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一

2017-11-05 21:05:34 张叶平 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人是一种很特殊的活物,我们与动物不同的其中一点在于:我们有历史观念,这是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历史是一种背书,使我们认知自己身份的一种背书。就像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这三个字的背后有五千年的历史做为背书。照样,你是一个基督徒,你的背书就是两千年的教会历史。如果不了解历史,你的信仰是肤浅的,因为基督教的信仰是历史性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在历史中传承,也是扎根于历史。如果说详细点,你是改革宗长老会的信徒,那请问你的信仰家谱是怎么样的?

  教会历史系列一

 

 

引言

人是一种很特殊的活物,我们与动物不同的其中一点在于:我们有历史观念,这是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历史是一种背书,使我们认知自己身份的一种背书。就像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这三个字的背后有五千年的历史做为背书。照样,你是一个基督徒,你的背书就是两千年的教会历史。如果不了解历史,你的信仰是肤浅的,因为基督教的信仰是历史性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在历史中传承,也是扎根于历史。如果说详细点,你是改革宗长老会的信徒,那请问你的信仰家谱是怎么样的?

唐朝的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这样的重要,做为一个基督徒,我们要认识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有对我们的激励,也有对我们的警戒。

但是一说到教会历史,通常我们会怎么表现出来呢?有些基督徒可能会这样概括教会历史:保罗死后,福音真理就失传了,教会也开始四分五裂。直到很久以后,马丁路德出现了,教会才得以复兴起来,然后大量宣教士差派出去传教。后来传到中国,我祖上信了,然后到我这代。这样的说法并不算错,然而教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事,显然不止这些。

另一种对教会历史的认识是这样:上学的时候,室友向我传讲了耶稣,后来我也信了。可是我并不关心历史,也没读过这方面的书,我只知道2千年前耶稣替我死了,如今我死后就能上天堂。至于从耶稣死到我信耶稣之间发生了什么,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

第三种对教会历史的认识是这样:使徒们建立教会后在各地宣教,然后罗马帝国各种逼迫,到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教会就堕落了。 再到马丁路德改教,然后外国人到中国宣教,我的祖先信了,传到我这。

这三种对教会历史的说法并非杜撰,我也听过其他一些不同版本。难道教会历史除了保罗,马丁路德还有我们家人得救之外,就没有别的吗?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属灵的传承远比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重要得多,毕竟遗传学意义上的传承只能延续几十年,而属灵的传承却要持续到永远。

 

一、为什么学习教会史

在讲之前,要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教会历史呢?

这似乎是个问题,历史是过去事件的记录,但过去不等于过时。

1对我们今天来说,教会历史有独特的价值,我们的信仰不是在真空中传递,而是在历史中传承,可以说基督教就是历史性的宗教。

2而圣灵在历史中护理,使我们看见历代的众圣徒是如何正解圣经,并且在面对危机和逼迫时,是如何解释圣经、运用圣经的,这使我们避免在解经时受时代和处境的左右。

3教会历史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教会犯过什么错误,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4历史让我们看到,尽管神的百姓常常向神行悖逆的事,神仍然存留他的教会;尽管信徒常有严重的罪污,神依然使用他们。

5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内部在信仰和传统方面出现了许多差异。学习教会历史能帮助我们厘清现今基督教各教派之间的差异所在,并能分辨出哪一教导最符合圣经。

6了解历史也使我们能够将当前的发展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这常能让人看到,很多错误都是换汤不换药。这就意味着,今天的许多异端并不是新的发明,不过是以前有过,如今再现的东西,教会透过历史的帮助,很容易对付它们。

7历史造就现在。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

8今天,很多基督徒所在的国家仍然反对基督教,逼迫基督徒。看到过去许都基督徒都曾受过逼迫,但最终还是得胜了,今天的基督徒会很受鼓舞。

 

二、历史的局限

但我们也要明白一点,历史也是有局限的。与学习圣经相比,学习教会历史时我们应记住它有哪些局限性:

1教会历史不是救赎历史,因此我们不能拿教会历史与圣经相比。历史文献与圣经中的历史不属同类范畴,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无误的,只有圣经的历史才是无误的。

2我们知道神掌管万事,但历史记载不是圣灵所默示的,因此它是一种描述而非命令。我们记录人的行为,不能认为它们都是神所认同的。我们观察并从中学习,但也必须时刻思想哪些事违背了神的话。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但我们不可把“历史就是这样说的”当作挡箭牌,似乎历史是终极权威似的。

