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系列六 新约正典的由来之一

2017-06-04 14:09:09 张叶平 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圣经论系列六

新约正典的由来

引言
从小在教会的时候,问大人圣经怎么来的,他们就告诉我圣经是神的话。圣经也是神从前一句一句吩咐作者写下来的,因此圣经就是百分百神自己说的话。也许我们心中会问,为什么神要找人写下他的话呢?神不会自己写吗?后来在学习系统神学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圣经论叫默写论或者机械式的默示论,是一种错误的圣经观,其实上圣经的形成比我们的想像更为复杂。
到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手上这27卷新约圣经,加上旧

 圣经论系列六

 

新约正典的由来 之一

 

引言

从小在教会的时候,问大人圣经怎么来的,他们就告诉我圣经是神的话。圣经也是神从前一句一句吩咐作者写下来的,因此圣经就是百分百神自己说的话。也许我们心中会问,为什么神要找人写下他的话呢?神不会自己写吗?后来在学习系统神学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圣经论叫默写论或者机械式的默示论,是一种错误的圣经观,其实上圣经的形成比我们的想像更为复杂。

到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手上这27卷新约圣经,加上旧约39卷圣经,就是神留给教会的正典。对于熟悉系统神学的人来说,都知道大部分的基督教教义,都是建立在27卷新约圣经之上。比如系统神学中的:基督论,圣灵论,救恩论,教会论,末世论等等,很明显主要是根据新约27卷整理而得出的教义。因此我们要明白新约27卷正典是如何形成的,显得极为重要。本来要从两个角度来讲解的: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其次从神学的角度,因为时间关系就先讲历史的角度。

 

正文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约正典

新约正典的形成有一个时间上的过程,现在我们手上这27卷新约正典,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教会中完整的被使用,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本书。它是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最后才被教会确定的,成为历世历代的新约正典。这三百多年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第一世纪主耶稣及使徒正典成书期,2第二世纪早期教父与异端充斥催化正典,3第三世纪之后的教会安定下来确定正典的时期。

 

1. 主耶稣与使徒时期:正典成书期。(公元30-100年)

新约正典的形成过程与旧约正典的情况不同,新约书卷的写成时间短,在短短几十年间,27卷就已经完成了。并且在各教会中诵读,有些书卷在写成后不久已经开始组合起来,而后来的正典由这些组合集成的。相对于旧约,我们对新约正典形成的历史过程有较多的认识,对其形成的因素也有较清楚的掌握。

正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从主耶稣道成肉身在世上的启示开始,基督教是从犹太人及犹太教开始的。但很快他们就知道主耶稣所传讲的并非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因为主耶稣自己就是整个信仰的中心,他的言行有绝对的权威。后来由他的门徒们继续四处传道见证,这个阶段主要是人传人,也就是说口述天国的信息。

到后来教会逐渐在各地建立后,使徒们除了亲自到信徒当中传讲信息外,他们开始用书信传讲。包括彼得、约翰、雅各等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于是主耶稣从天上来的启示,就藉着使徒口传笔录继续传递于世人中。日子久了,教会开始将主耶稣所传讲的和使徒们所写的整理起来。

A新约正典原则的建立

a耶稣基督的话

基督教早期的正典,无疑是耶稣基督的话,初期教会所强调的,不是福音书作者的著作,而是出自耶稣口中的话。耶稣的话于初期教会广泛流传,成为信仰群体的权威。不少学者相信,这些话语早就被收集起来,后来成为福音书作者的原始资料。耶稣的话并不限于福音书的记载,在使徒行传中的保罗曾引用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耶稣话语的权威,当然是基于耶稣基督独有的地位和他救赎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期教会的思想中,耶稣基督本身就是正典,是群体中最高的准则,新约圣经各书卷的正典地位,源于书卷作者对耶稣基督的见证。因此早期基督教并不能像犹太教那样,被称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宗教”,早期基督教的本身就是耶稣基督本身。

 

b耶稣事迹的传统

在教会创立的初期,有关耶稣基督的事迹在不同地方教会中流传,而独立的事件已经开始串成一个较长的历史叙述。其中最普遍流传的叙述就是有关耶稣基督受死和复活的经历,这也是耶稣传统中最重要的历史叙述,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指出,每一个社群都有自己的历史叙述和礼仪。对古代的以色列人来说,他们的民族历史故事首推出埃及的事迹,这个故事每年在逾越节都会重述一遍,这种历史叙述和礼仪塑造了整个民族意识。

