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系列二 正典

2017-03-26 21:07:10 张叶平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圣经论系列二


上一次我们梳理了有关圣经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次我们要处理正典的问题。
在上次我们说到,基督教是一本书的宗教,可以说我们是建立在圣经上的宗教。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旧新约圣经是怎么来的,因为圣经不是神从天上扔下一本书给我们,而是神在人类历史中逐步启示而形成的一本书。虽然圣经的主要信息是清晰的,但是圣经如何被神的子民看成是一本权威的书,这个过程是异常复杂的。更重要的是,虽然圣经最后被接纳为“正典”,但整个过程都是在圣灵的护理下,引导教会去完成的。

正典

 圣经论系列二  正典

 

 

上一次我们梳理了有关圣经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次我们要处理正典的问题。

在上次我们说到,基督教是一本书的宗教,可以说我们是建立在圣经上的宗教。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旧新约圣经是怎么来的,因为圣经不是神从天上扔下一本书给我们,而是神在人类历史中逐步启示而形成的一本书。虽然圣经的主要信息是清晰的,但是圣经如何被神的子民看成是一本权威的书,这个过程是异常复杂的。更重要的是,虽然圣经最后被接纳为“正典”,但整个过程都是在圣灵的护理下,引导教会去完成的。

 

正典

今天我们称旧新约圣经为正典,要对正典的意义有基本的认识。关于正典的意义,我们从两个角度切入来认识。第一就是理解这个字的基本用法,第二就是这个字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也就是说从神学的角度来认识正典的意义。

 

正典的一般用法

「正典」一词意思是「量度的竿」(结40:3)或「量度的杖」(启11:1),而「真理的标准」更是指圣经的书卷。换言之,所谓「正典」就是标准,一切的真理也以此为准绳,也以此为量度。正典这个字的英文是canon”,来自希腊文的 “kanon”,意思是草。在古代近东,芦苇草是用来做量度用途的,而芦苇草也成为丈量长度的尺。

本来用作量度物质的尺,后来也用作量度非物质的东西。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一个正直的好人比喻为道德的“正典”;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以逻辑为“正典”,第一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斐罗,就以法律为正典。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正典这个字是指标准,用来量度东西的规范。

在我们中文的词汇中,规矩这个词与希腊文的正典这个字,意义非常接近。规矩原来也是用来量度物质的工具,在《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墨子》一书也有类似的话: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方圆。《淮南子》一书中有: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定平直。规就是圆规,用来量度圆形,矩就是尺,用来量度直线。而规矩一词本来是用作量度物质的工具,今天被我们用做非物质量度标准。所以我们能听到一句话:做人要规矩,不要乱来,就是这个意思。

 

在圣经中也有这样的概念:

凡照此而行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们,和神的以色列民。(加616

我们不愿意分外夸口,只要照神所量给我们的界限,构到你们那里。我们并非过了自己的界限,好像构不到你们那里。因为我们早到你们那里,传了基督的福音。我们不仗着别人所劳碌的,分外夸口。但指望你们信心增长的时候,所量给我们的界限,就可以因着你们更加开展,得以将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并不是在别人界限之内,借着他现成的事夸口。(林后1013-16

 

保罗在这两段经文中,注意我标红字的地方,“理”和“界限”在原文中与正典是同一个字。保罗用正典这个字,是要表达两方面的意思:正面的意思是道理,一个可以遵从的标准,反面的意思是规范,一个排他性的特定范畴。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新约圣经的用法,正典这个字指标准和规范。

 

正典的神学用法

正典就是一种权威的规范,任何信仰的体系都会有他们的正典。这样基督教的正典是什么呢?什么是基督教会的信仰标准和规范呢?就像一把尺子,用来衡量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

威斯敏斯特信条第一章论圣经,这样说:

二、在圣经,或笔之于书的神言的名义下,包括旧新约全书,即旧约三十九卷,新约二十七卷(书名于此从略)。这些书都是出于神的默示,为信仰与生活的准则。

三、一般称为伪经(Apocrypha)的各卷,既非出于神的默感,所以不属圣经正典,因此(伪经)在神的教会中没有权威,只能当作其他属人的著作看待或使用之。

四、应受信服的圣经权威,不在乎任何人或教会的见证,乃完全在乎神(他是真理的本身)是圣经的著者。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所以当为我们接受。

 

从信条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新约66卷圣经就是基督教会的正典。从正面来看,圣经就是信仰及生活的准则,从反面来看,在66卷圣经以外的次经,就是在正典以外,就像保罗所说的,在界限以外的。

