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二十二 加尔文改革的影响和敬拜教导上的贡献

2018-09-24 21:34:09 张叶平 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教会历史系列二十二

加尔文改革的影响和敬拜教导上的贡献

回顾
上次我们讲到宗教改革里一位重要的人物——约翰加尔文,提到他的生平,也提到他路过日内瓦时被法勒尔的软磨硬泡加威胁下,截留在日内瓦帮助改革教会。也提到加尔文所写的一封《答沙杜里多书》,这是一封回复红衣大主教的书信,提到改革争论的焦点与不同。也提到加尔文写过一些小册子和他的钜著《基督教要义》,加尔文不仅仅改革了教义,也改革了当时的教会治理模式,与当时的主教制有所不同——即众长老治理的模式。
今天我们再看加尔文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他在敬拜上

教会历史系列二十二

 

加尔文改革的影响和敬拜教导上的贡献

 

回顾

上次我们讲到宗教改革里一位重要的人物——约翰加尔文,提到他的生平,也提到他路过日内瓦时被法勒尔的软磨硬泡加威胁下,截留在日内瓦帮助改革教会。也提到加尔文所写的一封《答沙杜里多书》,这是一封回复红衣大主教的书信,提到改革争论的焦点与不同。也提到加尔文写过一些小册子和他的钜著《基督教要义》,加尔文不仅仅改革了教义,也改革了当时的教会治理模式,与当时的主教制有所不同——即众长老治理的模式。

今天我们再看加尔文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他在敬拜上的教导。

 

 

引言

在讨论宗教改革的另一个方面之前,我们有必要说一说宗教改革时期为什么如此受关注。那是因为它是教会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之一,它对教会在其后数百年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重要性上,这一时期可以与第4世纪相媲美——在第4世纪,教会藉着《尼西亚信经》确立起了三一神论。第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教导和具体做法回归到早期教会时的样子。改教者不仅坚持早期教会的信经,还经常引用初代教会领袖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立场。唯有了解16世纪教会的发展,我们才可能明白今天基督教会的现状。

之前我们已经提过,约翰加尔文是宗教改革重要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重要性与第 4 世纪的奥古斯丁不相上下,这一点在16世纪就已经显明出来了,因为他的教导在当时就具有国际影响力,在当时影响了苏格兰、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宗教改革。许多人在都想寻求日内瓦加尔文的带领,而许多在日内瓦接受教导的人纷纷回自己的祖国去实践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加尔文的影响力清楚地体现在各国拟定的信仰告白中,也体现在后来出现的教会管理仪文中。以后会稍微提一下几个有代表性的信经和教会管理仪文,以了解加尔文的影响。这次会提到加尔文在其他各国的影响,以及规范了教会的敬拜流程。

 

一、对西欧的影响

1.法国的影响

公元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在日内瓦开始工作。也因着这本书,法国的改教运动接纳了加尔文,成为他们的领导者与组织家。

在此之前,法国的改教运动早已因路德等人的著作赢得无数跟从者;等到加尔文定居日内瓦开始以法文,依照法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改教运动的理想,这运动开始更深入。加尔文比前人更会表达思想,他同时提供了确定的组织体系、清楚的教义内容、崇拜方式及教会管理制度。
没有多久,在巴黎就有了组织完善的教会;为了避免受逼迫,信徒们秘密地在私宅中学行小组聚会。到公元1559年,法国全地出现了无数复原派教会。据可靠统计,当时将近六分之一的法国人是复原派信徒,甚至一些重要人物也加入了改教运动。
公元15595月,法国复原派教会在巴黎召开一次大会,议决采用加利亚信经(Gallic Confession)为信仰内容。

这次大会也将法国的复原教会依全国性规模组织起来;在这方面,加尔文再一次提供了组织的范本:全国被分成几个区,在特订的时间内,每个区内的各教会派牧师及长老聚在一起开会;全国性大会,则由全国各教会派牧师及长老出席。
过去法国的复原派信徒有时被称为路德派,有时被称为加尔文派,直到此时,才正式被称为历史上的名称——格诺派(Huguenots)