初期基督教也有被接纳的历史叙述和礼仪,不同地区的基督徒都熟悉耶稣基督受死和复活的事迹。在每次领受圣餐的时候,他们也会重述这个历史叙述(林前1123-26)。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是四福音的中心,也是四福音最重要、最详细的记载。因此除了耶稣独立流传的话语外,初期信徒在圣餐时纪念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的历史事实,就成了新约时代最早被公认的正典。

 

B使徒的权威

耶稣基督在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却选拔了一群使徒继承他在地上的事工。这些使徒的责任,是要在救赎历史中给教会提供可靠而权威的见证。这些使徒的核心成员,就是耶稣挑选的十二位门徒。在耶稣复活后,使徒行传刻意强调耶稣升天前给十一使徒有四十天的教导和装备,好使他们能成为他的代表。这段时间的装备,成为使徒作工的基础,也保证了使徒传统的可靠。

这些使徒是教会的根基,他们因此能和先知并列,一同成为救赎历史的见证人。十二位使徒又成为新约中上帝子民的象征,代表着上帝再一次建立他的百姓。在末后的日子里,这些使徒更要成为新耶路撒冷的根基。使徒的权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地位,而在于他们回应上帝的工作,就像古代的先知一样。使徒从耶稣基督所得的权威,也正为新约正典的原则,耶稣传统在诠释上的可能,就是凭着使徒的见证落实,于是这一小群人无形中为新约正典确立了理论上的界限。因此使徒权威的重要,还不限于新约正典书卷作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正典原则的确立。使徒的存在指向一件事:耶稣基督的言行需要一套权威的解说,而这个解说成为新约正典的意义。

 

C使徒书卷的整合

使徒们因不同的原因写下不同的书卷,包括记录耶稣生平的福音书,也有写给当时各教会和领袖的书卷。这些书卷,很明显因为内容和作者的原因,被分成一组一组的书卷。圣经专家鲍维均博士说:

新约正典形成之前,个别的书信已经开始收集,分为多个组,而这些组的整合成为后来完整的正典。因此讨论新约正典形成过程时,我们首先需要讨论各组的形成。这些组的形成不是一件意外的事,题材和作者成为最明显的指标。

 

具体的说,这些组最先是福音书和保罗书信,后来有新约其他作者的七卷书信。这些分类在使徒时代就有一些痕迹,当彼得论到保罗所写的书信时,他没有特别提到某一封书信,他说: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315-16

彼得见证了保罗所写的书信,并且以保罗所写的书信作为一个组,称呼为他一切的信上,这就说明以内容或者作者把圣经分类的做法,在早期教会就这样做的。

 

2.早期教父时代:正典的酝酿期(公元100-200年)

使徒们在公元一世纪末相继离开世界,最后一位是使徒约翰,他于公元98-100年在以弗所安息主怀。因此使徒时代是随着第二世纪的降临而结束,他们留下的书卷也是这个时期在各地流传开来。这个时期的正典发展主要受两个因素所影响,第一个是外在的,那时有很多错谬和异端出现,因此什么是主耶稣和使徒所传讲的正统福音,就显得极为重要。第二个因素就是教会内部的需要,他们是如何看待使徒的书卷,就奠定了日后正典确立的基础。

现在我们先看外在的因素,就是第二世纪的错谬教派对正典发展的影响,然后再看正典如何在教会内的发展。

 

A外在异端的影响

a诺斯底派的影响

诺斯底主义是源于古希腊的思想,早在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的哲学中,就提倡物质与心思的二元论世界观。物质是恶的,心思是美善的,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摆脱物质这个感官世界的束缚,唯有非物质的心思才是人生最后的真善美。

柏拉图的思想我们现在称为唯心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换句话说,他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界的投射,物质是虚幻的,理念或者说精神才是真实的存的。

这种将物质和精神二分法的二元世界观与几种宗教混合后,就形成了诺斯底主义。诺斯底这个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智慧,他们沿用了柏拉图的二元世界观,采用禁欲的方法来使心灵可以从身体的监牢中得以释放。同时他们强调一些神秘的经历,认为要透过某种特殊的知识得着真正的拯救。