在教会历史上,最早用正典这个字来形容66卷圣经的人是亚历山大的主教——亚他那修。他在列出旧约正典的圣经经目后,也是最早列出新约27卷圣经的人。这个目录与我们现在所用的新约27卷是一样的,亚他那修在提到正典的同时,也提供了几个观念非常重要的观念,包括:

1.确立正典:在他的时代(367年)已经有教会清楚地指出旧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典。虽然不是所有教会都承认,但至于大部分教会是这样认为的。

2.否定次经:在正典圣经以外,其他曾被使用有助于信徒和慕道友的古经卷,都是次经。

3.正典已完成:因此没有人可以从中加添或者删减。

 

但是近代有些学者对正典的定义却有很大争议,他们在这两者间争论:正典到底是指大公教会所持有的信念?或者是指一组特定的经目呢?

因此当正典一词出现在犹太人与基督徒有关圣经或神学的讨论中,它指向两个意思:

以信念为正典:正典是由经文所阐述的核心信念,这信念界定了何谓信心,权威的原则和实践信仰的属灵引导。

以经目为正典:正典是一系列被接受为神所默示的经卷。这系列的书是被确认的、是带着权威的、是被接受成为圣经的。

 

简单的说,正典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第一个是广义的定义,是指一直以来基督教会基本的核心信仰。第二个狭义的定义,是指一组有权威的经卷。

在神学上我们普遍是以狭义方面来为正典的定义的,通常我们问基督徒,正典是什么,第一反应就是66卷圣经。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当早期教会还没有27卷新约圣经的时候,他们是怎么看待正典的。

 

正典=基督教核心信仰

早期教会,在新约还没有普及地被确认前,信徒的信仰就是建立在使徒直接的教导上(徒240-42),后来慢慢出现一些对使徒教导归纳的信经雏形,来帮助信徒掌握最基本的核心信仰。也就是说,教会在没有正典之前,就已经有这些信心的信仰,而这些核心信仰是指导教会的发展和信徒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口传传统,当成文传统被确立后,就替代了口传传统正典的作用,但口传传统的作用就变成对正典正确诠释的功用上,换句话说,圣经可以正确的被解释就是依靠这些口传传统。

 

虽然早期教会没有像我们今天一样对27卷新约正典有完整的认识,但却有使徒所传的教导。

 

在伊格那丢的一封信中(约 107 年)我们可以看到后使徒时代对基督教基本教导的概括,他写道:“耶稣基督是大卫的后嗣,他从马利亚而出,他确实降生,也吃也喝,确实受彼拉多的逼迫,确实被钉十字架,并确实在天上、地上、地底的万物眼前受死,又确实从死里复活因此,若有任何人向你所传的与耶稣基督无关,就不当听……

 

2 世纪末,教会有了更全面的信仰告白,信仰告白所用词句的意思也越来越清晰。以下文字选自爱任纽在 190 年左右写成的作品:

“教会虽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甚至达到地极,但她从使徒及使徒的门徒领受了此信仰:

(教会信)独一的神,全能的父,天、地、海及其中万物的创造主;并信独一基督耶稣,神的儿子,他为拯救我们而道成肉身;并信圣灵,他藉众先知宣告神的启示,以及耶稣降世,为童女所生,受难,从死里复活,并以肉身之躯升天,将来还要在父的荣耀中从天上显现,使万有都归他,使所有的人肉体复活,好照着人眼看不见的天父的旨意,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无不屈膝,无不承认耶稣为主、神、救赎主、君王,承认他要公正地审判所有世人,将一切邪恶之灵、犯罪悖逆的天使、不虔不义之人及亵渎神的人都投入永火中;而出于其恩典,他要将不朽并永远的荣耀加给那些公义、圣洁之人以及从起初或从悔改之日起谨守他的诫命、住在他爱里的人。”(《反异端》第 1 部第 10 章第 1 节)

 

 

正典=66卷旧新约圣经

原本将正典定为66卷圣经,是绝大部分神学家的共识,但是最近十几年,神学家们对这个定义产生激烈的争论。部分神学家认为,采纳这个定义后,会削弱圣经的权柄。如果正典只是单单指66卷圣经,那么我们要同时接受耶稣基督的教会,有一段时间是没有正典的。用一位学者的话说:那些写新约正典的人,是没有新约正典的。教会是在正典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在初期教会,信仰的规范是教会的信徒遵从使徒的口传教训。从时间顺序来看,新约正典是在教会产生后才出现的。如果我们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看,旧约的教会产生也是先于正典的。这方面可以看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的例子!