 

2.荷兰的影响
在德国、法国为改教运动铺路的各种力量,也在荷兰进行。只是荷兰本身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组织,称为共同生活弟兄派,这些弟兄如何改善教会,公开传道,并设立好学校,提供基督教教育。
路德的著作及英勇的榜样,早已在荷兰家喻户晓,许多人因此跟从路德。但荷兰的改教运动却比法国的更零乱,时间上拖延更久;参加改教运动的,有些是路德派、有些是慈运理派、还有重洗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仍没有一位领导者。

公元1536年,当基督教原理一出版,法国立刻有了转变;但荷兰却延迟到1550年,才开始感受到加尔文思想的冲击,而这思想立刻赢得胜利,使路德派、慈运理派、重洗派都退到后面。以前,荷兰的学生们到威登堡去就读路德的大学;现在,他们前往日内瓦就学。渐渐地,这些跟从慈运理及加尔文的复原派信徒被称为改革派(Reformed);他们与路德在圣餐的看法上不同,同时认为他们将改教运动带到更高境界。所有持改革派信仰的复原教徒都极爱、也极尊敬路德,因他勇敢地开始这项脱离罗马教会的奋斗,但他们仍以加尔文为属灵父亲,而非路德。
荷兰教会也写了一份信仰说明。公元1561年,德布利(Guido de Bres)拟定了一份信条,称为比利时信条,也叫荷兰信条三十七信条。两年后,达斯诺将海得堡信仰问答译成荷文。这份信仰问答原来以德文写成,由海得堡大学教授乌尔努斯和官廷讲道师俄利维亚努合写而成,它也成为荷兰改革宗教会的信条之一。达斯诺又将日内瓦诗篇集译成荷文,在荷兰改革宗教会内,广被使用。
在这期间,荷兰国王查理五世一直在逼迫复原教信徒。由于逼迫激烈,在荷兰境内无法安全开会,他们只得离开自己的国家,于公元1571年,前往东弗立斯兰靠近德国边界的姆丹城(Emden),在那里举行宗教会议,在会中采用日内瓦方式制订了教会制度。藉着信条、诗篇集及教会制度的采纳,完成了荷兰改革宗教会的大部份组织,并把教会稳固地建立起来。

 

3.对苏格兰的影响

改教期间,当时的苏格兰是个穷国,又在无能的国王及封侯管治之下;封侯之间经常交战,教会圣职人员可能比任何其它国家更腐化。

在德国所发生的新鲜大事,随谣言传到了苏格兰。一些年轻的苏格兰人开始前往威登堡访问路德的大学;他们回去时,把路德信仰的种子撒在自己的国土上;也有人将路德的著作带回分发;丁道尔与科威对勒(Coverdale)的英译圣经,也流传起来;就这样,早期苏格兰复原派信徒在私人家中开始了崇拜与教导。

 

像在法国和荷兰一样,在苏格兰加尔文的影响也渐渐超过了路德。这段从路德主义转向加尔文主义的过程,是藉着魏沙特(George Wishart)的影响而来,然而诺克斯(John Knox)却注定成为苏格兰伟大的改教者。
诺克斯于公元15051515年间出生于苏格兰,他受完大学教育后,被封立为神甫。公元1547年,法国舰队占领圣安得烈,诺克斯与其它人一同成为俘虏。有19个月之久,他艰苦地做军舰厨房里的奴隶,每天在又臭又热的法国舰上忙碌工作,有时还遭到鞭挞,经常有人烦扰他,要他向马利亚的像祷告。
被释后,诺克斯前往英国五年。在那儿,他帮助大主教克蓝麦(Cranmer)起草四十二信条,这就是英国复原教会所采用的信条。克蓝麦又指派诺克斯与其它几位担任御用牧师,分别前往英国各地,教导圣职人员和百姓改教运动的目的和原则。
离开英国后,诺克斯前往日内瓦。在那儿,他深受加尔文的影响,而采纳了加尔文的全套体系。公元15558月,他回到家乡苏格兰一段短时期。苏格兰复原派渐渐成形,诺克斯不断从日内瓦给他的同道们提供消息。公元1557年,复原派领袖们拟定了一份信约,叫做苏格兰第一信约。他们发誓尽全力促进神的话在信约的保护与约束下,改革派教会公开地建立起来。当时他们深感需要诺克斯的帮助,恳请他日内瓦回来,诺克斯于公元155952日回到苏格兰

