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系列四:教权与政权的联合,正统的标准——信经的产生

2017-11-05 21:09:26 张叶平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教会历史系列四

教权与政权的联合,正统的标准——信经的产生
回顾
上次我们讲到初期教会面对的三个威胁最大的异端,分别是诺斯底主义,孟他奴主义和马吉安主义。还提到新约正典的确立和为什么要有信经的原因,也提到主教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接下来讲初期教会最大的历史事件,成为国教。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的大事不计其数,然而被写进史书的却寥寥无几。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大事通常都是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它们常常被称为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也告诉我们,很多大事都是相继发生的。教会历史也是如此,成

 教会历史系列四

 

教权与政权的联合,正统的标准——信经的产生

回顾

上次我们讲到初期教会面对的三个威胁最大的异端,分别是诺斯底主义,孟他奴主义和马吉安主义。还提到新约正典的确立和为什么要有信经的原因,也提到主教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接下来讲初期教会最大的历史事件,成为国教。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的大事不计其数,然而被写进史书的却寥寥无几。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大事通常都是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它们常常被称为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也告诉我们,很多大事都是相继发生的。教会历史也是如此,成为历史转折点的大事及影响重大的世纪都是前后相继的。

对基督徒来说,公元 1 世纪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服侍及教会早期扩展的时代。下一个影响重大的世纪是 4 世纪(公元 300-400 年)。原因有二个:首先,基督教在 4 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对教会影响极大,因而值得我们关注。其次,教会在这个世纪确立了基督教正统信仰的信经——《尼西亚信经》,以此作为忠于圣经的信仰总结。我们在上次已经提到了信经的产生,这次我们要学习促使教会制定《尼西亚信经》的争议是什么,以及这一信经包含什么内容。

 

一. 从受逼迫的宗教到受拥戴的宗教

1.米兰敕令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拥立君士坦丁为帝,于是他接管了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马克森狄则管义大利与北非。但他统管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渐渐公开地与君士坦丁敌对,君士坦丁乃决定先采取行动;然后两军在台伯河米里维桥上决战,传说君士坦丁看见十字异象,说“靠这记号得胜”,战争的结果是君士坦丁得胜,这使得他在内心开始倾向基督教。

到公元 313 年在基督教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不久之后,基督教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我们现在要关注这件事给基督教会带来了什么结果。直接的结果是积极的,教会因此得到了国家的保护。由于人们对皇帝戴克里先的残酷逼迫仍然记忆犹新,现在的改变自然很得人心。不仅如此,有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教会对罗马帝国境内各族进行宣教也变得容易多了。

但是有史学家认为君士坦丁之所以拥护基督教,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因为当时基督徒人数日渐众多,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群众力量。一方面他不能漠视,孤立这些群众,同时他看到,他们活泼的信仰正是振兴和统一罗马帝国的基础。无论君士坦丁的动机如何,基督教在主后324年后,便进入新的纪元,面对新的机会,也面对新的危机。

 

2.教会的危机

君士坦丁登位后,基督教不单成为合法的宗教,更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例如圣职人员无需当兵,教会产业无需纳税,国家资助教会兴建礼拜堂,全国于星期日休息,以方便基督徒崇拜。
君士坦丁去世后,他的儿子更积极的使基督教成为国教。他们在主后341年下令,禁止异教的祭典,主后346年下令禁止到异教的庙宇参拜,主后352年更下令将参与异教祭典者处死。这样一来,很多心底里依然信奉异教的人便不得不放弃他们的信仰,有些为了利益,更是受洗加入教会。在这二、三十年间,军队中的士兵及其他公民纷纷集体受洗,教会突然涌入一批并未真心悔改的人,因而将他们旧有的信仰和习惯也带进教会,于是教会开始越来越世俗化。

但问题也出来了,很多人加入教会是出于各种目的,并没有真心弃绝以往的生活方式或宗教生活,这些人渐渐地影响其他信徒,信徒生活再没有以前那么严谨,整个教会的纪律开始松弛。同时,以往异教的宗教习惯也渗入教会,他们以往守的节期,所持的迷信,往往在教会内披着基督教的外衣再度出现。于是很多信徒开始守很多的节期,崇拜圣人,对圣人的遗物有不合理的迷信。在另一方面,教会的贵族和富人很多,他们的奢华气派也影响教会的敬拜生活,于是教会的教堂变得华丽宏伟,而崇拜也很著重形式。总之,教会开始被很多外在的形式、结构和活动所占据,以往对敬虔生活的操练及内在生命的建立,渐渐衰微。

在这种背景下,教会作为属灵团体的身份受到了威胁,其独立性也因罗马皇帝的影响而受到威胁。罗马皇帝认为自己有权左右宗教事务,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后这种现象也没有改变,他认为自己有权决定教会事务,他认可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决定无疑也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后面我们将看到,他甚至为了解决教会中出现的教义纠纷而召集教会大会。在他看来,教义上的分歧不仅威胁到教会的合一,也威胁到帝国的统一。