从古代教父的著作,以及1945年在埃及尼罗河东岸偶然被农民发现的拿.戈第文库,证实在主后第二到第三世纪,有大量的诺斯底主义色彩的基督教文献在中东一带盛行。而且种类繁多,比如华伦比努的《真理的福音》,克亚里奥用诺斯底主义的世界观去解释新约福音书的注释(这很可能是第一本福音注释书),假托使徒之名写的《多马福音》等等。

面对这些著作,教父们竭力反驳,其中以爱任纽最为突出,爱任纽曾著《驳异端》一书,就是针对诺斯底主义而写的,里面分析了二十多种不同的诺斯底主义的派别。他曾引述诺斯底派的一位主要领袖巴西利得的言论,巴西利得认为耶稣没有真正上十字架,他只是把十字架交给古利奈人西门,由他替代自己钉十字架。而那位真正的耶稣,取了古利奈人西门的形象,站在十字架旁边嗤笑他的仇敌,然后升天回天父那里。面对诺斯底派的领袖,爱任纽说到:这些人外表像羊,因为他们学我们在公开场合教导人,内容也很像我们,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豺狼。

教父们面对诺斯底主义时,最大的任务是要让信徒分辨哪些是真正的福音,哪些是虚假的福音。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公教会就更需要正视何谓基督教的正统,哪些书籍是教会的正典。

 

b马吉安的影响

马吉安(约公元100-160年)生于小亚细亚黑海一个叫本都的港口,父亲不单是一位富有的造船商人,还是当地的主教。马吉安本来过着敬虔和禁欲的生活,后来却因着与一位未婚少女发生关系,令他的父亲大怒而驱逐他离开家园。

马吉安的观念中,犹太人的信仰与耶稣的福音是分开的,他相信旧约的耶和华是创造主,但这位犹太人的神是一位彰显公义的神。与新约彰显慈悲怜悯的耶稣不同,所以马吉安认为新约教会应当拒绝整本旧约圣经,并且他只接受不带旧约色彩的新约正典,包括被删改的路加福音(删除旧约色彩的内容)和十卷保罗书信,并称他所收集的这些为正典。

马吉安的所谓正典包括:路加福音,罗马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加拉太书,哥林多前后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腓利门书,腓立比书。

马吉安的正典观引来大公教会的强烈反对,教父爱任纽为了回应马吉安,而对四福音作为耶稣言行的完备见证提出了辩护。更重要的是,爱任纽是初期教会的教父中,首位以旧约和新约来分别指希伯来正典和正在形成中的基督徒正典,并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坚持新约是旧约救赎历史的成全,旧约圣经是新约教会信仰的基础,这说明旧约正典和新约经卷源于同一位上帝。

学者对于马吉安所持有的这种正典态度,与正统教会的正典发展关系上,有不同的意思。传统上有很多学者认为正统教会发展正典是因为马吉安这个异端,教会为了应对需要正式说明哪些是正典,哪些不是正典,因此马吉安的出现是促成新约正典的确立。但近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在第二世纪马吉安之前,新约正典已经在形成的过程中,就算没有马吉安的出现,新约正典迟早会形成,而马吉安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

 

c孟他奴的影响

孟他奴也是第二世纪的人,出生年日不详,他在归信基督之前是一位异教的祭司。信主不久后自称先知,大约在公元172年于小亚细亚弗吕家一带(现土耳其境内),宣告上帝给他的新启示。他宣告自己就是约翰福音14章主耶稣所预言的保惠师,与他一起的还有两位女跟随者。她们离开自己的丈夫,也以女先知自称,经常说方言,也特别预言主耶稣将以女性形象降临在弗吕家一个名为珀普撒的小镇,并称这里为新耶路撒冷。有不少学者称孟他奴主义为早期基督教的灵恩运动,孟他奴主义被当时的教会判为异端,但它的影响力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

孟他奴认为上帝的启示有一个进程:律法和先知是启示的婴儿期,福音是青年期,而只有保惠师的时代才是完全的成熟期,而他就是保惠师,最后的启示者。教父希坡律陀这样评价孟他奴主义:这些先知有数不清的著作,书的内容不能用理性去分析,却要求对他们有无可质疑的信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比律法、先知和福音书更多。