 

诺克斯回到苏格兰后,改教运动就全面展开。公元1560年,苏格兰国会宣布改变宗教;以复原教取代天主教而为国教;并采纳大部份由诺克斯所写的加尔文派信条;教皇权柄及所有天主教高级职员的管辖权,一概取消;并禁止举行弥撒。
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守这个真宗教;传道人由政府付薪;教会不管政治,除非遇到有关宗教生活或仪式方面的事。
在当时教会与政府的关系仍保持教皇时代的情形:在属灵的事上,教会高于政府;在属世的事上,政府高于教会。唯一的改变是,诺克斯取代了教皇的地位。过去是复原派信徒受压,现在是天主教信徒被压。这个教会与政府关系的观念,也成为比利时信条第三十六条的基础。

第一次苏格兰大议会于公元156012月召开,1月,他们向国会提出教会管理法规第一集。这本法规将加尔文在日内瓦所行的教会制度应用到苏格兰全国。在每个教会中,由一位牧师及数位从会友中选出的长老组成集会;小地区的教会会议称为长老部,由各教会牧师代表及长老们组成;大区域的会议称为议会,由各地区牧师代表及长老们组成;全国性的教会会议称为大议会,由来自全国各教会的牧师代表与长老们组成。
在崇拜方面,诺克斯又写了一本公用仪式书。这本仪式书是以日内瓦英国难民教会的礼拜仪式及加尔文所编的仪式为蓝本,崇拜内容包括:祷告、读经、讲道、唱诗与奉献。书中也包括在各种情况的祷告文,但仅为祷告的示范,并不强迫使用;在祷告上,仍给信徒许多自由。
加尔文在日内瓦组织的教会有极大影响力:它成为法国预格诺教会、荷兰改革宗教会及苏格兰长老教会的楷模。两年后,诺克斯死于1124日。

 

二、宗教改革前的敬拜

教会所信奉的和教会的敬拜方式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教导说人是藉着参加圣礼得救的。忏悔礼就是一个例子。教徒必须去向当地的神父承认自己的罪。神父可以宣告这人罪得赦免,条件是他要作一些祷告,或做一些善事,或捐一些钱。这种做法与售卖赎罪劵(大赦证明书)有关,这也是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人藉着参加圣礼而得救的观点也体现在圣餐上,天主教把圣餐变成了一种献祭仪式。他们说圣餐中的饼和酒不是象征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当神父说“这是我的身体时”,饼和酒就真的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天主教将圣餐变成献祭也体现在另一件事上,那就是他们把讲台前的圣餐桌称为祭坛。人们来参加敬拜,能做的就是看神父例行公事,外加领一块据说已经变成基督身体的饼。

除此之外,教会的各种仪式都是用拉丁文进行的,拉丁文逐渐变成了一种“神圣的语言”。大多数人都听不懂拉丁语,这给整个敬拜过程增加了一些神秘和魔幻的色彩。神父能用拉丁语说我们主设立圣餐时所说的话,所以在有些人眼里,神父就像魔术师一样。