从这个立场出发,很多学者再引伸到另一个神学立场,就是新约正典是教会孕育的结果。这个观点削弱了唯独圣经的立场,使人倾向天主教的立场。天主教认为,是教会产生了正典,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基督教的正典到底是指信仰规范,还是指66卷圣经呢?这个问题好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无论怎么回应,都会有相应的困难。如果我们以信仰群体的规范做为正典,等于间接的承认圣经66卷不一定是教会的正典。但同样的是,有很多很好的“信仰规范”的书籍,例如早期教会非常流行的《黑牧马人书》,对核心信仰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能被算为正典呢?这样的立场必定会引起教会信仰上的混乱,如果我们认为正典就是指旧新约66卷圣经,那么我们要面对一个挑战,就是写新约的人是没有新约正典的,而教会的存在是在新约正典以前,甚至最后要被迫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教会决定了正典。

 

现在我从圣约和教会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到底我们该如何定义正典?

 

正典和圣约的关系

如果不从圣约的角度来认识,很难有对新约本身的圣约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新约正典不是在圣经或历史的真空中出现的,它必须在旧约所建造的圣约结构下,才能找到适当的背景。

 

约的概念

简单说,约是两个团体之间的安排或盟约,其内容包括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约里面的义务,以及祝福和咒诅。虽然圣经里有人与人之间的约,但是圣经里主要的盟约观念集中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圣经里人和神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归纳在约的观念里。在亚当堕落之后,神就开始预备,要以恩典透过所应许的女人后裔,为自己拯救一群特定的百姓,这个应许的后裔要打破蛇的头。耶稣基督——末后的亚当,是这个约定的盟约代表,祂尽了这些义务,并且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不顺服的咒诅,为祂所代表的人确保了圣约里的祝福。

神的救赎工作,就是透过讲述圣经的圣约结构来完成的。这个结构提供了福音救赎信息的基本元素,也在圣经的骨架上提供了必要的血肉。用神学家霍顿的话说,圣约观念是一个建筑学上的结构,一个由横梁与立柱所组成的基体。

 

圣约的结构

既然我们已经看到约的概念在圣经的组织结构中有多么重要,因此,当我们更观察圣约的结构时,它与正典之间的关联,就会变得清楚了。我们要明白一点,旧约的圣约结构与古代近东的条约,在结构非常相似。在这些圣经以外的条约中,一个宗主王会提出他与他所统治的附庸王之间关系的要求,陈述他们协议的要求,包括祝福和咒诅。这些古代的条约——特别是赫人的——具有很清楚的结构:

1、前言。赫人条约的开头会包括这个宗主王的名字,他是发表此圣约的人,通常会列出他的头衔和属性。

2、历史序言。条约的这部分会陈述宗主王和附庸王之间关系的历史。如果宗主王在过去曾经拯救过附庸王,这就为附庸对宗主的顺服和爱提供了基础。 

3 约的要求。古代的条约规定了圣约安排的条件,以及双方同意要履行的义务。这些要求包括附庸王忠诚的行动,以及当任何外国的势力威胁到他的附庸时,宗主王所要提供的信实的保护。

4、奖惩。包括祝福和咒诅:赫人条约也包括如果他们背弃了圣约的条件,两方各自所要承受的各种惩罚。虽然宗主要保护附庸免受外国的欺侮,但如果他发现附庸不忠心,他自己也会攻击附庸,并施行管教。

5、圣约文件的保存。古代赫人条约最后的部分——对我们这里的目的来说是最重要的——是将一份成文的圣约文件,交给立约的双方,让他们存放在圣殿里。不只是双方都会收到一份书成的盟约要求副本,而且要求定期公开地诵读这些圣约文件。

 

当我们查考摩西之约的主要部分——例如十诫和申命记——的结构时,我们会看到它很明显是仿照古代近东盟约的结构。在西乃山所颁布的十诫,很清楚地,神与以色列的圣约的核心,有前言(出埃及记202上,“我是耶和华你的神”);历史序言(202下:“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列出一些要求(203-17);祝福与咒诅;以及最显著的,两份成文的圣约副本,要存放在敬拜的圣所。

 

具体来说古代的条约会包括一段“铭记的咒诅”,对那些更改圣约文件的人,宣告对他们的审判。同样,这种“铭记的咒诅”在圣经的见证里也很明显,如申命记42“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你们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

 

