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六
教会的挑战与危机
回顾
上次讲到教会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奥古斯丁,提到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论战的各位对手。可以说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奥古斯丁是最重要的一位教父,也是一位集大成者。同时关于基督神人二性一位格教义的纷争也是在这个期间确定下来的,在迦克墩召开了会议制定了迦克墩信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确保与救恩相关的教义正确无误的传承下来。
引言
教会历史不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实际上历史是非常复杂。我们之前讲的,大部份是教会历史中美好的一面。我们看见那从天而生的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向内、向外都不断成长。我们看见教会在血腥的逼迫中屹立不摇,终于胜过异教,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与此同时,教会中也发生许多令人心痛的事,教会应当忠实地记载史实,不论是教会的胜利还是教会的失败,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
教会历史学家祁伯尔说,最初几百年间潜入教会的错误教导和实践,主要原因是异教的影响,特别是在基督教成为受罗马帝国保护的宗教之后,异教世界的行事方式开始影响教会的教导和实践。
对于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更仔细的考察,这不仅仅指异教对教会的影响,也包括教会在不同于其起源地的文化环境中当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当如何在新的文化中开花结果。尽管这一时期教会中出现了许多可疑的教导和实践,但它同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不可对此视而不见,这一巨大成就即是:基督教从原先的犹太文化背景成功地移植到了希腊罗马文化之中。
这只是基督教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的初次尝试,基督教学者安德烈华斯(Andrew Walls)称之为基督教的“移植原则”,意思是说,基督教能够在适应新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纯正的福音信息。在他看来,福音的中心内容是:敬拜以色列人的神,承认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相信神在信徒中做工,信徒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正是这种适应新文化的能力,表明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它不受文化的限制,能够对所有文化中的所有人说话。接下来我们看这一点在最初的几百年间是如何发生的,又看到它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重复发生的。
另外教会也在这段时期因为实践的原因,加速腐败,这是我们当警惕的。
一、圣经背景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宗教和文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信仰某种宗教意味着属于某种文化。改变宗教则常常会引起文化的改变,所以改变宗教常常是痛苦之举,但基督教并非如此。
从新约的使徒行传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教会已经认识到基督教并非与犹太文化捆绑在一起。在这一方面,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使徒行传第 10 章。这一章记载说,彼得在异象中看到有一物从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里面有各样洁净、不洁净的活物。有声音告诉彼得吃这物,可他拒绝了,因为根据摩西的律法,那些动物是不洁净的。这个声音对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 10:15)。之后来了三个人,是罗马的一个百夫长哥尼流派来的。彼得对哥尼流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 10:34),这表明他明白了神的信息。这并不是神第一次向教会显明福音是为万国而不是只为犹太人设立的,但人却是刚刚开始理解这信息,刚刚开始认识到基督信仰不仅仅是赐给犹太人的。
但有一点那时尚不清晰:接受福音是否需要接受犹太文化,明白这一点尚需时日。先是安提阿教会对此发展做出了贡献,那里的信徒向希腊人传讲基督(徒 11:19-21)。后来,使徒保罗在其宣教旅程中也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他满怀喜乐地讲述众多外邦人如何归信一事也可看出这一点,这引发了使徒行传第 15 章所记载的争议。这段经文相当重要,因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早期教会是如何处理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张力。
问题是:外邦信徒是否必须接受犹太人所有的宗教行为,答案是否定的。在一封由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人共同书写、由保罗送出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徒15:28-29)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保罗之所以强烈反对信耶稣后还要行割礼,除了福音上的原因,还有文化上的原因。即:外邦人信了耶稣后还是外邦人,不需要先成为犹太人再成为基督徒。
