一些历史大事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丑闻的影响。许多最初是被当代教会的信仰所吸引的人发现,他们无需为了寻求有形有质的敬拜和教导而转回到天主教或东正教去,因为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教会并没有废弃正式的敬拜,而是力求恢复合乎圣经的敬拜样式,使人定睛在神的圣言和对神的信靠上,而不是只定睛在仪式上。

 

 

 

总结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矛盾史以及基督徒内部的无数战争都向我们表明,新约时代和旧约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些分裂和纷争给福音事工的扩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回顾东方教会的历史就会发现,教会与世隔绝是非常危险的,即使有更正和发展的机会也会错失,会错失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这样的大事。在圣礼和如何看待马利亚一事上,东方教会的观点与天主教相似;而且他们仍然错误地把圣像作为启示和敬拜的方式;不管是圣经还是信心,他们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尽管东方教会有诸多不足,但它也提醒我们当重视敬拜、尊重传统。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十分重视敬拜和传统,而在宗教改革后几个世纪内发展起来的教会,也就是今日非常注重宣教的教会,却往往忽略敬拜和传统。改正这一错误的方式不是要回到东正教或天主教阵营,而是要回到宗教改革。

 

反思

今天我们新教在圣像的问题上已经解决了,但是正教和天主教依旧还是老样子。在圣像的问题上,东方教会认为圣像不过是基督与圣徒的像,在敬拜中作为默想和祷告的焦点。透过道成肉身,神与可见物质世界产生一种关系,这样神赋予物质存在一个新的功能与尊严,使物质可以映现他道成肉身的存在。这样圣像就成为天国与人间的一个窗口,使人与神可以相交,忠心的信徒以圣像作为他们向三一真神和天上圣徒祷告的接触点。他们只是把天上圣徒视为可用的代祷者,即天上“云彩般的见证人”,可以把地上基督徒的祈求带到神面前,同时又严禁反对敬拜圣像。

圣像的吸引力如此之大,原因在于:三一真神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和感觉到的,人心是如此的不确定,因此有一个看得见的圣像可以使人更安心,更有感觉的方式去认识神。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文盲,圣像是非常好的教导方式,因此当东方教会教导圣像的教义时,人是非常喜欢的。

但是圣经明确禁止为神造像,最清楚的要数十诫的第二诫,第二诫禁止人以地上各种样式来为神造像。尽管东方教会关于圣像的教导中提到禁止人敬拜圣像,但他们借用圣像的方式来敬拜神,本身就是违背第二诫的规定——不可用神未曾吩咐的方式敬拜他。我们当谨记亚伦为耶和华造金牛犊的教训,亚伦并没有敬拜别神,但却以金牛犊来代表神,这件事使神大发烈怒,切不可干犯神的烈怒。

 

 

 

资料来源:

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教会历史 第10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 第12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