教会与国家的紧密联系并非始于君士坦丁时期,而是向来如此;统治者往往都会认识到,他们需要宗教来维护国家统一。君士坦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基督教而不是其他宗教定为了国教。一方面,这反映了基督教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始于耶路撒冷,在近 300 年的时间内虽多受逼迫,却一直扩展,至终获得了受保护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也使教会面临许多挑战:由于不承认教会的独立性及存在的独特目的,国家很容易利用教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教会和国家常常争夺彼此间的主导权,所以一直以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教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后面会讲到这种斗争会一再出现。(西罗马476年灭亡,东罗马1453年灭亡)

但基督教成为国教,也有不少好的地方。第一,整个罗马帝国的公民都受到真道的熏陶,就算其中有很多没有真心悔改,他们也渐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标准。第二方面,基督教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罗马的法制。罗马的法律一直都不重视个人生命的价值,基督教却将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注入罗马的法制中。人的价值不只限于罗马公民,更包括奴隶、外族及蛮夷;同时,女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纳妾的恶习受到遏止。奴隶制虽然没有立刻被废除,但基督徒因为爱心的缘故释放奴隶及买赎奴隶,使奴隶制度瓦解。因为基督徒极力的反对,残酷的角斗受到禁止,人不再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第三方面,基督教的伦理及宇宙人生观慢慢的渗入整个文化体系中;本来面临崩溃的罗马文化因基督教注入的生命力,得以更新和发展,欧洲也没有因罗马文化的全面崩溃而进入混乱的状态中;反而,一种新的文化渐渐孕育出来,以后在欧洲结出灿烂的果子。 

 

二、检验基督教信仰正统与否的标准:《尼西亚信经》

1.针对亚流异端的大会背景

我们说 4 世纪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仅因为基督教此时成了受罗马帝国拥戴的宗教,还因为教会确定了何为正统信仰。而对正统信仰的定义是通过解决教义纷争实现的。

早期教会对教义上的分歧并不陌生,新约圣经就讲到了教会与那些想把摩西律法加给外邦信徒的犹太基督徒之间的分歧,我们在之前也介绍过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的危险教导。4 世纪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分歧其实已经酝酿 150 年之久了,这一分歧即:圣父、圣子与圣灵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早在 2 世纪末,特尔图良就提出了“三位一体”这一术语,来表达只有一位神、但神有三个位格的概念;但他并没有清楚地描述这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当人们试图以人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这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时,问题就来了:人的思维无法把这三个位格和一位神统一起来;圣经强调说只有一位神,所以有人认为圣子和圣灵是从属于父神的。

埃及亚历山大教会的长老亚流(250-336)提出了他的观点,亚流说逻辑告诉我们,圣子是受造物,无论其本体还是基督这一职分都不能等同于父神。亚流还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子不是从来就有的。”亚流认为圣子不是永恒的神,而是最重要的受造物。以下选自亚流在尼西亚会议上的辩词:

自有的神创造了圣子,圣子是所有受造物的起始,神收纳了圣子,使他高升,与自己相似。但圣子的本体不同于圣父的本体;圣子与圣父地位不等,本体不同。父神是全智的,圣子教导人明白圣父的奥秘。圣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享有的荣耀也不同。

起来反对亚流的主要人物是亚历山大教会的亚他那修(296-373),那时候还只是长老不是主教。

正是在这一分歧中,我们看见了君士坦丁大帝首次干涉教会事务。在他看来,教会的不合威胁到国家统一。为了解决这一分歧,也为了解决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复活节的日期、因宣称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最重要的,从而引起的主教间的纷争等,君士坦丁在靠近今天土耳其安卡拉的尼西亚城召集了教会大会。

大约有230位主教参加了这次大会,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地中海东岸地区。尽管当时教会已经向西扩展到了大不列颠,但其主要影响仍然集中在罗马帝国东部及北非地区。此次大会确定,圣子与圣父一样是永活的真神。教会从《尼西亚信经》中领受了“同质”一词,这就表明圣父和圣子是同一位真神,而不是两位神;教会还领受了“受生而非被造”一语,这就表明圣子不是受造物,他与圣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说某物“受生”通常暗示这一事物有开端,但圣子是圣父在永恒中所生的,所以“非被造”这一表达是必不可缺的。

尼西亚会议也须确定复活节的日期,东方教会根据犹太人逾越节的日期来确定耶稣复活之日,而西方教会以耶稣复活的那个周日为复活节但日期并不固定,而是由新年后月圆的次数决定。尼西亚会议赞成西方教会的观点,大会认为这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教会的合一,更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尼西亚会议还制定了二十条教规(教会法规),因为这次制定出来的信经影响力太大,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大会制定的其他内容。这些教规表明了当时的信徒对教会治理的理解,是非常值得我们留意的。我摘录了一段,可以看看当时的一些规定:

2. 新归信之人需经过一段观察期才可担任教会圣职。

4. 新主教须由全体主教选举产生,或至少三位主教当面选举,其他未出面者以信件表示赞同。

5. 若有人被某位主教逐出教会,若非不公,其他主教就不得接纳其重入教会。此事当由每年两次的地区会议决定。

6. 亚历山大主教负责管理埃及、利比亚及五城地区,罗马主教和安提阿主教也有权掌管各自治区。任何想担任主教之人都必须经过这三位主教之多数的同意。

10. 先前被按立但后来(在教会受逼迫时期)叛道者当被免职。

11. 受逼迫时期未经逼迫而主动叛道的人若要重入教会,即使真心悔改,也须经历 12 年的观察期。

12.那些因遭受逼迫而叛道的人应被逐出教会 10 年,之后教会可根据他们的忏悔程度决定是否重新接纳之。

14. 新信徒若叛道,将降至听道者地位三年,之后可再次被接纳为新信徒。

15. 任何主教、长老或执事都不可辗转于多个城市之间行使职权,而只能在其被按立的教会行使职权。

20. 为了保持一致性,会众在主日和五旬节当站立而非跪着祷告。

 

2.信经的最终版

325年举行的尼西亚会议并没有完全解决教义上的分歧,接下来的50年里,亚流的追随者和尼西亚信经的支持者之间常常争论不休,有的皇帝也认同亚流的观点。直到 381 年提奥多西斯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这次会议不仅捍卫了圣子与圣父同样是真神的观点,而且指出圣灵也是真神。指出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时也有人否认圣灵是真神。

对比 325 年和 381 年制定的信经有助于我们厘清其发展(参考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基督教历代名著》第 2 部第 25 卷《历代基督教信条》)。

 

而我们今天所用的最终版本就是君士坦丁堡会议定下来的,它是表达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最简洁的文本。这一信经最核心的内容是认信三个位格启示自己的独一真神。我们要记得,这一争议的起因是人类试图以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圣父、圣子与圣灵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尼西亚信经》用神的话战胜了人的悟性,用神的真理超越了人的思维。信仰与理性并不矛盾,但信仰使人超越理性,使人深知自己是有限的,而神是无限的。

这一信经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表明了基督教信仰是怎样适应于希腊文化的。圣经并非系统神学,而是神与他子民之间关系的记录;信经则是用逻辑系统地阐述了信仰,同时也没有漏掉耶稣基督救赎的信息。因此我们说,福音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尼西亚信经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以和错谬进行对比的方式定义了真理。教会意识到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们会误解或曲解圣经的教导。《尼西亚信经》认定,检验基督教信仰正统与否的标准是三位一体的教义,即是否高举圣父、圣子和圣灵,尽管是不同的位格,但却是同一位永活真神的真理。这一信经至今仍然是试验任何自称为基督徒的团体是否正统的最重要的试金石。

总结

可以说4世纪是教会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首先,基督教从受逼迫的宗教转变为受保护的宗教,这对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后果。其次,《尼西亚信经》使教会有了最简洁的信仰告白,这一信经成为最重要的试金石,使教会既能区分真理与谬误,又能将历世历代的信徒联合在一起。

 

反思

教会成为国教并被政治插手,这样的事在历史发生过太多了,中国今天也有类似的情况。49年大陆政权易手,新政府开始插手教会事务,想按无神论意识形态来改造教会,这段历史我们并不陌生。感谢神,他护理了中国教会,正如神护理了当时的教会一样。今天我们与初期教会有相似的问题,当教会人数暴涨时,该如何治理教会因人数暴涨带来的乱象呢?而今天的问题与初期教会也有些不同,当时的教会还是一个整体,有问题一起解决,今天已经散乱成这种局面,我们只能鼓励其他教会完成体系转型,无论是加入哪个体系。

我们不得不感叹初期教会惊人的牧养能力,这点也是现代教会所缺乏的,深入牧养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教会必须做好的一件事。当时的罗马帝国人口大约有5千万左右,这些人都进入教会,教会还能撑得住。假设今天,基督教成为国教,14亿人全部成为信徒,教会能牧养得过来吗?

虽然教会不得已被卷入政治斗争,基督也教导我们说: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但我们仍要小心,免得教会再次被卷入政治斗争。

 

说到尼西亚信经,背景的资料我们只有模糊的记忆,对这段历史不清不楚。大部分人都认为使徒信经是第一个出现的信经对吧,如果看历史,会发现四大信经第一个制定的尼西亚信经,最后一个才是使徒信经。信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国教会依旧不重视,这是之前遗留下来的错误传统,要修正,我们要重视所有的信经,这是教会先辈们为信仰征战而留下的宝贵遗产。

 

愿神借着历史教训和帮助我们!

 

 

 

资料来源:

基督教发展史新释——余达心

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教会历史

历史的轨迹——祁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