总之,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敬拜过程中所关注的是神父在祭坛上做的事,并藉着那所谓变成基督身体的饼而领受神的恩典。百姓是不能喝这杯的,他们只能在一边看神父们喝这杯,教会的敬拜仪式反映了教会的教义。

 

1.敬拜的归正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教会重新教导因信得救的真理。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又说到,信道是从听道来的(10:14-17)。教会重新强调因信得救,又强调福音的传讲,这使得教会的敬拜形式发生了改变。由于教会开始重视福音的传讲,因此牧者讲坛上所传讲的信息成为敬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改教者都在敬拜中忠心传讲福音的信息。

我们从一本书的序言中可以看到加尔文在归正教会敬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本书包括了祷文、诗歌以及圣礼和婚礼上使用的仪文。它于1542年问世,但下文中所提到的序言出自1543年的那个版本,当时,加尔文又在忙日内瓦教会的改革工作了。

加尔文在序言的开篇就说,基督教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坚持参加信徒聚在一起的敬拜,无论是主日敬拜,还要在周间荣耀神、侍奉神的聚会。信徒参加敬拜很重要,听懂所传讲的信息也很重要。对于参加罗马天主教敬拜的人只能旁观这一状况,加尔文回应道:神完全不想把对他的敬拜变为供人观看的娱乐活动。加尔文反对那种所谓人可以在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从祷告和仪式中获益的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心受感动,悟性被光照,才可能真正敬拜神。他说,人若要从圣礼受益,就必须“明白圣礼的内容、意义和目的”。

加尔文接着说,敬拜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就是讲道、祷告和圣礼。他认为讲道的必要性无需多说,因为这是不证自明的;祷告必须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用拉丁语进行——这与宗教改革时期新一轮的圣经翻译工作是呼应的。在此前的数百年中,教会一直禁止翻译圣经,这使得百姓始终不能读懂圣经。

这篇序言接着讲到了敬拜过程中该如何举行圣礼的问题,教会必须对圣礼加以正确说明,否则会生出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来。

虽然序言中没有提及,但加尔文是鼓励常常分领圣餐的。他刚到日内瓦时,教会每年只有三次圣餐,分别在复活节、五旬节和圣诞节举行。他提议每个月一次,但他没能说服别人。后来,教会在五旬节和圣诞节之间增加了一次,所以圣餐由一年三次变为四次。加尔文很希望人们能能被说服,从而每个月举行圣餐。

在综述了什么是正确的敬拜方式,说明了敬拜过程中要使用人们听得懂的语言,以便人们积极参与之后,加尔文接着论到了一个主要问题——祷告。这占据了他整个序言一半的篇幅。他说有两种祷告方式:一种是单单用语言来祷告;另一种是唱诗祷告。

加尔文认为,会众唱诗是敬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认识到,“唱诗大有能力、富有活力,能感动人心,使人火热,以至激情澎湃地向神祈祷,并赞美他。”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所唱的诗歌不是轻浮的,而是庄重的、庄严的。”加尔文还说,在餐桌旁、在家里娱乐时唱的歌和在教会敬拜中、有神和天使同在时唱的诗歌是截然不同的。

加尔文在解释音乐的重要性时强调教会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非常谨慎,他说,世上几乎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影响人的道德观。他还说,经验告诉我们,音乐在打动人心这一点上具有超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这说的不仅是旋律,也是歌词。旋律会使坏的歌词更深入人心。

然后,加尔文解释了这本书中为什么包含着一些诗篇的内容。他引用了奥古斯丁所说、自己又非常认同的话:

 “没有人唱的歌配得上颂赞神,除非这些歌是从神那里领受的。因此,即使我们仔细查找、四处搜寻,也找不到什么歌比圣灵藉着大卫启示出来的诗篇更适用于敬拜了。”

加尔文在序言的末尾强调说,唱诗敬拜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要发自内心就需要先理解”。所以,一个人唱诗必须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这也正是人唱歌与鸟唱歌的不同之处。对加尔文而言,牢记诗歌的内容也很重要。