3我们可以使用的资料是有限的,因此印刷术是 15世纪中期才发明的,在那之前,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使大量可靠文献都流失了。

 

三、新约教会的诞生

1. 亚伯拉罕和万国

根据圣经记载,神从伊甸园时期就开始聚集他的子民。从创世纪第 12 章中我们得知,大约公元前 2000 年,神把亚伯拉罕从万民中分别出来,并藉此晓谕说,他的长远目标是要使地上的万族因亚伯拉罕得福(创 12:3)。神所应许的救主要从亚伯拉罕的后裔中而出,他不仅要作亚伯拉罕后裔的救主,也要作世上万国的救主。

因此我们说,主耶稣的降世翻开了教会历史的新篇章。教会不再是从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以色列人中招聚了。时候已到,教会要从万国中被招聚。在使徒行传18节说,主耶稣告诉他的门徒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自从圣灵在五旬节浇灌下来,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五旬节那天,许多人都听到有人用他们自己的方言传讲主耶稣,教会崭新的普世性特征从那时就开始了(徒 2:1-13),福音信息将由耶路撒冷向外传播。

 

2.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可以把基督信仰的传播比作是扔进池塘里的一颗石子,不断向外荡漾起层层波纹。但是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它更像是一颗被扔到岸边的石子,引起了以半圆而非整圆型扩散开来的波纹。福音的纹波是从耶路撒冷开始不断向西扩散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向东扩散的,甚至进入了中国西部(6-10 世纪),但这一部分却孱弱无力,还未形成气候就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福音传播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其传播特点也同波纹荡漾一样,当新的区域经历巨大改变之时,最初受福音影响的区域可能只剩下了些许波纹。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福音在亚洲一些地区正被更多的人接受,但在曾经是基督教中心的西欧等地,基督教的根基正在瓦解。

 

3.三层波纹:犹太地、撒玛利亚和地极

从使徒行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福音效应的开始:这卷书以众使徒在耶路撒冷开始,以使徒保罗在罗马结束,因此可以概括为“从耶路撒冷到罗马”。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层扩散的波纹:

第一层是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了犹太全地。这是最平静的一层,因为福音只是在犹太人中间传开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小看犹太人认信耶稣一事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认耶稣为主被人看成是弃绝犹太教,会招致整个犹太社会的弃绝。

第二层是福音传给了撒玛利亚人,公元前 722 年北国被掳之后,亚述将其他民族从别处迁至撒玛利亚与当地人混血,这些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世代为仇。我们从使徒行传第 章可知,信徒受到逼迫,许多人离开了耶路撒冷,其结果之一是腓利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很多人就信了;圣灵也特别浇灌下来,证明他们被接纳进入教会。

第三层也是最大的,是福音传给了外邦人。“外邦人”一词是用来描述一切非犹太族群的。使徒行传第 10 章告诉我们,主耶稣用异象使彼得铭记,福音也当传给外邦人。彼得最终到了百夫长哥尼流家中。圣灵再次浇灌,证明外邦人被接纳进入教会。

从使徒行传1120节中我们了解到,正是在安提阿教会,信徒们开始对外邦人传福音,向他们宣讲主耶稣的好信息。后来,安提阿教会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向外邦人传讲福音。使徒行传的其余部分记载了保罗的宣教旅程、他最后入狱以及去罗马的旅程。在罗马,保罗虽然被囚,但仍然可以自由地传讲福音。

福音的第三层波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它显明了耶稣是全世界的救主,也显明了福音并不受限于犹太文化。外邦的基督徒无需接受犹太人的习俗。福音也可以在希腊文化中兴旺发展,既无需对福音信息进行删减,也无需对希腊文化进行全盘否定。使徒行传只涵盖了 30 年左右的历史,但却足以说明福音已经开始传向万国了。

 

4.决定性时刻:耶路撒冷陷落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提到的历史在圣经中都有据可查。现在要讲圣经没有提到的,但在教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件事,即公元 70年耶路撒冷陷落。

耶路撒冷陷落和圣殿被毁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一系列争斗的最终结局,主耶稣之前已经预言了这事(太 24:15-25)。住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地的信徒逃到了约旦河东面称作低加波利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佩拉城。