因此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并没有立刻解决这一问题,早期教会仍然受到一些犹太人的搅扰,他们想要从根本上把外邦信徒变成犹太基督徒,甚至要求外邦信徒行割礼。从加拉太书可以看出,有些外邦信徒也愿意接受犹太人的习俗。保罗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外邦人要作基督徒不一定非要成为犹太人不可,福音并非仅仅仅局限于犹太文化中。
从福音书所用语言为希腊语也能看出,福音能传递到希腊罗马文化中。希腊语不是耶稣和使徒的母语,他们很有可能说的是亚兰语,但新约圣经又是用希腊语写成的,这就表明,并不存在某一种神圣语言,传播福音时可以使用任何语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语言也确实是文化的载体,语义是由文化塑造的。新约用希腊语写成一事说明福音可以在不丧失其中心内容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文化中、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播。这一点与伊斯兰教不同,他们认为阿拉伯语是唯一的神启语言,甚至认为把古兰经译为另一种语言的举动都是不恰当的。
使徒行传记录的一些具体事件以及希腊语的使用都表明,基督教可以在不失去其内容的前提下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认耶稣为主的希腊人还是希腊人,他们不必成为犹太人。他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会发生大改变,但他们仍然是希腊人,继续说希腊语。这就表明,基督教是没有界限的自由信仰,不受犹太文化的限制,耶稣真是全人类的救主,福音是关于基督的,不是关于犹太文化的。
随着基督教再次移植到别的文化中,这一过程也会重复出现。在每一次这样的过程中,基督教都会一方面从别文化中汲取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又改变这些文化。安德烈华斯在《教会历史中的宣教运动》一书中指出,到目前为止,教会总共经历了六个这样的时期,从第三到第五个时期,福音与西方文化捆绑在一起。但实践证明,把基督教等同于西欧文化这一举动阻碍了福音的传播。他把当前的时期描述为“跨文化传播”时期,福音再次摆脱了与其有千丝万缕的文化羁绊。
二、新的挑战
每当福音进入新的文化中时,都会面临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信徒在新的环境中会遇到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有作者总结说:“希腊哲学、罗马法律、东方神秘主义和精神思想以及星相学所带来的影响都使信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早期教会很快就遭遇了诺斯底主义,这就迫使教会与希腊思想和概念交锋。尽管使徒并没有直接陈明,但却间接了提到了这一问题,保罗在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信中强调万有都靠基督而立(西 1:17)。教会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福音当怎样在一个哲学和逻辑是文化一部分的环境中发挥其功用,教会学会了使用这一文化的语言和逻辑来严谨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导。
认识到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上次我们已经谈到了各种教义纷争,也学习了各次大会是怎样解决这些纷争的。这些大会所使用的语言是希腊语,各项信经以及对错误的反击也是用希腊式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指它们使用的语言是希腊语,也是指它们使用了希腊式的逻辑风格,常常使用圣经中无法直接找到的词条。这些信经是在希腊文化中、以希腊方式高举福音并为之辩护,这一方式与圣经不同,后者是神与其子民之间关系的历史性描述。
第二个挑战是,福音进入新的文化时需面对不同的宗教活动和习俗。使徒们在耶路撒冷会议后所写的信(徒 15),教导信徒不要沾染任何异教的神明;保罗也明明地晓谕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可既拜神又拜偶像,这样做是对神的背叛(林前 10:14-22)。
看着这些发展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人们努力撇弃旧宗教的内容时,原先宗教的形式却往往被保留了下来,并试图在基督教中重新得到恢复和使用。引用一位学者的话:“当代的基督教思想家对这个迷信的世界实在是太宽宏大量了。他们允许恢复旧时的宗教和异端,允许各样的所谓守护神灵及其日历充斥生活的方方面面神迹、异象、魔法、异梦和医治、对圣徒和圣人的崇拜遍行各处,而为了迎合人的口味,神话、传说和圣徒传记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人们试图保留旧的形式,并赋予它们新意。把敬拜古时众神的处所变成基督徒的敬拜场所以及制定基督教日历就是例子。比如说,圣诞节本是为了庆祝基督的诞生,但现在人们并不是因为基督在12月25日诞生而庆祝,而只是用有基督教色彩的节日替代了冬至而已。
正是这第二点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这种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基督教,因为很多外在活动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已。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尽管使用了新的词汇,但人们往往因看不到新旧之间的差别而继续保持原先的生活方式。同时人们也会以为,既然所有假宗教都是对真宗教的模仿,而所有敬拜活动都是对真敬拜的模仿,那么他们就可以赋予旧形式以新含义,我们需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识别。
三、腐化的迹象
从保罗的书信到约翰书信,以及启示录中基督向小亚细亚七间教会所说的话,已经可以看出教会开始有腐化的迹象。使徒时代约止于公元100年,接下来是使徒后时期教父们,从他们的著作中,清楚看到腐化现象已困扰教会;其后四百年,情况日益严重。