新约文件也没有违反这个的模式,犹太教的世界也期待未来会有另一个圣约,神要透过这个圣约来拯救以色列:“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耶利米书3131)在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当有人质问他们耶利米书31章里,“约”这个字的时候,他们会在他们自己的历史和圣经背景下来理解,也就是那是仿照古代近东世界盟约的模式。这样他们有一个期待,就是这个新的圣约,和旧约一样,也会伴随着成文的文件,来为神与祂的百姓所建立的新的安排作见证。而且也有学者们证明了新约文件的本身,从福音书到使徒书信到启示录,都反映了这个正式的圣约结构,而这个模式是旧约已经设置好的。此外,我们在启示录2218-19再次看到这个“铭记的咒诅”,“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  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

因此,新约正典,就其核心而言,是一份圣约的文件。

 

根据这个历史事实,很清楚的说明正典的功能是圣约观念所固有的,其来源也是圣约的观念。正典的著作是神与子民关系的历史文件,展示出他们关系的本质,两者之间的要求和条件,以及祝福和咒诅。正典就是这两个立约团体之间的关系的见证,因此正典是圣约无可避免的结果。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圣经正典就是圣约正典。”

 

一旦理解了正典的圣约本质,我们就能明白,天主教所说的“正典只是早期教会的产物”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我们看到成文的圣经正典这个观念已经编织到旧约圣经的圣约组织中。成文的文件是神在古代的以色列中,为祂的圣约关系作见证最主要的方式。当早期的基督徒认识到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行动是新约的开始——而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这点——他们很自然会期待接下来会有成文的文件,来见证这个新圣约的要求。正典不只是第四世纪基督徒所创造的观念,或者是“事后诸葛”式的概念,或是教会发明的,以对抗早期如马吉安这样的异端。正典的观念是:从最早以色列国的奠基开始,它就是神的子民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继续是新约教会神的子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从圣约的观念来看正典的意义,现在我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正典的意义,我举个武侠小说里的例子来说明:

看过金庸小说的都知道笑傲江湖吧,里面有个剑术宗师叫独孤求败,我就以这个为例子。独孤求败有一套独创的剑法叫“独孤九剑”,后来大师收纳弟子传授剑法。弟子学有所成就下山闯荡,后来怕剑法失传,弟子们就把大师所传的剑法写成秘笈。时光飞逝,大师和弟子们都不在世了。如果想学到最正宗的独孤九剑,就要从秘笈中学到,所以这本秘笈就是这门剑法的正典。基于历史事实,剑法是先于秘笈存在的,但我们能不能说,是这些练习剑法的弟子产生了秘笈呢?或者简单的说,是不是没有后来的弟子,就没有秘笈呢?很明显,这个结论与事实不符,因为弟子没有创造那本秘笈,只是写成那本秘笈而已,相反地说,是这本秘笈的剑法创造了弟子。

 

照样,基督的教会是由基督开始,他就是教会的正典,也可以说基督就是活生生的正典。使徒们在圣灵的默示下记录了基督的吩咐,也就是今天的圣经,那是我们书写的正典。书写的正典是将基督以及使徒所传,用文字永远留下来,后来教会确定这份所写的正典是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标准。但我们决不认同,这66卷圣经是从教会产生的,正如我们不能说学习独孤九剑的弟子们产生了这本秘笈。但反过来说,没有了这本秘笈,以后就根本没有这一门派存在。是秘笈产生了弟子,而不是弟子产生了秘笈。事实上教会出现之前,已经有旧约正典,因着认识了那活生生的正典——主耶稣基督,又从使徒所写的得了新约正典,因此我们不能说是教会孕育了正典。

 

因此有关正典定义的神学问题,我们不一定要从广义的定义和狭义定义中二选一。事实上在没有新约正典以前,教会已经有正典的信仰,66卷圣经只是将这些口传的正典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圣经,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世纪之前,由于新约正典还没有被所有教会确认,因此这段时间里,正典是指主耶稣基督以及使徒所传的核心信仰,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广义的定义。而4世纪后,正典具体所指的就是66卷旧新约圣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狭义的定义。两者是一脉相承,不能分割,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正如华人学者黄锡木对正典的定义所做出的结论:

正统(广义)与正典(狭义)二者各自展示的规范,反应出一种互相牵引、支配的诠释循环。一方面,被确定为正典的书卷明显是有分参与塑造这个“正统教义”的规范,但另一方面,这个 “正统教义”的规范又确实影响、甚至支配着整个新约圣经正典经目的形成。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是主耶稣以及使徒的福音,产生了教会,而教会在圣灵的引导下,确认了主耶稣应许使徒所写的正典,主耶稣才是正统与正典的真正根源。

 

 

 

张叶平

2017-2-25

 

参考资料

圣经论——郭文池

网络资料——诚之博客——正典的意义