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原因有几个:

首先,它使基督教与犹太教完全分离开来,罗马人起初将基督教看作是犹太教内部的一个派别(徒 24:51428:22),但现在基督教显然与犹太教不同。

其次,它也使教会不再依附于耶路撒冷和圣殿。当时的犹太信徒仍然参与在圣殿中举行的旧约礼仪律,比如保罗仍然去圣殿行洁净的礼(徒 21:26)。耶路撒冷的陷落决定性地结束了基督徒对旧约时代预表礼仪的参与。

第三,耶路撒冷的陷落在基督徒转向在礼拜天敬拜一事上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早期的犹太基督徒仍然非常看重安息日,守安息日是犹太人的标志之一,在礼拜天进行崇拜使基督徒与犹太人有所区别。

当基督徒不与犹太人一起反抗罗马人的统治时,教会在罗马政府的眼里开始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组织。尽管教会明显是根植于旧约的基础之上,但现在它开始显明自己的特征,人们不再因为它的犹太性,而是因为它认耶稣基督为主而认识它。

当基督升天后的十年间,基督教会向西扩展的趋势初露端倪。教会是从犹太人开始的,但很快就传到了各族各方。耶路撒冷的陷落是教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基督教有了不同于犹太教的独特特征,大多数基督徒也开始来自外邦人。基督教会不再是犹太性的,而是以承认耶稣是主为特征,不再因种族性而联合,而是因同在圣灵中、信仰一致而合一。

 

四、福音广传的原因

1.环境因素

我们看这张第一世纪福音传播的范围图,这是大概的样子,实际上范围比这更大。福音之所以传播如此之快,是有各种原因的,这也是神特意预备的。

首先,神为福音传播特意预备了这样一个大帝国,罗马军事的强盛使得国内没有战争,建设了桥梁与纵横的公路网,安定了海盗出没的海域,使航海旅行海运贸易成为当时最通行事;它也保护了它的臣民,使他们免于强盗及暴动的扰害。并且有统一的语言——希腊语所以保罗在罗马帝国内到处传讲福音时,可以用希腊文与听众沟通。在传道旅程中,保罗向犹太人提及旧约经文时,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这旧约译本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译本。
其次,希腊哲学使许多人对他们所认识的神产生怀疑,以致逐渐将各种神秘怪异的活动视为神话传说。民间的神早已名誉扫地,但罗马官方仍然鼓励这种地方性的宗教,主要是利用宗教来减少平民的造反。至于罗马的国家宗教,则纯以政治为目的,并不能为烦乱的心灵提供真实的安宁。这一切带给人类的,不过是信仰和道德的真空,并不能造福世界。所有这一切条件都有利于福音使者的工作,使基督的使者可以沿着罗马帝国为军事目的所建的大道,把福音传到全世界。

 