这里我要讲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第一到第四世纪的教会比较圣洁,成为国教后教会迅速腐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看新约书信就知道,使徒在世时教会就已经开始腐化,因为当时的人数较少影响力小,到基督教成为国教人数暴涨时,加上进入罗马文化中,这种腐化开始被放大,导致我们认为教会是在这个时候才腐化。就像同样都是贪污,村长贪污我们觉得没多少,而省长贪污就觉得特别多,差异在数量上。
因此当教会进入希腊罗马文化后,在实践中就产生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实践,罗马本身就存在大量的异教,因着基督教成为国教,大量动机不纯的人加入教会,结果也将异教的习俗带进教会。因着异教信仰有他们的献祭、祭司和祭坛。过不久,教会也有了献祭、祭司和祭坛;异教信仰有数不清的神及神像,过不久,殉道者和圣徒成为基督徒敬拜的对象(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早期教会有纪念圣徒的传统,但是后期这个传统变质为膜拜圣徒。),同时基督和马利亚的像也出现在教会中;异教信仰有许多迷信之事,过不久,这种迷信转移到十字架的碎片、圣徒和殉道者的遗物上。从圣经的原则来看,这些都是偶像崇拜的行为,教会也因此陷在罪恶中。
第二种实践,成为国教前,信徒以成为殉道士为荣,当教会成为国教后,殉道很难再发生。就开始产生了所谓白色殉道的苦修思想,并且许多异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侣,结果基督徒也开始有样学样产生了修道士及修女。虽然开始的动机是非常好的,要逃离罪恶的世界,每天过圣洁的生活。当修道士为了更圣洁而苦待自己,这种行为与圣经的原则违背,这是圣经禁止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
第三种实践,当异教徒停止对基督徒逼迫之际,几乎同时,教会展开了对异教徒及传异端者的逼迫。这时教会尚未使用死刑及酷刑,只是由基督徒皇帝禁止异教敬拜,并放逐传异端的人。甚至存在一些基督徒迫害另一些基督徒。亚历山大主教提阿非罗(Theophilus)曾设阴谋,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屈梭多模」(Chrysostom)放逐到偏远的小村里。奥古斯丁根据耶稣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3节中的一句话:「勉强人进来」而极力赞成逼迫的行为,这种观念为中世纪及改教时代的教会结出了逼迫的苦果。而圣经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已,这种对他人的逼迫是严重违背圣经。
总结
事实证明,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信仰。它始于犹太人中间,但当它向外传扬时,信的人不是靠接纳犹太习俗,而是靠相信耶稣基督而联合在一起的。福音不受特定文化的局限,而是能移植到不同的文化之中。在此过程中,福音在吸取文化中某些因素的同时也改变文化,这乃是与基督所做之工的性质一致的,即更新破碎的世界。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看到历史后来的发展之后,我们可以质疑某些做法。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福音进入新的文化中时,信徒无需弃绝自己的文化,只要进行区分和判断即可。认识到福音是怎样进入其他文化中的,特别是认识到福音进入这些文化时所做的调整是否有益,会对福音当怎样适应新文化有指导意义。
同时教会因为实践的原因,导致信仰的腐化,这个问题在历史中一再反复,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戒的事。
反思
今天一些信徒有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成为基督徒就要全盘西化,换句话说,中国人成为基督徒就要抛弃中国文化。曾经有一句这么说: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甚至现在有很多基督徒粉犹或者干脆学犹太人,这些都是错误观念导致的。教会历史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可以是中国人同时又是基督徒。
从教会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信仰,开始于犹太人中间,信的人不是靠接纳犹太习俗,而是靠相信耶稣基督而联合在一起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学习到当福音进入新的文化中时,信徒无需弃绝自己的文化,只要进行区分和判断即可。这种调整在神学上称之为本土化,这也是今天中国教会要完成的一课,既要保持信仰的纯正,又要保留中国文化中符合圣经的东西,并更新中国文化。
在实践方面我们也要小心一些问题,福音进入中国已有2百年的历史了,做为中国人,我们要持守纯正的福音,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因着本土化而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比如:
一、在中国,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传统的儒家文化,都有一个非常固执的观念,就是行善积德。这本是文化好的一面,但这种观念进入教会后,会导致一种情况,就是律法主义的救恩观在人心里滋生,这方面的文化需要被福音更新。不是不可以行善,乃是救恩无法用行为赚取,只有被更新后,中国的基督徒才能忠心的持守福音,而不致于落入律法主义的陷阱中。
二、而另一种教导正好与此相反,律法主义存在必定产生双子生——反律主义,因着对福音书耶稣的教导错误的解读导致的。认为应当反对一切律法,这导致教会用世俗的标准来替代圣经的标准,教会的混乱无可避免。
三、信耶稣的动机问题,在今天,许多人还是用佛教那种交易式的信仰来信耶稣,以为耶稣跟菩萨一样有求必应。这种观念在国内还是非常盛行,许多教会也以此种方式传播福音,勾引了很多地狱之子进入教会,这是违背圣经的教导。
资料来源:
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教会历史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
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