孟他奴主义虽然没有对新约正典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着孟他奴的出现,就不难想像教会为了应对孟他奴的启示观,必定重视使徒所留下正确的启示。透过这些启示来评价孟他奴的预言,以及神是否仍然透过他的仆人每天给予教会新的启示等问题。而正视这些问题,自然会更清楚界定正典的规范了。

 

早期教会在面对别的福音时,就要说清楚什么才是真正主耶稣和使徒所传的福音。诺斯底混合福音和希腊哲学,结果就是怪异的福音。马吉安自定正典,结果是扭曲了的福音,孟他奴以为有更新的启示,结果是错谬的福音。在使徒相继离世后,大公教会需要确立主耶稣以及使徒所传所写的,保存以及正确传扬纯正的福音。

 

3.后期的教父时代:正典被确认期(公元300-400年)

踏入4世纪初期,教会面对严酷的逼迫,罗马皇帝戴克理先对教会的迫害极为残暴,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有详细的记载。根据优西比乌的记载,那时很多主教和基督徒在可怕的逼迫下妥协了,但也有人至死也没有妥协。很多经卷在那时候被烧毁,大公教会在那样的情况下很难有系统的讨论正典的问题。但是当君士坦丁成为帝国的皇帝时,情况就发生转变。君士坦丁于313年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的宗教,并命令各地政府把在逼迫中侵占的财产归还教会。出于政治目的,他于324年将基督教立为罗马的国教。

当教会成为罗马的国教,逼迫也不在有了,教会也有了太平的日子可以发展,大公会议也纷纷举行。神学的讨论,包括正典的问题也得以展开。大体上来说,第4世纪是正典发展的成熟期。在此之前,教父们对新约正典的讨论大多是碎片式的,但到了第4世纪,不少教父对新约正典的内容开始有了系统性的讨论。这个时期的大公会议,主要分为以希腊语为主的东方教会,包括:耶路撒冷、叙利亚、安提阿、亚历山大、埃及等教会。另外就是以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会,主要有罗马、意大利、部分北非教会等等。在这两大语系的教会中,正典的发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取向。最显明的例子,就是东方教会一致认为希伯来书的作者是保罗,因此希伯来书很早就已经被东方教会接纳为正典,但西方教会一直不能肯定希伯来书的作者,因而没有完全接纳它为正典。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启示录上,但这次东西方教会的立场相反,西方以罗马为首的教会,比较早就接纳启示录为正典,而东方教会则在后期才接纳。各地对哪些书卷才是正典,有不同的立场。对于四福音、保罗书信、使徒行传,大致上被各地区教会所接纳。但是有七卷书有争议,分别是: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三书、犹大书和启示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取得共识,这七卷被众教会接纳为正典。

现今发现最早将27卷新约圣经列为正典的记载,是在亚他那修所写的一封书信中。他是东方教会亚历山大的主教,作为主教,他每年都会给埃及教会和修道院发出信函,通知他们今年的复活节是在哪一天。通常也会也在书信中提到教会其他所关心的事情,现今收录的亚他那修所写的信函共有45份。在367年第39号复活节的书信中,他在列出旧约圣经的目录后,又列出新约27卷圣经的目录。亚他那修的正典经目,也得到西方教会的认同。在382年的罗马会议,393年的希波会议以及397年的迦太基会议,都引证了亚他那修相同的新约正典目录。

这不是说,在这期间各地教会、所有教父都完全认同这份正典,比如一位叫做瞎眼的低土马教父,就曾怀疑彼得后书不是彼得写的,与亚他那修同时期的教父贵格利就不将启示录放在正典中。无论如何,东西方教会对正典的看法加强了交流,也比以前有更靠近的结论。

 

小结

早期教会经过3百多年的时间,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由教会领袖和大公会议确认了圣灵藉使徒所写下的27卷经书为正典。从主耶稣传道,以及使徒们宣讲开始,这些信息本身就是权威,并且很早就在信徒当中被认定为有如旧约的正典。所以不是后来的教会或者大公会议赋予这些书卷的权威,决定它们在信仰群体中的地位。换句话说不是教会决定了正典的经目,而是教会在圣灵的护理下,认出哪些是正典,并将它们正典的地位确定下来。

 

资料来源

圣经论——郭文池

① 摘自百科词条——柏拉图

圣经正典与经外文献导论——鲍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