2.信仰因素

十八世纪一位非常有名的史学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写了一本史学巨著,就是有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这本书中,他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发展,说明基督教在当时文化转变中的重要性。吉朋本人虽对基督教相当敌视,然而在讨论基督教的扩展时,也不能不惊叹初期教会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劲。他认为教会之所以能成功地将福音传开,有五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基督徒对于他们所信的有一种极度的狂热。基督徒一改以往犹太教的狭隘思想,不再坚持犹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将救恩普泽于万民,并且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然而,他们却绝不妥协、绝不放松地坚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执著连马可.奥勒流大帝也觉得不能接受,他认为基督徒最为可憎,对社会、文化最坏的影响,乃在他们太固执。他们不留余地的弃绝异教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在过去,信奉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动不一定对整个人的生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信仰完全改变、占据他们的生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们的命,叫他们重新再活过来。于是"悔改"的观念第一次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出现。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不怕与众人不同。亦因这缘故,他们信仰的内涵,生活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鲜明,绝不混淆。这样鲜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择。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传福音的热忱上,也是使人惊叹不已的。在新约,我们看到使徒领着一些信徒东奔西跑的去传,传福音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在《十二使徒遗训》中,我们看到当时很多平信徒放下他们的产业,成为巡回布道者,完全以传道的事为念,生活则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应。第三世纪中叶的教父俄利根说:"基督徒尽他们所能,将福音传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为他们的事业,从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领人归主,……许多时候他们连最起码生活所需的供应也拒绝接受。"当时很多的教会领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布道者,例如坡旅甲(二世纪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传道者;又如爱任纽主教,为了更有效的向不同的人传福音,他毅然学习多国语言。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基督徒对主耶稣再来的等待,极度的恳切。这种生命态度在当时非常重要。当时政治动荡,罗马帝国内部分裂,政治暗杀频生,而外敌的侵扰也越来越多,因此当时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觉。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来的心态中生活,一切的动乱,反成为主再来的一些征兆,叫他们更殷切期待。正因他们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间的苦难,他们都能坚忍。结果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们的生命力,真是强得惊人,就是面对死亡他们也不惧怕。他们在等待将来的审判和将来的奖赏中生活,叫他们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劲,于是在与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显得有极大的生命力,这对非信徒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第三个原因,他们仰赖圣灵的能力,在世人当中行神迹奇事。先知的讲论,方言的恩赐,治病、赶鬼的能力,在他们当中是非常真实的。连敌视基督教的吉朋也觉得,失去这种神迹奇事的体验是教会一个很重要的损失,他带着讽刺的口吻对他同时代的基督徒说:"初期教会的神迹异能,在许多世纪以来已经在教会中确定地位,但在最近这些年代,却备受攻击;虽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坚信神迹异能,我们的神学教授却视之为基督教信仰的绊脚石。"这段讽刺的话对于我们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第四个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过着极度圣洁严谨的生活。这种生活的见证,对于他们的邻舍真是既直接又具体。当时教会对于申请受洗加入教会的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十二使徒遗训》,我们看到他们对慕道之人的教导,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练上。慕道者的操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除旧恶;第二阶段是学习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参与的活动上,完全顺服基督的教训;第三阶段则操练守望、警醒、祷告;第四个阶段操练站立稳固,抵挡试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领导的教会中,一位慕道者要经过三年这样的操练课程,才被接纳加入教会。由此可见初期教会对信徒的生活持守着多么严谨的态度。
第五个原因,便是基督徒相爱的团契生活,对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当时的教会没有什么有形的组织和架构,但信徒们却紧密相连,彼此相顾。在他们中间,一切社会制度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消除了,奴隶与主人在教会内完全平等,富有的与极贫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爱筵。在彼此扶持、鼓励中。他们更能抵受外来的种种压力;反过来,外来的压力只会叫他们更加团结。
除了以上五点原因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原因,例如信徒对邻舍的关怀,是很有力的见证。有些信徒信主之后,将一切的产业变卖,分给贫穷人;教父巴西流和安波罗修都是极富有的人,他们为了照顾受饥荒灾害的饥民,便将自己所有家业变卖。有些信徒为了照顾一些极度贫穷的人,宁愿自己禁食,把所余的分给他们。这样对别人舍己的关怀,就是敌视基督教而企图复兴罗马异教的罗马皇帝犹利安也感到惊异;因此他认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诀是在于基督徒对人舍己的爱,而罗马异教的失败,乃在于对人缺乏关怀。他写信给他手下的大祭司亚撒基雅时说:"那些不虔不义的加利利人,不单喂养自己的穷人,竟也喂养我们的穷人,而我们自己的穷人竟得不到我们的照顾。"他于是吩咐亚撒基雅带领他的属下信徒效法基督徒爱人的榜样,以求扩展异教。为此目的,他赐下三万斗谷粮给亚撒基雅,作为周济穷人之用。
在这里我还可用一件事例来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实践舍己爱人。史学家犹斯比记录了狄尼修对主后二百六十三年亚历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场瘟疫随战争而来……我们大多数的弟兄表现了极度的仁爱。他们互相鼓励,勇敢无惧地探望病者,照顾、服侍他们。他们甘心染上邻舍的疫病,受他们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顾病者时得病死去……反过来,外邦人便很不同,他们撇下那些初现病症的人,就是至亲,他们也弃而不顾。"基督徒如此仁爱的表现,对于未信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感染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基督徒愿意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舍弃生命,这种坚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严肃的考虑他们所信的是否真实。一个愿意以生命来坚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能轻易地置之不理的,他们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这种以生命作保证的信仰所感动,归信基督。

 

 

 

 

张叶平

2017-8-29

资料来源:以上引用的资料因编排有改动

简明教会历史——科尼什

基督教发展史新释——余达心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

教会历史——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