唱诗需要发自内心,还需要理解,这就对诗歌的旋律有要求。加尔文说,旋律必须适于体现出神的荣耀这一主题,所以应该是庄重、庄严的。在《基督教要义》一书中(卷三2032节)也谈到了这一点。他写道:“我们要很小心,否则就会更专注于旋律,而不是歌词的属灵含义。”在这一节稍后的部分他又说道:“只为悦耳而作的歌曲是与教会的庄严气氛极不相称的,只会激怒神。”

强调颂唱诗篇是加尔文的另一个独特贡献,路德也强调唱诗,但他喜欢赞美诗。加尔文鼓励音乐家们将诗篇的内容改成有韵律的歌词,并赋予它们合适的旋律,使之成为适合会众合唱的诗歌。这些诗歌收录在一起就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日内瓦诗篇集》。这本集子中所收录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歌词基本就是诗篇这整卷书,而其旋律是为传递相应经文中包含的信息服务的。

 

2.敬拜流程的归正

加尔文讲到敬拜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讲道、祷告和圣礼,他围绕这三部分制定的敬拜流程被世界各地的许多教会采纳并沿用至今。1542 年日内瓦所采纳的敬拜流程如下:

1.用诗篇第124篇第8节的经文宣告信仰

2. 呼召认罪、作认罪的祷告

3. 唱一首诗篇

4. 祷告求圣灵赐悟性

5. 读经、讲道

6. 祷告并解释主祷文

7. 分领圣餐:祷告、讲解、分领圣餐

8. 唱诗

9.以民数记第 6 章第 24 节的经文祝福会众作为结束

 

仔细看受加尔文影响的教会的敬拜流程,我们会发现,这些教会并不是认为这一流程绝对不能作任何改动,而是认为它是值得效仿和采纳的;它不繁琐,有利于突出讲道的重要性;它要求参加敬拜的人全神贯注,这样的敬拜才能进到心里去;它也要求会众能跟上祷告,并参与唱诗。

正是在加尔文这套简单的敬拜流程的影响下,扎根宗教改革教导的国家中出现了一些改革举措,荷兰就是其中之一。在荷兰,那些认同宗教改革教导的人几次到教堂里去摧毁其中的像和其他装饰,有些人甚至砸了教堂里的管风琴,认为真正的敬拜应当是清唱的。路德对乐器伴奏一直持宽松的态度。受加尔文影响的教会大多在几百年之后才重新用管风琴伴奏,有些教会至今仍然清唱,认为这是对信心的考验,不过大多数教会在会众唱诗时都已经重新使用乐器。

 

结论

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影响是极大的,以至于仇敌攻击他为日内瓦的教皇、独裁者,他的影响遍布欧洲,也影响了后来的北美。

另外,加尔文在敬拜程序上的改革反映出了宗教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原则,宗教改革重新强调因信得救,这就要求教会传讲神的话。加尔文和其他改教者改变了原来的局面,使参加敬拜的人从被动地观看,神父用听不懂的语言主持各种仪式变成能积极参与敬拜,他们得认真地听。在敬拜中听懂讲道、祷告,理解圣礼的内容、意义和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加尔文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去掉了敬拜流程中的繁文缛节,使之回到了初代教会时的状态,他在这方面的改革比路德的要彻底。

加尔文最大的贡献可能要算重新强调会众唱诗,特别是唱诗篇了。在许多源于宗教改革的教会中,唱诗篇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了19世纪。从19世纪开始,有些教会用赞美诗和灵歌取代了诗篇。

加尔文虽然不是衡量真理的最终标准,但是他在敬拜方面的教导,尤其是倡导在敬拜中使用诗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在敬拜方面的教导让我们看到了合乎“信道是从听道来的”这一宗教改革思想的敬拜模式。

 

 

 

 

资料来源:

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二——教会历史 第6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 第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